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5月26日,西安某社區物業人員為了使居民過好傳統端午節,準備了一些艾草,大家踴躍取之。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圖為社區居民在取艾草。
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床上多數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藥方子較少,如傷寒論中的「膠艾湯」等用到了艾葉。社區居民取回家插之,等於繼承我們多年的傳統。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於這樣一個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隻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圖為社區居民在取艾草。
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願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託孤之意。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於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並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圖為社區居民在取艾草。
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裡後,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這個故事很有趣吧?它說明了好人有好報的道理。那些辛辛苦苦為大家準備艾草的物業人員就值得大家尊重!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馬上就到了,我們是不是也趕緊行動起來,過一個文明、祥和的端午節。 (如果你身邊有感人故事, 敬請關注公眾微信號「陳榮攝影」,然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