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人文歷史30個
從中世紀開始,歐洲的國王在財政方面就普遍弱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快感,歐洲國王們根本沒法想像。這是因為歐洲王國的許多領地都屬於貴族封地,國王直接管轄的土地並不多,稅收也有限。
撰文〡葉克飛
陰雨迷濛中,我駕車靠近了田野間的雄偉土丘。這一帶是典型的比利時鄉村景致,田野起伏,柏油路如緞帶般在其間蜿蜒。遠遠望去,綠色土丘呈錐形,頂端有一座雄獅雕像。
就在這片土地上,爆發過一場影響世界進程的經典戰役——滑鐵盧之戰。
滑鐵盧鎮距離布魯塞爾僅二十公裡,因滑鐵盧戰役而舉世聞名。1815年,拿破崙的法軍與英國和普魯士聯軍在這裡展開大戰,最終法軍慘敗,這也是拿破崙一生中的最後一戰。
這場戰役影響極其深遠,它結束了英法爭霸的亂局,英國迎來自己的頂峰,在19世紀主導世界。它也為歐洲帶來高速發展的契機,從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到1914年一戰爆發,歐洲迎來了相對和平的百年,文明進程大大加快。
在滑鐵盧博物館裡,可以見到這場戰爭的過程與細節。除了戰爭中使用的各種武器、軍裝和小物件之外,還有各種文獻資料。此外,博物館裡還有描述戰爭全景的巨幅油畫,它高達12米,長達110米,1912年便已在此展出。如今,這裡已經配上了模擬的戰馬嘶鳴聲、槍炮聲和號角聲,還有各種新技術,讓畫作更為立體。
沿著二百多級臺階走上高聳的紀念土丘,眼前是昔日戰場的風光。站在高臺之上,我心中有個疑問——拿破崙到底輸給了誰?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直到今天,滑鐵盧戰役仍是個謎。一生英明神武的拿破崙,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戰中居然昏招迭出,在每個環節都選擇錯誤。戰役過程中的各種偶發事件,也讓人感慨世事弄人。
關於這場戰役,各種著作和文獻早已車載鬥量,其中有一個角度,認為拿破崙輸給了錢。
說到錢,就要跳出拿破崙的人生,從歐洲歷史講起。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國王肯定很有錢,要啥有啥,但歐洲歷史上的國王,日子可真沒這麼好過。
從中世紀開始,歐洲的國王在財政方面就普遍弱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快感,歐洲國王們根本沒法想像。這是因為歐洲王國的許多領地都屬於貴族封地,國王直接管轄的土地並不多,稅收也有限。
戰爭也讓國王的財政進一步緊張,中世紀歐洲戰火不斷,絕對是個經濟無底洞。即使臨時加稅,來個不負責任的橫徵暴斂,難度也很大,因為貴族不可能積極配合國王,光靠自己直接管轄的土地去增加稅收,往往只是杯水車薪。
所以,歐洲的國王們大多習慣借錢度日,把商人當成了搖錢樹。不過有借有還這事兒在國王這裡基本等於不存在,倒不是他們不想還,而是根本沒錢還,所以經常還有國王宣布破產,借破產不還債。然而,就算是破產的國王也還是國王,還得維繫自己的生活,基本開支還是要保障,所以就得繼續借錢。可是已經賴帳的人,哪有那麼容易找到人借錢呢?所以就得接受各種苛刻條件才能借到錢,就此陷入惡性循環中。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就跟這種惡性循環關係很大。歷代法國國王多半都有一屁股債,只能加稅。可即使加稅,當時法國的財政仍然捉襟見肘。加上債務危機根本看不到前景,借錢也很難。
到了路易十六執政時期,債務壓力更是沉重。當時法國一年的財政收入,償還外債的利息之後就沒剩多少了,不但沒法還債,連維繫自身運作都很艱難。
1777年,路易十六提拔瑞士銀行家雅克·內克爾擔任法國財政總監,希望利用其豐富人脈和理財能力,獲取金融界更多的幫助。但內克爾一上任就推動徵稅承包製度,這場改革反而讓法國陷入「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的糟糕局面。隨後,他又公布了法國政府財政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份國家財政報告。報告展示了法國王室的巨大開銷,引發民眾如潮批評,最終引發了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迅速崛起,成為法國乃至歐洲最具統治力的人物。
說起拿破崙的崛起,後人總結了許多內外因素:拿破崙本人的魄力和才能讓他脫穎而出,紛亂的法國時局為他提供了太多上位奇蹟,還有法國人在亂世中對傳統英雄的渴望……當然,還有一個現實的關鍵,那就是拿破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錢的問題。
