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遺作電影《一一》: 道盡人間許多愁, 瞭然生死空悠悠

2020-12-15 伍脊六獸

文/伍脊六獸特約作者:Leeeslie。

不久前《紐約時報》評選出21世紀迄今為止25部最佳電影,其中三部華語片上榜,分別是居第四位的《天註定》(賈樟柯 )、第六位的《一一》(楊德昌)、以及第十七位的《最好的時光》(侯孝賢)。

電影《一一》中楊德昌導演依舊保持著一貫的敘事作風,對於鏡頭和場景畫面的調度可謂處處神來,光影轉換之間讓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實」:真實、踏實、厚實。

所謂「真實」,大景深呈現出的畫面,好像你我就置身於故事的現場,以旁觀者視角審視著這似曾相識的一切,沒有絲毫距離感,以致讓人望而生畏。所謂「踏實」,處處可見楊德昌的匠心,每個形象都塑造的血肉豐滿,那個婆婆好像你我每個人的婆婆,接地氣的情節與話語溫暖而又讓人熱淚盈眶。所謂「厚實」,故事以紅事開場,白事收尾,暗喻生死,從新娘腹中未出世的胎兒到離開人世的婆婆,寫盡了人生喜悲。嚼爛了的大道理不過電影中日常的一幀。

173分鐘對於一部電影來講或許過長,但楊德昌先生輕鬆平淡的娓娓道來卻讓我看盡了一生,從生到死的幾十載好似也就將近三小時的一瞬。影片就如一記溫柔的當頭棒喝,心中久治不愈的頑疾剎那間被擊潰被消解。 我也曾有那麼一瞬忽而感覺自己老了。

往往只有當我們被生活所困之時才會停下來去思考,那短暫陣痛過後又是否還能記得起生活的意義?洋洋一字一句認真的讀著本子上寫給外婆的話「我好想你,尤其是當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就在一個小孩子似懂非懂的真誠誦讀時,不禁讓人情緒失控,潸然淚下。

當婆婆在床上長眠不起時,家裡的每個人都對婆婆訴說過,媽媽(金燕玲)每天對婆婆講述著沒有什麼變化的日常(以至於終無法忍受煎熬而去山上參佛悟理,卻也不曾想到,自己也變成了婆婆,每天聽著僧人翻來覆去的道理);婷婷訴說著對婆婆的歉意與內心苦楚;舅舅用拙劣的言語說著金錢與生意;NJ(吳念真)訴說著工作中的失意,唯獨洋洋不願說,他不知道對婆婆講什麼,他說的沒錯,在他看來能與婆婆講的,她一定老早就知道了……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 ,五陰熾盛」謂之人生八苦。婆婆與世間行走幾十載,經歷世事變遷,早已看透了一切。而後輩們卻都還在經歷著各自不同的苦楚,事業、家庭、學業、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無一可逃。

然而生活沒有重來的機會,即使重來,我們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彼時彼刻,無論對錯,都是最恰當的決定。NJ借出差的契機與初戀同遊日本,在無數次的掙扎後,不論出於對家庭的責任還是什麼其他原因,就同當年一樣,還是放棄了與初戀在一起的機會,一句「我從來沒有愛過第二個人」或許也可以一笑泯恩仇了罷。

讓人驚嘆的是當NJ與初戀在日本回憶過往時,鏡頭跳轉到NJ的子女身上,他口中所說的一切如今又原原本本的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婷婷約男朋友去賓館,胖子落荒而逃;洋洋才念小學,只因看到女孩子撩起的裙角卻萌生了最純潔而原始的愛意。不禁讓人感嘆歷史從來都是如此的相似。影片的英文名字「a one and a two」大概就包含此意了。

婆婆走後,媽媽也從山上回來了,就如媽媽所參悟到的,一切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事情遠非想像的複雜。生活便是如此,你我或許都曾在現實的泥淖中掙扎,然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等回過頭看,笑笑便罷,我們依舊看著太陽東升西落,一日三餐,簡簡單單,雲淡風輕,痛苦與仇恨原來可以輕鬆釋懷。

是非曲直、善惡對錯我們往往只能看透一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似乎永遠都不能參透一切,就好像我們無法用眼睛看到自己的背影。「一一」,我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就像在小舅舅的婚禮合影時,後排的小姑娘偷偷的戳洋洋,可回頭看時卻不知道是誰戳了自己;又或是電梯口洋洋跑到人家正面去看她有沒有難過。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半。

楊德昌把自己的所聞所見所感都傾注在洋洋身上。於是,洋洋像是NJ,像是楊德昌,又像是藝術家或哲學家,他的一舉一動仿佛都暗示著生活哲理。被同學打小報告,被老師批評責罵,就像是生活中那些顯而易見的道理被世人扭曲,被忽視,被誤解;喜歡的女孩子會遊泳,便偷偷在家裡水池練憋氣,日後跳入泳池去嘗試,又像是在說真理要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樣。

