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2021-01-09 然好

一直以來,然好都竭盡全力想要探索佛法的奧秘。

偶然讀到弘一法師的《人生之最後》,頓感豁然開朗,師曰: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 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 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

然好無數次品讀過《金剛經》中的名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今在大師的啟發下,始覺應無所住是「空」,而生其心為「不空」,佛家講的「空」,乃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深夜。

這夜一如既往的靜寂。然好的思緒仿佛進入了那無盡的夜空,延伸再延伸,一直無有盡頭。

在那無盡的夜空裡,雖空又空藏萬有,總有許多看不見的微塵在那虛空中晃動,還有許多星星不為人所見,這夜空並不是徹底的「空」。

然好看著窗外湖面泛起的青凜月光,想起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的詩句來,水月就好像在自己的手裡一般,乃是空而不空。

然好獨坐窗前,眼睛看著湖裡的水月,思緒在那無盡的夜空中,早已忘失了自己,乃是不空而空。

有時在想起許多往事來的時候,自己的童年、曾經戀人、所有的一切都像能一一浮現,但那只是過去了的回憶,感覺既真實又不可追,事去而不留。既 是空而不空,也是不空而空。

忽然覺得,「空無我」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偉大精神,它能夠使一個人融入到一切當中,並超越一切,在春天裡能夠體味到花紅柳綠,在冬天裡也可享受冰封雪地,在晴時愛晴,在雨時愛雨,一年四季都是人間好時節,天天都是好日子。

