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人生對社會的態度是怎樣的?

2020-12-23 重樓逾陀

社會上有些人,對佛學未經深入研究,只是道聽途說,以一知半解的片面推測,就肯定的說佛教是悲觀、消極、厭世主義者,其自身自然由誤解而自誤,有時也會影響到別人。有必要解釋一下的,所以借這4點,略談佛教對社會的態度。

第一點、佛教對宇宙人生,是現實主義者,既不是悲觀,更不是逃避

有些人聽到有人說「佛陀以慈悲為懷」,不知道「慈悲」的「悲」字是「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的意義,那些人竟誤將「悲」字誤為悲觀的「悲」。其實佛陀已斷除了所有使眾生煩惱的貪慾、無明、執著和妄想,已經獲得一切圓滿的妙智;既不追悔過去,也不冥索未來,而是扎紮實實地生活在現世裡。所以他能以悠然忘我的心境欣賞一切事物,渾然與萬物合為一體,並且他的心靈不再受任何束縛、騷擾,絕對自由、快樂、寧靜和安穩。

至於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既不採悲觀的態度,也不採樂觀的態度,而是採取實觀的態度。這樣可避免渲染或歪曲事實,而能勇敢、客觀地面對現實,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可行方法,以解決問題。例如金剛經上說: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大智度論說:

「諸法實相,名為佛法。」

都是觀察事實,思考真理的證據。

第二點、佛教對人生持積極的態度

一般社會人士看到佛教有許多戒律,便一口咬定佛教是消極的。豈不知佛陀訂出戒律,其目的是幫助眾生獲得更多健康、快樂和自由,因為依照因果的法則,輪迴善惡,相因而生,所以戒律實為使人增進生活上的健康、快樂和自由的泉源。

再說佛陀所講「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易引起誤會,以為佛教是不敢面對現實的逃避主義者,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事實上,這些話就是教我們不要自欺,因為世間一切事物皆借「眾緣和合」而生起,本無自性,並非色滅之後才知道它是空的,其存在的時候也不過是一種幻象,莫不當體即空,所以說「色即是空」;依性空而幻生一切萬有的色法,那麼性空便是一切色法的本性,所以說「空即是色」。

一切事物既皆仗因託緣而生,自然沒有實在不變的個體,也就是沒有究竟的自性存在。以近代物理、化學的原理解釋,即如各元素組成物質,此物質並不是跟元素的原來性質完全相同。例如水由氫和氧組成,但其性質異於氫和氧個別存在的情形,也就是說明當二種元素以一定的比例型態化合就會產生另一新物質,所以「水」只是一個假名而已。更進一步說,「氫」和「氧」亦是假名而已。可見佛教的態度並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

第三點、佛教對社會是抱淑世主義的

佛教所積極努力的目標是以無限的慈悲基礎,幫助一切眾生斷無明、去執著、除煩惱、滅妄想,顯現佛性而達到不生不滅、不苦不樂不可思議的無漏妙智的涅槃境界。所以華嚴經上說:

「勇猛精進,度一切眾生出生死海。」

佛陀無條件的慈愛一切眾生及其同體大悲的精神,不但可以消除妨礙社會進步的偏見,掃除歧視、階級優越感、偏見等,並使人類生活得更快樂、更和諧。因為人類建築在分工合作的制度上,除個人生活所需要的條件外,尚需依靠社會各分子的守望相助,同甘共苦,相互依存。

第四點、佛教以善惡的觀念為道德取捨標準

人類世界的特質為欲執,一切苦惱皆生於有情之「無明」,也就是貪、瞋、痴、疑、嫉等心理欲望而產生。佛陀依智慧發現生命的流轉,本於「業力」種子,一切生命現象由「業緣」而成立。

涅槃經上說: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三世苦樂皆由「因果流轉」。梁任公說:「輪迴之說,從宗教或教育方面看,此說對於行為責任扣得最緊,而鼓舞人心向上又最有力,不能不說是最上法門。」(此語載於《佛陀時代原始佛教教理綱要》:「業與輪迴」)。