電影《一一》以其溫柔又霸道的講述帶給我深深的影響,時至今日,已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2007年楊德昌導演離開了我們,這部於2000拍攝的作品也成了最後的絕唱,同時也讓他獲得第53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深刻、理性,強烈的社會意識,無愧於「臺灣社會的手術刀」的盛譽。

相關焦點

  • 楊德昌執導電影《一一》構建的人生模型:家庭親情下探索生命意義
    2000年5月14日在法國坎城電影節上映的電影《一一》,作為已故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遺作,成就了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光輝時刻。該片通過描繪一家三代人的人生軌跡,用貫穿婚禮、滿月酒以及葬禮三個人生階段為時間跨度,探討家庭親情和生命的意義,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在電影裡再現,用樸實簡單的鏡頭展現一系列與人生有關的命題,讓觀眾在切實感受生活的日常平淡之餘能夠看透真實的人生。
  • 影評|電影《一一》:假如楊德昌TO:「後浪」……
    青春是殘酷而溫情的,尤其是在楊德昌的電影中。若以今天的營銷角度來看,楊德昌和「To:後浪」的聯動,是最in的碰撞。可惜斯人已逝,只能勾起人們無盡的想像:假使這個命題交給楊德昌,他會交出怎樣的答案呢?還好「人生代代無窮已」,在沒有加引號的「後浪」前,仍有人生苦樂、代際傳承。
  • 電影地圖 走進楊德昌的光影世界
    (以下簡稱牯嶺街)這部1991年拍攝的電影在當時引起廣大的討論,也是當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楊德昌更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電影獎的最佳外國導演。當然觀影還不夠,重度影迷的小編在臺北看金馬影展的間隙,特地探訪了楊德昌電影《牯嶺街》與《一一》的拍攝地。
  • 十七年後,楊德昌電影裡那個著名的「背影」男孩回來了
    電影裡西裝革履的洋洋由此可見,小洋洋挺固執的。在《一一》裡,他雖然演的是另一個小朋友,但也把自己這一面帶了進去。而這部電影,就是《一一》。好在順子導演仍然沒有放棄洋洋,覺得他還可以「再試試看」。於是洋洋又糊裡糊塗地參加了第二輪篩選,就這麼走到第三輪面談,跟楊德昌打了照面。
  • 臺灣電影大師楊德昌作品首次在大陸電視臺播出,蔡琴演唱片尾曲
    猝不及防啊猝不及防,CCTV6,也就是電影頻道,1月8日預告了楊德昌導演的《恐怖分子》(播映改名為《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將於1月9日,也就是今晚22點14分,在電影頻道播出!>在蔡琴和楊德昌十年的婚姻裡的每部電影,都能找到蔡琴的影子。
  • 電影《一一》:講述一個平淡臺灣家族的悲歡離合
    談到電影情懷,多數是說起港片的巔峰不在,要麼是說道大陸第五代導演逐漸老去。而臺灣電影,上一次我們的目光落在它身上,還是九把刀的《那些年》。他就是「臺灣的手術刀」楊德昌先生。楊德昌先生的電影是怎樣的電影?臺灣電影又是怎樣的風格?我想看完一部《一一》,便可盡知。《一一》裡的人物繁多,主舞臺上是NJ一家子人,三代同堂的一家人。片中故事多線並行,彼此互相映照但是沒太多關聯,並不難看懂。
  • 《公民凱恩》導演遺作重見天日,奧遜·威爾斯為何讓觀眾等了40年
    2012年新公司Red Road接手自從威爾斯去世之後,幾十年來,很多人都試圖將這位電影大師的遺作搬上銀幕,但都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無法與電影的版權持有者達成共識。遺作盤點逝去的大師,遺憾的藝術對於投資者來說,拍電影算是一項高風險項目,很多電影作品由於資本、時間、演員檔期等各種因素被擱置,成為爛尾項目。特別是再遇到一些慢工出細活的導演,對於細節要求比較高,更增加了電影的拍攝難度。
  • 【楊德昌逝世十周年】一邊憤世嫉俗 一邊勇往直前
    10年前的今日,楊德昌因結腸癌病逝於美國加州貝弗利山莊的家中,享年60歲。他生前共導演了8部電影,並擔任了其中7部電影的編劇。其中,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牯嶺街》、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一一》獲獎無數。
  • 香港和臺灣電影《麻將》導演楊德昌對現代城市人群的批評
    如果你喜歡我的電影評論,請訂購「關注」!楊德昌去世,臺灣「新電影」運動的領導者,與侯孝賢、柯一正、陳厚坤一起,在對城市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幾輪審查和批評之後,以臺灣「新電影」運動離開了世界。《麻將》是楊德昌執導的第七部全長電影,他從騙子和傻瓜、女人和父親的角度講述了一個由四個騙子組成的團體的幻滅和解散的故事。故事延續了楊德昌導演過往創作中群體肖像所形成的多線索敘事結構,他在空間敘事中表現出一種奇妙的戲劇衝突,並對都市的現代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反思。
