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

2020-12-14 重樓逾陀

按:〈略述佛教建構「倫理學」之困難?〉),佛教還是要設法解決。否則,有著困難但不能解決,便無異於承認自身理論的不足。幸佛教在解釋如何回應倫理上的議題時,實有詳細的論述,絲毫沒有含糊的地方。

在論及佛教的形象時,人們大多聯想到「空」,是以社會上有直接用「空門」來形容佛教。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印順法師便以「空」來衝量一宗派或一理論是否屬於佛教:佛教的一切理論均在不同程度上環繞「空」義來發揮;若有一理論違反「空」義,則其所屬的宗派當不能算是佛教。是以,「空」於佛教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正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物均是因緣而生,故沒有任何事物有獨立不變的本質。

在這一意義下,我們似不能真正或永遠掌握任何事物。但是,正是世間的事物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事物才能有所變化,並成各種的形態。此即龍樹菩薩於《中論》所云:

「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倫理議題既是世間一切事物的一部分,則我們若要對倫理議題有所討論,乃至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自然當從「空」這一概念開始。

如前所述,由於所有事物均是因緣而有,故其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因此,事物的形態實常處於流變之中;同理,由於吾人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故我們的視野可以不斷改變,而不會停留在固定的觀點。

一方面:一事物的存在只是隨緣而有,我們對其所作的各種描述,根本不能反映該事物的真實狀態,此所以《心經》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另一方面:一事物的形象實為我們所賦予,當中包括吾人對一事物所作的價值判斷,正如《華嚴經》所言:「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可對任何事物作判斷或抉擇,意味佛教主張的不舍世間當為可能;一事物的存在和我們對其所作的回應既為各種因緣所左右,吾人遂不能對其執實,此解釋佛教何以強調不取世間。吾人若要了解佛教倫理學的基本性格,首要知道佛教在原則上可對任何倫理議題作價值判斷,惟這些判斷永遠可以修正,而非如其他宗教或哲學等意圖尋找一適用於所有時空的道德原則。這一不取不舍的中道立場,使佛教能以一極為開放和靈活的態度來看待有關倫理議題的討論。

以戒律為例,佛教的戒律指出什麼行為當為佛教徒所遵守,當中有著明顯的倫理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戒律存在本身即為佛教實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倫理學之明證。但戒律在每一處地方當如何表達,乃至戒律是否可以隨不同地方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修正,卻非一不辨自明的問題。此所以佛教史上有第二次集結,探討戒律的原則和方便。我們於此暫不討論原則和方便之間的關係,而僅指出一點:佛教雖有戒律,但戒律可隨不同時空而有所修訂,正如《五分律》所言:

「佛言: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故我們可見戒律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或有不同的面貌。此即為上文所述,佛教有其倫理判斷,但這一判斷絕非鐵板一塊,而是有更待完善的可能。

至此,我們已對佛教可以建構倫理學,以及佛教這一倫理學的根本性格作了簡單的分析。惟我們若仔細思考,當知單憑上述的「空」義,實未能很好地回應佛教與倫理學的關係。其中原因,是上述的「空」義只指出佛教可以建構倫理學,卻不能解釋佛教何以非要建構如此這般的一套倫理學。例如佛教有不殺人、不偷盜和不邪淫等具倫理價值的主張,但為何「空」能推論出這些價值判斷?換言之,既然一切事物本質皆「空」,為何佛教會有這些價值判斷,而不是有其他的或與之相反的價值判斷?因此,在我們指出佛教在實然的層次上可以建構倫理學的同時,亦要解釋何以主張一切皆「空」的佛教在應然的層次上能夠建構此一形態的倫理學。

是以,問題的焦點乃逐漸清晰:佛教倫理學之得以可能,是由於「空」。若沒有「空」,則世間事物無異於不會真正變化,一事物之所以如此這般,乃命中注定。若是,則吾人對其作倫理上的價值判斷乃失去意義。一如我們不會稱讚天生便是性格溫馴的人為好人,卻會欣賞天生不是這般和順,但能憑自己的努力改過遷善,而終成好人的人一樣;但只有「空」,或只有上述的「空」義,是否即能使佛教建構一套如現在一般的倫理學?答案卻是不能保證。若我們用邏輯語言說之,「空」是佛教建構倫理學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而非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也。

