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繪畫和音樂以外,還有什麼藝術形式能穿越時空,跨越千年,對整個人類產生深遠的影響?文學!當文字產生的那一刻,人類就徹底地擺脫了動物世界,邁著自信而堅定的步伐走向屬於人類的文明世界。而文學就是人類文明真實而浪漫的縮影。
任何時候,人類都需要在文學的天空下追古撫今,獲得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來面對人生中的各種風風雨雨。作為文學重要代表的詩歌無疑是最能表達人類情感,最能感動人心的文學樣式。而宋詞就是中國古典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定風波》,一首當你想不通很多問題時,值得銘刻於心時時玩味的千古絕唱。
定風波 蘇軾(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唯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神宗元豐二年,即公元1079年8月,蘇軾正在湖州任知州,依慣例要定期向朝廷上交一份工作報告。然而「禍從口出」,當時的蘇軾行事張揚,縱情任性,非常喜歡譏切時政。這一次,他又在自己的工作報告中寫了很多批評新政的話。
於是,那些對蘇軾早就心存不滿的人便利用蘇軾工作報告中的一些字眼,對他進行污衊,最後釀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在這一年年底,經過各方正義人士的拯救,蘇軾得救了。但是卻被流放到遙遠偏僻的黃州做了一個團練副使,無職無權,窮困潦倒。這首《定風波》就作於他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
詞的大意是說:不要在意那穿林打葉的風雨聲,反正都會被打溼,還不如從容地迎接它。拄著竹杖,穿著草鞋,非常輕捷,比騎馬還輕快,不用擔心?一身蓑衣照樣能抵擋風雨,讓我悠然地度過一生。
初春的風還有些寒意,將我的酒意吹散了一些,我感到微微有些冷。此時,一抹斜陽掛在山頭,像是要迎接我一樣。回頭一望,剛剛來時還蕭瑟的路上已經雲開霧散了。於是,我依舊很從容地走著,不論風雨交加還是天氣放晴了。
從詞前的序言可以看出:三月七日這天,蘇軾和幾個朋友前往沙湖,邊走邊欣賞沿途的景致。沒想到風雲突變,轉眼間就下起了雨。同行的朋友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雨攪得異常狼狽,只有他毫不介意。蘇軾想:「東躲西藏,還不是一樣要被淋溼,倒不如坦然面對。」
於是他腳穿草鞋,手執竹杖,和著雨打樹林的沙沙聲,唱著歌,吟著詩,安步徐行在風雨中。不一會兒,雲開日出,雨過天晴。一陣雨後的風吹來,讓沉浸在自然中的他感覺有點冷。回頭看去,一抹夕陽恬靜地掛在遠山,一切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當風雨撲面而來,蘇軾有著「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勇氣,迎接它就是了;當風雨驟然而去,蘇軾也沒有得意忘形,暗自慶幸。對此時的蘇軾而言,得失皆不足道,他已超然物外,寵辱不驚了。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在世,要想獲得真正快樂,就不要太在意外在環境的坎坷和不順了。
蘇軾之所以能曠達樂觀,超然物外,全在於他心有所歸。而他所歸之處不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他的家鄉眉州,而是一個能夠安放他心靈的精神家園。在黃州,蘇軾完成了一次真正的人生徹悟,不再任性縱情,變得內斂沉穩,從而使他的藝術才情也得到升華。在黃州的三年,無論從藝術上還是心理上,蘇軾真正的成熟了。
人們常說:成長需要一生,成熟只要一個晚上。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蘇軾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于于窮鄉僻壤的黃州,成熟於最痛苦而落寞的時刻。在黃州期間,蘇軾創作了大量經典之作,這首《定風波》只是前奏,真正的千古傑作正在向我們走來。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