然好若有所思地抬起頭來,感覺到這夜空實在太過虛空廣大,想像自己變成了一隻大鵬,欲借雙翅去飛翔,不為「圖南」,只為看盡人間美好。

作者:然好

相關焦點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佛教漫談:「空」是什麼?
    在談「空」之前先說一個(據說是南隱禪師的)故事。有位信徒某天忽然自覺徹悟了佛法,便到寺院找師父印証。師父為他奉上香茶再聽他詳細道來。可是當話匣一打開,信徒便沒完沒了的說個不停,讓禪師無從插咀。這故事讓我們對「空」有初步的理解:有些人在生活上不斷追尋財富和學問來充實自己,卻沒察覺到這樣做的同時亦把自己的心靈堵塞了﹔沒有空間,心靈便無法好好運作,更未能騰出心神深入理解人生。空,雖然看來是無一物,卻有其奧妙!
  • 佛教:佛家講空 所以也叫空門 那麼什麼是空
    佛家講不執著,講空,那什麼是空呢?空有五種:頑虛空,斷滅空,析法真空,體法真空,妙有真空。『心經』裡『五蘊皆空』的空是妙有真空,是實相,實相非相。真空非空。『色不異空』的空是頑虛空和斷滅空,是與有相對的空,東西來了就是有,沒有了就是空,有些人認為佛法就是把一切東西空掉,全沒有了。『空不異色』的空就是認為空是空,色是色,空色是兩回事,是析法真空。
  • 空是什麼
    例如釋迦牟尼經常將人生判為「無常、苦、空、無我」。但後來也用無我來解釋空,而形成了空觀就是無我觀,觀空即是觀無我。  「空」這個概念成為佛教的理論標籤,始於公元前後興起的大乘佛教時期。大乘佛學也討論了空是什麼,並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認識。
  • 我市佛教宗師遍空103歲圓寂
    她是愛國愛教的典範;法體告別儀式昨在能仁寺舉行,專程前來送花圈和祭奠大師的人摩肩接踵  本報訊(記者塗源胡杰)4月19日凌晨3:30,曾任市佛教協會會長的佛教界宗師遍空法師在能仁寺圓寂,享年103歲。法體告別儀式昨天在能仁寺舉行,專程前來送花圈和祭奠大師的人摩肩接踵。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佛說萬法皆空,「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首偈詩論述了性空、假名、中道的內在聯繫,認為三者在本質上是合一的,因此成為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精要,深受歷代高僧大德的重視。因為這首偈子中有三個「是」字,有「空」「假」「中」三諦,所以也被稱為「三是偈」「三諦偈」。了解了這首偈子,也就了解了佛教文化「空」的含義。
  • 「空」是什麼空,《金剛經》「空」的境界
    但般若又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於經驗的世界。這個經驗世界並非實有,故而在此世界中呈現的和認知的一切現象也非實有,而是幻象。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住」(執著),它畢竟不是對世界的全面把握,是虛妄的見識。而般若是超越了經驗世界的認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
  • 諸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第三、正見無常苦空:  在這世間,無常是真理,苦是實相,空是究竟的道理,但凡夫一聽到苦、空、無常,就心生畏懼,以為無常是消極,苦就是一切,空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空才能有。好比房子不空,如何住人?沒有空地,如何起高樓?宇宙不空,森羅萬象如何存在?眼耳鼻口毛孔沒有空間,人就要死亡。所以,空不但是擁有,更是存在的意思,空,才能擁有萬物。認識空,才能認識宇宙萬有本來的面目。
  • 佛教:緣起性空,何為空,不要被眼前虛幻的一切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佛教裡有句話叫緣起性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緣起就是說世上的所有事物或者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都是因果導致的。世間萬物沒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件東西是獨立存在的都是有聯繫的,性空就是說所有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其根本性都是虛無的,是空的。佛教《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緣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論,但是什麼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聽到、見到一些大德居士,以及專家學者也都來講「緣起性空」,但是有一些人講的並不清楚,甚至於會讓別人產生誤解。
  • 不空三藏與華嚴思想之關係——覺瀅法師
    貳、不空三藏之生平與時代背景 不空三藏,梵名Amoghavajra,音譯為阿目怯跋折羅;意譯為不空金剛,這是他的全名,但他的略名不空較為人所熟悉;又被唐朝代宗封為智藏,或稱不空智。不空三藏是中國佛教譯經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而所譯的佛教經典多屬密教,對中國、日本的密教影響不小,所以他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對象。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我們說,事物的本質是「空」,意思當然是說,「空」並不是脫離事物之外的獨立的屬性、或者是附帶的屬性,而是說事物本身就是「空」,除了「空」沒別的。在漢傳佛教裡,「色」這個字用來表示我們所見到的事物的一切表象,代表這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花花世界。
  • 佛教解密:佛陀證到「緣起性空」這4個字,真的就是世界真相嗎?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的真名叫悉達多,未出家之前是一位王子,過著尊貴的生活,但他並不快樂,於是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毅然出家,去追尋他心目中的大道。關於這句話後世有太多的解讀,有人甚至把它總結成這4個字:「緣起性空」,並認為佛陀所證到就是世界的真相,這就是後世佛教世界觀最早來源。那麼,世界的真相真的就是佛陀所證到的「緣起性空」嗎?我個人的答案是:未必,為什麼如此說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
    是以,「空」於佛教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正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物均是因緣而生,故沒有任何事物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在這一意義下,我們似不能真正或永遠掌握任何事物。但是,正是世間的事物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事物才能有所變化,並成各種的形態。此即龍樹菩薩於《中論》所云:「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想要說「空」這個問題,就一定避不開一首詩和一部經書,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見性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本詩中,慧能大師已經明白開示了萬法皆幻、唯緣而生的道理。網圖不可不說的一部經即是《金剛經》,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的一部經書,屬於《大藏經》般若部的主要經典之一,主要講述的是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為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經典,
  • 悟恆法師:如何理解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佛教說空,不是指物體以外的空,也不是指物體消失以後的空,而是當下即空。世間萬物都是緣起的,沒有自性,沒有一個堅實的存在,都是因和條件的組合。不管你懂不懂,你記住一條:佛教講中道。中道是什麼意思?走路要走中間,不能偏左偏右,偏了就會走錯路。佛教既講空也講有,偏空偏有都不行。執著很重的人給他講空,太過悲觀而認為萬物虛無的人給他講有。佛是大醫王,有無數善巧方便,眾生得什麼病就為他開什麼藥。眾生那麼多病,不能只開空門這味藥。
  • 般若經核心思想「空」,淺談解「空」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前不理解這句話,把色作美色,女色解釋,這句話出自《心經》色空相即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裡舍利子,是人名,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這裡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說的話。
  • 【鈴屋稗史抄】最澄&空海
    他覺得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就要學習佛教,於是決定退出大學進入佛道。起初他是從一位僧侶那裡學習虛空藏求聞持法這種密教的修行方法,在群山中不斷修行。隨後他成為僧侶改名空海,但阿刀大足等親人認為這是違背忠孝之道的,因而反對他出家。但空海在24歲時寫下《三教指歸》,闡明了佛教和儒教、道教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