事實上,「空」甚至會成為人們不肯作價值判斷的遁詞,乃至以之作為做壞事的藉口。君不見不少人動輒即言世間一切皆「空」,故不要執著善惡對錯云云?不執著善惡對錯,正是行惡犯錯的開始。近年佛門屢傳醜聞,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與佛教或容易給人鑽「空」子有關。

然則,除了強調一切事物皆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這一「空」義以外,佛教還提出了什麼理論以輔助其建構一套完整的倫理學?這正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及後文討論的方向。

(待續)

相關焦點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若我們對「空」義的理解僅是停留在一切事物的存在均為外緣影響,故一切事物並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這一層次,則「空」最多只是建構倫理學的必要條件。
  • 聞觀世音菩薩的「五觀」,佛弟子如何下功夫思維和修習?
    很多佛弟子都問,觀世音菩薩這麼慈悲,「能滅諸有苦」;《普門品》又說,「能為作依怙」,讓我們有信心依靠菩薩。那麼有什麼切實的途徑,可以讓我們向觀音菩薩學習修行呢?方法其實有很多。其中一種,是思惟和修學「五觀」。可以說,這是觀世音菩薩遊化人間的修行力。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一、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諸佛、闢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七佛通偈」 。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
  • 佛法本義不容歪曲——評〈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
    一、偽命題下的莫須有   作者在〈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一文,質疑導師建構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性,想當然認為「釋印順是在一種佛教信仰與學術立場的內在糾葛與緊張中開展其佛教研究的。」3文中在在處處洋溢著「護法」的熱情,指責、質疑出家修道75年的百歲高僧的信仰純度,那麼作者自認是佛教徒的身份應該是無疑的。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佛教分裂為「20個部派」,有這2點必然因素!(萬字長文,慎入)
    本文旨在將佛教分裂為部派的必然因素,從遠因及近因2方面伸述,並將其中具體事實條分縷析,冀能將分裂的要因脈絡有一清楚的交代。據陳真諦譯部執異論說,阿輸迦王時代,佛教正式分為四派,所謂「大眾破散,凡有四種」,「說一切有部」、「大眾部」、「上座部」、「犢子部」便是源於四種不同的語言誦戒。「說一切有部」用阿利安語:「大眾部」用俗語;「上座部」用鬼語;「犢子部」用雜語。這四大部派的語文運用有異,可知佛教分裂為部派是必然的趨勢。4.
  • 當佛弟子遇到「聖誕節」
    佛教在線訊 2014年聖誕前夕,網絡與現實的世界裡處處洋溢著聖誕節的氣息。時下最火熱的微信平臺上,各種慶賀聖誕的圖文也不斷湧入了佛友群中,甚至形成「刷屏」。這就不由得引發了一場有關「佛弟子要不要慶賀聖誕節?」的討論。話題:佛弟子要不要慶賀聖誕節?
  • 佛教:佛弟子在家誦經時,你需要注意這10個問題!
    佛教:佛弟子在家誦經時,你需要注意這10個問題!對於佛門弟子而言,每天念經、誦經、學佛、念佛這是必修的功課,也是最基本的功課。既然誦經有著這麼重要的意義,那麼,佛弟子在家誦經時,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今天,咱們就從佛教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尤其是這10個問題,更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一、誦經的姿勢:佛弟子在家念佛誦經時,應焚香後再端坐。如果是欲讀經,那麼一定要先靜坐片刻,心中默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 佛教的根本聖典《阿含經》,有這4大法門,佛弟子應當應知!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上篇筆者在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本篇想略說《阿含》的分布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四部《阿含》的內容雖然有互相類似的地方,但大體上它們的教法是各有偏重的。
  • 多視角解讀,當佛教遇到耆那教
    這些與佛教往來論辯互動的其他宗教思想裡,佛教聖典大致分為兩大陣營,一是印度宗教傳統主流的婆羅門教,一是強烈批判婆羅門教之宗教合法性的新興沙門集團。佛教於與這些他者宗教相遭逢的歷程裡,不僅獲得反思與創覺地建構自身思想與教學傳統的機會,從而也形成佛教教團的組織與倫理。
  • 醫學倫理學(一)