佛法主張善惡的觀念與道德的判斷,即由世間有為法的積極行善,到出世間的絕對善、未來的善,並不是止於現世而已。因為現世人生有「情執」,為邪惡的本源,所以善法、善道、善念,一切基於善行,與行為主義相似,並非生於先天的知。然要有善行,就須先發善心、善念,以克制惡念,所以要說「戒」。依佛陀說,貪起於愛欲、瞋起於無忍、痴起於無明,必須斷除情之自私,乃能生愍他利他的道德感情。所以要道德成立,必須具備下列三義:

1. 修「戒」:以淨化感情,成就慈悲,同情他人而生善念;

2. 修「定」:以鍛鍊意志,成就道德意志,絕對之善,而為捨己為人之善行;

3. 修「慧」:以成正見正思,淨化煩惱,成就絕對理智,悟得現世之謎而進入悟界。

以上所述,佛教對人生社會的態度和精神,足以證明佛教是矯正人心弊病的正確力量。

相關焦點

  • 《態度》:怎樣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
    怎樣成為一個優秀的家長呢?吳軍博士的《態度》給出了答案。吳軍博士是著名的人工智慧算法專家,前谷歌搜索業務副總裁,現在是著名的天使投資人。同時,他也有兩個優秀的女兒,大女兒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二女兒多次在紐約的林肯中心上臺表演。
  • 《態度》:怎樣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
    怎樣成為一個優秀的家長呢?吳軍博士的《態度》給出了答案。在《態度》中,吳軍博士把這封家書排在了第一位,可見吳軍博士多麼重視樂觀的人生態度。當你對未來抱有樂觀的人生態度時,心裡充滿了希望,做事情就會覺得動力很足。當你對未來持消極態度時,你做任何事情都會心不在焉,那做成事情的概率就會低很多。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布施(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像:曹立君)(一)人生佛教的內容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上世紀30年代在重慶北碚的縉雲山,首先明確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對佛教消極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譏嫌,通過人格化、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能適應這種根機。太虛大師有兩首詩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內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第二首:「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這就把佛教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
  • 從大學生角度淺談佛教社會功能之心靈療養——李昱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處於學校和社會之間的一個中間地帶,本該在校園平靜的完成學業,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卻過早的接觸社會,直面社會的形形色色,接受到各方面的壓力。目前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有: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和變化不定的社會發展,深感力不從心和無法自主命運,對未來產生焦慮。認為現在社會存在太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自己作為大學生應該有責任加以改變,又感到實際上無能為力,有很深的壓抑感。
  • 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和社會關懷——楊曾文
    關於近代以來太虛法師倡導的人生佛教和此後他的學生印順法師進而提倡人間佛教的歷史和理論問題,近年兩岸四地的教內外學者做了很多研討,發表的論文也很多。筆者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1因此,這裡不擬對這個問題再做論述,想直接從新世紀中國佛教的使命入手,對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社會關懷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向諸位請教。
  • 佛教與和諧社會
    是《佛教與和諧社會》。那麼,佛教與管理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西方有些學者把佛教叫做管理學。這個和傳統我們說的管理學有點不一樣。主要是管理自己,管理思想,所以佛學也可以叫做管理學。因為一切管理都是對人的管理,而人主要是思想管理。思想管理好了,自我管理好了,那麼一切管理就會很順利。如果說思想管理不好,自我管理不好的話,其他很多管理就無從談起。從這點上來說,佛學叫做思想管理學,也是可以的。
  • 《金剛經》|看人生,講態度!
    所謂「人生無處不修行,生活無處不道場。」人走在哪裡,就該學到哪裡,每一天都在追求進步,要麼緩進則退,否則,不進則亡。這是一句警句,他提醒人不可過於安逸而不思前進。所謂學到老活到老,每一個人追求的東西不一樣。
  • 關於泰國的佛教,你了解多少?揭秘泰國佛教的社會功能
    泰國是佛教之國,全國95%以上的人都信奉佛教,佛教與泰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聯繫,影響深遠,你要是去泰國買公寓、買別墅,或者去泰國買土地自己蓋房,打算長期居住泰國的話,就要了解當地的文化,首先,就從泰國的佛教開始了解吧。今天老孔就跟大家說說,佛教對於泰國的社會都有哪些影響?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會議召集人、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在開幕致辭中說到,佛教社會學的本質即是一種以佛陀本懷為底色,經由佛教信仰共同體實踐的社會運動。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觀念,其社會實踐也回應了有關制度、組織等重要的社會學問題。人間佛教特別重視制度建設,而制度往往決定了佛教實踐的公共特性與社會功能的表達效能。
