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一戰,拿破崙由巨人變成矮子。
歷史的雲霧散盡,我們可以從旁觀者的身份從容來做岀種種猜測與設想,但有一個致命的失誤卻是客觀存在清晰可見:1/3的兵力聽任主戰場廝殺得炮火震天而袖手旁觀。用軍事大家毛澤東常用的話講這可是有生力量,卻如此呆若木雞。
一、這支兵力幹什麼用的?戰略方向是否有誤?
拿破崙給格魯希元帥的一紙命令,簡短明了:追擊普魯士軍隊,和主力部隊保持聯繫。
這對於集中兵力,意圖與威靈頓決戰的法蘭西軍隊來說,實是高明至極,攻城打援嘛。你看我們的解放軍從一野到四野哪一個不是攻城打援的高手,大決戰階段哪一次基本上不是百戰百勝。奇怪的是為什麼野戰軍一打援軍就能有力的幫助主戰場勢如破竹,而拿破崙這支部隊卻只能遊而不擊,浩浩蕩蕩的在歐洲大陸上疲於奔命呢?
既然方向無誤,那錯在哪裡?
第一個錯誤:呆板的地圖上打仗
放棄固守待敵,平原上追擊,軍隊一旦撒起歡來,再加上對方也是普魯士的名將布呂歇爾,輕鬆一招誘敵深入,就讓分兵作戰的兩支部隊隔離開來,紙上規劃的保持聯繫就難以為續了。
看看毛澤東麾下戰將,深得毛主席真傳的林彪如何用地圖。在熟讀地圖的基礎上,要親自組織有關指揮員和參謀對作戰地區和戰場進行實地勘察,核正地圖,把戰場的地形情況和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都裝至腦子裡去,做到閉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鮮明的戰場圖影,離開地圖也能指揮作戰。顯然,拿破崙這方面存在不足,兼大雨磅礴,道路泥濘,更增加了士兵運動的難度,而這一切均沒納入拿破崙的預設範圍。
第二個錯誤:呆板的軍隊文化
格魯希元帥手下並不是沒有能人,如副司令熱納爾一再請求向炮聲響起的地方前進,但司令的一句讓我再考慮一分鐘,然後擺擺手讓這些將軍只有乾瞪眼的份。一支習慣無條件服從的隊伍就像一群蒙眼的大象,即使是懸崖,有敢停下或扭頭的麼?
我之所以把打仗方式與文化放在前面,因為這與拿破崙息息相關,怨不得其它人。儘管史蒂芬.茨威格在如椽巨筆中把這扭轉歷史車輪的戰敗責任歸罪格魯希並斥之為懦夫,但我認為實屬不該如此劃分。
第三個:呆板的元帥
格魯希,拿破崙知道這個人既不會氣吞山河,也不會運籌帷幄,他就是老實可靠,循規蹈矩,舉目四望,拿破崙苦於無將可用,只好抱殘守缺,把對付呂歇爾的重任託付於他。關鍵的時刻,這位靠一寸寸軍功與忠誠,從無出奇制勝和顯赫功績的格魯希元帥盡顯機械化的思維,堅持沒有拿破崙的命令就不回援,哪怕分兵均不肯,直到返回戰場面對滿目蒼痍和一群群被俘的戰友。
與毛澤東一對照,我們不得不嘆服毛式思維的機動靈活,他深受東方古老智慧的薰陶,知己知彼,善於結合天地人及敵我實力做出靈敏的調整,對於戰略制高點的把控及知人善任上更是超乎尋常的高明。
假如拿破崙有此頭腦,軍隊有此素養,奧斯特裡茨明媚燦爛的太陽將照樣閃耀滑鐵盧。
作者簡介:蔡啟軍,深圳跋涉者,襄陽人氏,定居深圳。多年行銷經歷,擅長項目攻關與品牌營銷。走遍東西南北,閱盡風土人情上。曾在《長江日報》《中國經營報》發表多篇文章,為多家門戶網絡專欄作家
欲分享更多精彩內容,請來關注深圳跋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