當時歐洲各國的軍費支出中,除了必須的武器、糧食和運輸等開支外,很大一部分是薪酬。而且,跟中國古代的軍餉不同,歐洲人要支付的薪酬其實是僱傭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許多國家的軍隊多由僱傭兵組成,你不僱人就沒人用,這筆費用可大了。
拿破崙拿出了解決辦法:在歐洲率先實行徵兵制。徵兵和僱傭兵可不一樣,二者的收入天差地別,這樣一來,法國的經濟立刻就寬裕起來,也能得到更多的軍隊。
1793年,法國頒布《法國全國總動員法令》,規定18-25 歲的所有男性公民參軍。1798 年,法國正式頒布徵兵制度,並擊退反法同盟。
當然,千萬別以為拿破崙是理財好手,他推行徵兵制,只是從強兵角度考慮,希望得到更多軍隊。至於財政方面,完全是無心插柳。從拿破崙的政治生涯來看,他反而就像個理財盲。而且,留意我之前的表述,是「拿破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錢的問題」。
之所以只是「一定程度上解決」,是因為徵兵制治標不治本。短期來看,它確實省下了一大筆財政支出,但卻無法長久解決財政困境。
對於一度雄霸歐洲的拿破崙軍隊而言,軍費一直如沉重大山,但拿破崙並沒有解決辦法。
在《世界小史:從金錢暗流中看懂國家興衰》一書中曾提到,其實只要拿破崙有一點經濟頭腦,軍費問題並不難解決。因為荷蘭就是當時法國的附屬國,阿姆斯特丹更是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如果拿破崙懂得運作,荷蘭完全可以成為拿破崙帝國的搖錢樹。
但拿破崙不但沒這樣做,還對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們施以高壓,導致許多人逃往倫敦。這是一個導致此消彼長的昏招,因為倫敦在接納了大量資本後,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也奠定了英國的強大未來。
在金融方面一竅不通的拿破崙,為了撈錢就出了其他昏招。比如向領地收取賠償金,但賠償金只算是杯水車薪,而且還得罪人。又比如他把法屬北美殖民地以1500萬美元的低價賣給美國,這塊土地有多大?它涵蓋當下美國的15個州,相當於美國目前國土面積的23%,你說這交易虧不虧本?當然,這樣折騰還是不夠,所以拿破崙只能恢復被法國大革命廢止的鹽稅。
另一方面,拿破崙最大的敵人——英國人,又在靠什麼攢軍費?答案是稅制改革和發行國債,這個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這種差距其實由來已久。作為大陸國家,法國人並沒有在大航海時代中得到更多好處,而是被歐陸爭霸所羈絆,無法像英國人那樣專注海外擴張和貿易。而且,當時歐洲各國關係錯綜複雜,在歐洲大陸參與爭霸,其實成本極高,回報卻很低。即使是拿破崙這樣的梟雄人物,儘管一次次帶領法國獲勝,但卻註定會在反法同盟的車輪戰面前被拖垮。
而且,法國人在稅收之外唯一的理財方法就是借錢,英國人的理財手段豐富得多,比如英格蘭銀行的誕生就比蘭西銀行早了一百多年。
拿破崙並非不清楚英國人的財政優勢,所以曾推行「大陸封鎖」政策,號稱「要用陸地的力量徵服海洋」。不過這一政策雖然使得英國經濟遭遇沉重打擊,但在商品流動的工業化時代,對歐洲其他國家同樣造成沉重打擊,可算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還導致反法同盟日漸擴大。
算清這筆經濟帳,就會發現拿破崙的失敗簡直是必然。不過我眼前的滑鐵盧,仍以失敗者為中心。
40米高的山丘其實是人造,名為獅子丘,得名於山丘頂部那座重達28噸、面向法國的鐵鑄獅子像。據說,獅子像是以當年散落戰場的加農炮為原料所鑄成。1826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下令修建紀念丘,紀念陣亡將士,可最後卻成了人們緬懷拿破崙之地。
相比土丘,附近的威靈頓紀念館毫不起眼。這棟兩層小樓曾是聯軍指揮部所在地,威靈頓將軍就是在這裡運籌帷幄,贏得滑鐵盧之戰。這裡甚至還是威靈頓將軍的地盤,戰爭結束後,他被授予滑鐵盧親王一世稱號,並被分封滑鐵盧周邊1083公頃的森林和土地。
可作為戰役的勝利者,威靈頓將軍的紀念館遠不是這一帶的焦點,許多遊客甚至根本不會去探訪。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滑鐵盧等於拿破崙。
正如雨果所說:「失敗反而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崙仿佛比立著的拿破崙更高大」。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分享,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
原標題:《滑鐵盧戰役,拿破崙到底輸給了誰?答案也許是「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