  • 佛教的人生觀一一智者學佛
    宋· 文天祥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澤東《採桑子·重陽》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二、佛教對「人生」的解釋。佛教對人生的基本看法是「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 佛教教育觀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韓煥忠
    佛教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教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其他社會現象或深或淺的影響。就現實而言,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是佛教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政治保證,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佛教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便捷的科技手段,思想文化領域裡的活躍也為佛教教育的實行營造了氣氛。
  • 周安安:臺灣社會轉型中的人間佛教
    那麼,人間佛教的發展在臺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在現代化和民主化的衝擊之下,既然這些以入世的「人間佛教」為改革理念的當代佛教團體在務實的華人社會如此成功,對於始終在西潮與傳統間尋求思想出口的當代中國,人間佛教又能提供怎樣的實踐經驗?
  • 虛擬世界的犯罪不可為 自淨其意利社會_佛教_鳳凰網
    因此,行願法師通過本文闡述虛擬犯罪不可為,自淨其意利社會。近來,網上流行「殺人、偷菜」的遊戲,人們就「虛擬網路遊戲中殺人、偷竊等行為是否存在罪業和果報?」這個問題掀起了一番爭論,吸引大眾的關注,我覺得有必要來討論一下。
  • 陳兵《佛教生死學》及《佛教心理學》合集|在線閱讀
    所有宇宙之謎中,最難解、最惱人,而對個人和社會又至為切近急迫的,是關於揭謎者自身的謎:人從哪裡來?生命淵源於何處?人只是一架思維機器,還是具有所謂"靈魂"的半神靈?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滅,還是有來生後世,如果有,景況如何?人生的意義何在?
  • 凡事「差不多」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但是,在做了媽媽之後,我女兒給我的這種凡事「差不多」的態度狠狠地上了一課。我想但凡做父母的,都想把一切好東西給自己孩子,我也一樣,雖然我知道她成為普通人的概率更大,但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要求多了,只會給處於逆反期的她帶來更多的反抗,不要求她,任其發展,不知道今後會不會凡事都是這個態度。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要求完美期,或許我的女兒的這個時期還沒有到,但是作為媽媽總會不受控制的焦慮,很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有時候我也想做一個佛系的媽媽,但又怕耽誤孩子,總是陷入到自相矛盾中無法自拔。
  • 2020年高考作文社會熱點話題素材:人生的態度決定高度
    一個人能否成功,主要看他對待人生的態度,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敗者恰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的。你對待人生的態度,是樂觀上進還是悲觀頹廢,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 三種人生態度
    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我們仔細分析:人生態度之深淺、曲折、偏正……各式各種都有,而各時代、各民族、各社會,亦皆有其各種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籠統,而究難免於籠統。我們現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過是比較適中的辦法而已。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 佛教因果論促進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
    實際上,這是闡發道德與生命的關係的理論,是一種強調由個體行為來改變自我命運的理論,正如方立天教授所言:「這種新型的人生哲學,論及人的道德觀、生命觀、生死觀、命運觀和來世觀,體現人對現世的關切和終極的關懷,並從理論上把因果律、自然律和道德律統一起來,在中國固有的儒、道、墨等人生哲學理論之外,別樹一幟。」佛教因果報應思想不同於宿命論和天命論。
  • 學術界「一代宗師」錢穆:談功利社會和人生三境界
    佛教思想來自印度,正因為印度人生活更較中國輕易,才愛走向空寂的路去。目下西方人的功利觀點遠較中國人為強烈而認真,則因西方生事更較中國艱難也。功利是純現實的,而空寂則是純理想的。功利是純物質的,而空寂則是純精神的。因此想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標榜著一種中和態度的人生哲學,顯然是由中國北方農村經濟下產生。他們不耽空寂,但也不著功利,儒家的中和態度是篤實的。
  • 《佛教常識答問》:佛教常識大全
    摘自:趙樸初  著 《佛教常識答問》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2月 閱讀提示:本書是學習佛教知識的最通俗讀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選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