    (2)元倫理學又稱分析倫理學,研究倫理學學科本身。(3)描述倫理學是倫理學的一個特殊部門、分支或派別。3.(3)美德論又稱德性論或品德論,主要研究作為人所應該具備的品德、品格等,即探討什麼是道德上的完人,即亦道德完人所具備的品質,以及告訴人們如何成為道德上的完人。5.
  • 佛教: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一、佛陀住世的時候,我們大家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誰為師呢?在佛陀住世之時,我們皆知,聞法悟道證羅漢位者比比皆是。但在當下而言,想要證羅漢位卻是萬難。這其中緣由,除了佛陀親講,更多的還是跟佛陀所講的這個答案密不可分。這個答案是什麼,佛說「你問我涅槃以後依誰為師,應依波羅提木叉為師。」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二、一切歸之於「空」前奏完了,身心內外都潔淨了,再回返到「空」性,亦即「…空去自身我執,渾入虛空中,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我與虛空皆了不可得。…」。一切歸之於本體之「空」,沒有了自己的身心,化為虛空,無邊無際,無量可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段與本法「圓滿次第」的精神相同,也與禪宗的心法無別,如能定在這境界上,愈久愈好。
  • 佛教對人生對社會的態度是怎樣的?
    第一點、佛教對宇宙人生,是現實主義者,既不是悲觀,更不是逃避有些人聽到有人說「佛陀以慈悲為懷」,不知道「慈悲」的「悲」字是「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的意義,那些人竟誤將「悲」字誤為悲觀的「悲」。再說佛陀所講「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易引起誤會,以為佛教是不敢面對現實的逃避主義者,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 「2015發現新臺灣」採訪 正覺教育基金會(一)
    我們一開始,是不是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正覺教育基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董事長:好的。正覺教育基金會,是在十多年前由 平實導師和臺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共同捐助成立的一個團體。董事長:這當然是要練,要作到無相的功夫。當這個定力作好的時候,進一步可以到更深的層次。主持人:這是第三個步驟。董事長:我們就可以來看話頭。所謂話頭啊,就是一句話的前頭;比方說「誰在念佛」,我們講出來的時候已經在話尾了!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因此,佛陀主要是要破除人們的執見,而並非是要討論對象是否存在的。他只是教示我們在實踐上放開對「自我」這個觀念的執取,並由此而達致心解脫。一般人不明就裡,便以為佛陀說「有」說「無」,實際上佛陀說「無常」,並非是真的說對象是無常,而只是要我們消除對「常」的執見;他提出「無我」的說法,亦是要破除弟子對「我」的執取,當「我」的執見放下後,「無我」亦應同時放開,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解脫。唯有對二邊思維概念皆不執取,方能如佛陀所說的處於中道,「中道」即是正向於解脫的方向。
  • 在家佛弟子可以見廟燒香嗎
    關於燒香的目的,根據為稼《祭神為何要燒香——燒香的起源》一文:幾乎做什麼都要燒香:對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對動物要燒,對山川樹木石頭要燒;在廟裡燒,在廁所也燒;過節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燻陸,宴客鬥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
  • 面向世界的中國佛教---釋覺楷
    其中,以佛教教理的圓融無礙,和平的態度、尊重與包容不同意見之雅量,最具安定人心及道德規範之力量。而在佛教之各大派系中,又以「人間佛教」最符合現代人心之需求。什麼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是新興的名詞,是將佛陀的言教落實在生活中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一個回歸佛陀時代,實踐佛陀解行並重的佛教。可以說,凡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清凈的」,都是人間佛教。
  • 佛法無邊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潘宗光詳解佛教與科學
    2013年11月我寫了一本小冊子《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與朋友結緣 , 嘗試從佛教及最新的自然科學論 , 探討「緣起性空,度一切苦厄的智慧。小冊子受大學生及知識分子的喜愛 , 在短短半年內已再版多次,共印發了四萬冊.其後,在很多朋友的鼓勵下 ,我再寫了這本「佛教與科學」的小冊子,以簡單易明的例子幫助大家從科學的角度認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