  • 戀戀風塵:臺灣新電影記憶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他早期的電影多表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的歷史人文風貌和外省人的生活境遇。《童年往事》裡少不更事,經歷了父母和外婆去世才豁然成長的阿孝咕;《風櫃》裡在海灘上嬉鬧的阿清,空有一身能量卻對人生滿懷憂慮與迷茫。類似的少年是侯孝賢電影中永遠的主角。建築學出身的楊德昌則善於借空間製造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冷靜、理性的視角捕捉現代人複雜的心理狀況。
  • 羅霈穎早年不僅是大紅八點檔清新女主角,還演過大師楊德昌的電影
    到了1982年,《再愛我一次》紅了,羅璧玲也演出了好幾部電影。一部是很可怕的電影《人蛇大戰》,上萬條蛇來報復毀滅蛇窟的老闆,頗為驚悚,羅璧玲是女主角。這一年,正是臺灣新電影與學生電影熱潮交匯的時間點。這之前的兩年,林清介導演了《一個問題學生》《學生之愛》《男女合班》《同班同學》等片,創造了學生電影風潮。劉瑞琪、李慕塵、林南施等演員大紅。
  • 十三年祭|小野:我和楊德昌曾是彼此的恐怖份子
    在楊德昌為數不多的作品裡,處女作《海灘的一天》就樹立了他的電影風格——敘事的複雜性和對現實敏銳的警覺意識。1986年的《恐怖份子》拿下1200萬的票房,成為當年臺灣最賣座的電影之一;之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讓他在國際影壇聲名鵲起。從他的電影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才華橫溢又有些「憤世嫉俗」的楊德昌。
  • 豆瓣9.0《一一》:人生百態的浮世繪,寫滿愛恨與生死的答案之書
    電影裡的少女婷婷說:「如果電影跟看生活一樣,那誰還會看電影,過生活就好啦!」我本來有些犯困,看到這突然一激靈,心想:那我看的這部充滿市井生活氣息的電影,它和生活到底哪裡不一樣?@安城叨書影由臺灣導演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一一》,講述了中產階級簡南俊一家人的生活軌跡。
  • 如果你不吃李安這一套,我還是建議找楊德昌談談人生
    如果你不吃李安的套路,但還是想看華人導演的作品,我只能推薦楊德昌了。相比李安,楊德昌的電影一直在明確地跟你談人生,從男人的青春期一直談到中年危機,故事的背景,則一直是上個世紀末的臺北。說起來,楊德昌去世,已經有快10年了。《一一》不必說,《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不必說,我們今天來談一下楊德昌「新臺北三部曲」之一的《麻將》。
  • 如何理解電影《一一》中洋洋最後說感覺自己也老了
    在電影《一一》的最後,洋洋念了一篇給婆婆的話,最後講到自己看著沒有起名字的小表弟,感覺自己也老了,當時洋洋只有八歲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呢?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大的,聽到鄰居吵架就想知道原因,大人可能都習慣了,甚至感覺不打擾就是禮貌了,洋洋發現他看到的別人可能看不到,別人看到的他也可能看不到,那不是每個人只能看到一半嗎,只能看到前面的,看不到後面的,所以他爸爸給他一個相機,讓他拍別人看不到的一面,大概就是電影名的含義吧,一一,一面和另一面。他被蚊子咬了就去拍蚊子,向媽媽證明自己沒有說謊。
  • 佛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 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 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 滄海桑田無盡路,落葉知秋夢悠悠;書盡平仄長短句,消不盡幾多愁
    滄海桑田無盡路,落葉知秋夢悠悠。望盡千帆鷗鷺遠,好夢殘留任誰收。深院月下箜篌曲,賣花聲裡語還休。書盡平仄長短句,消不盡幾多愁。——皛玊題記秋夢悠悠不喜歡空幻的東西,那些華而不實的心思真的不該屬於自己,貼切的說是不該屬於這個季節吧。原先的盪氣迴腸、柔情似水,逐漸過度為厚重和清芬。
  • 楊德昌這部高分電影 為何取名《麻將》?
    由楊德昌執導的《麻將》非常驚豔,文藝的氣質、大膽的色彩、反轉的劇情、陰暗的人性、青年的迷茫以及扣人心弦的臺詞,直指人性,令人深省。《麻將》更像是給90年代臺灣青年人的一個警世鐘,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人們精神食糧極度匱乏,每個人變得頓挫、惶恐、不安、逐漸迷失自我。
  • 曾經的華語電影有多厲害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其他臺灣導演致力於製作精巧的文藝片時——如楊德昌的《一一》(2000),李安推出了瀟灑靈秀的武俠片《臥虎藏龍》(2000),並啟發了《英雄》(2002)和《十面埋伏》(2004)的創作。這些視覺效果驚人的功夫大片贏得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並證明了中國電影在世界範圍內取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