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佛教生死學》及《佛教心理學》合集|在線閱讀

2021-02-19 古今春秋

《佛教生死學》內容簡介:

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類,生來便陷入了智慧與愚昧矛盾衝突的困擾中。誠如莊子所慨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無限的未知領域,如同宇宙空間那浩渺深邃、隱藏著無窮奧秘的黑暗,緊緊包圍著人,人每走一步,都必須燃起自心智慧的火炬,去開闢道路。解謎,似乎是人的天賦使命。解不完的宇宙之璲,懸,在人類文明徵途上的一道道關隘,就像埃及金字塔前獅身人面怪物斯芬克司的考問,就像禪門宗師陷虎迷獅的種種"機鋒",逼迫欲闖關奪路者交出答案。

所有宇宙之謎中,最難解、最惱人,而對個人和社會又至為切近急迫的,是關於揭謎者自身的謎:人從哪裡來?生命淵源於何處?人只是一架思維機器,還是具有所謂"靈魂"的半神靈?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滅,還是有來生後世,如果有,景況如何?人生的意義何在?

這些問題中,以生死之謎,尤其是死後有無續存的問題,關係到每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對它的解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基石。

《佛教心理學》內容簡介:

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對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關心靈的學說,作了一番現代整合,忠實地濃縮了佛法的精華,作出使現代人容易明白的詮釋。既有深刻的理論論證,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見性,獲得大智慧、大安樂、大自在的具體技術。這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學術力作,是佛教心理學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陳兵,著名佛教學者,1945年生於甘肅武山,1968年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1978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師從任繼愈先生,攻讀研究生。畢業後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工作。1987年調入四川大學宗教學所,任研究員、博導,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河北禪學研究所副所長,閩南佛學院、廣東尼眾佛學院、西藏大學兼職教授,各類著述合計近600萬字。培養了70餘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陳兵教授對佛教、道教皆有精深之研究,以佛教為主。長於宋元明清道教史、道教煉養學,現重點研究領域為佛教思想、佛教禪定學、佛教心理學以及佛教與現代社會關係等。

陳兵教授是「文 G」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培養的第一屆道教專業研究生,師從著名宗教學家任繼愈先生,1981年畢業後,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工作過六年,重點研究宋元明清道教,研究成果主要編在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道藏提要》,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三卷及《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牟鍾鑑主編《道教通論》等書中,約六十萬字,多數依據從來無人涉足的原始資料,基本理清了宋代以來道教的歷史脈絡和道派的分化、思想的發展。

根據多年的佛法研究和修行體會,陳兵教授針對現代人的根機,對整體佛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有機的整合,為撥開佛教信仰與修行中的重重迷霧,先後出版了《佛法真實論》、《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佛教生死學》、《佛教心理學》等多部著作,廓清了佛教理論及修行方面的若干重大問題。陳兵教授致力於為現代人探索一條切實、可靠的修行道路,總結提煉出了普賢行願法門,並撰寫了《一念法界論》,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正式出版。

名家推薦《佛教心理學》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用許多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教導我們轉識成智,幫助我們找心、安心、淨心,進而找到生命的價值。四川大學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值得閱讀。

星雲法師 2015年元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放在我面前的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是迄今中國學者首部全面、系統研究佛教心理學的專著。我願意鄭重向讀者們推薦,並代表讀者感謝陳兵教授十多年來為佛教事業所作出的努力。

----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著名佛學專家)

陳兵先生以一己之力,學貫漢傳、藏傳、南傳三系佛教,對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執,一以貫之,全面而精到,深得趙樸老、隆蓮法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輩教界宿耆大德之讚嘆。

這部八十萬字的《佛教心理學》巨著,乃是迄今為止學術界首次對佛教心理學所作的全面研究與介紹,終使與三系佛法相匹配的整體佛教心理學體系蔚然成型。作為佛教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傑出成就,這部作品為深入探究人類心靈實相、治癒心理疾患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也使得佛法智慧通過心理學而融入生活,有助於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救贖與解脫。

申荷永(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 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會長)

我深信陳兵老師的這部恢宏著作,無論在佛學研究領域,還是在一直實踐於做東西方心理文化比較研究的心理學領域,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我認識的陳兵老師是佛學界的集大成者,無論是修行還是學術,他應是攀越在前的人物了。

一巖 知名媒體心理學專欄作家、資深心理師

相關焦點

  • 佛法對科學心理學及現代文明的啟迪——陳兵
    從割裂的研究進到相關性、整體性的研究,從片面注重物質到越來越注重心理、心靈、性靈,量子物理學、量子生物學、量子宇宙學、量子腦和意識研究等跨學科的研究,把在微觀尺度上獲得的知識應用到觀察現象的所有範圍,用於研究宇宙、生命、心靈所有領域中的相關性。
  • 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舉行「佛教心理學對話西方心理學」公益活動
    佛教在線福建訊  2018年3月25日下午,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迎來了新一年第一場重要的公益活動,活動主題是「佛教心理學對話西方心理學」。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學同行,福建省各高校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們到場聆聽這場精彩的對話。近3萬人得以共享這份心靈的禮物。 本次活動分為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佛教心理學探新」。首先由研究院院長、博士定空法師作了《梵唄,喚醒心靈的力量》的主題報告。
  • 福建省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在福州落成 並舉行講座
    講座現場佛教在線福建訊 2018年1月6日上午,「福建省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落成慶典在福州上街碧水琴灣舉行。心理學博士、福建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創辦人、院長定空法師致歡迎詞,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普法法師代表來賓致賀詞。落成儀式上,各級領導和高僧大德共同為福建省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揭牌剪彩。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了研究院的落成。慶典後,研究院舉行了主題為「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優勢,促進心理學本土化發展」的圓桌會議。
  • 功過格之佛教揭示生死、宇宙之謎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義體系最為豐富深厚著稱的佛教,與多數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賴神靈救贖的宗教不同,是以智能究明自身,以求解脫生死等痛苦為主旨,以「自淨其心」、「如理作意」為超出生死的要道。佛教高張「了生死」之標幟,以如實認識自己為課題,對宇宙之謎,尤人自身身心、生死之謎,有至為明晰的解答。佛教以「緣起」的樸素辯證法觀察生命現象,認為眾生的存在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續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人必有前生後世,死後必受生前行為的規定,輪迴於天、人、鬼、畜、獄「五道」中,備受諸苦。
  • 18陳兵居士《佛教心理學》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學的現代應用
    >佛教心理學創立、流行於發展緩慢的古代社會,長期以來,主要被佛教徒作為宗教修行之道,用以解決了生死、出世間的終極關懷問題,似乎較少關注世俗生活。其實,佛教心理學為人們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及調節心理的技術,古代各地佛教也不乏關於世俗生活的大量心理指南,對佛教徒的世俗生活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並深深影響了佛教流傳地區的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素質。
  • 林國良:榮格心理學與佛教唯識學思想之異同
    [2](P48) 因此,儘管榮格對東方文化乃至對佛教密宗等教派,極感興趣,甚至對某些內容極為欣賞,但本質上,榮格只是在其中尋找他感興趣的某些重要原型而已。 而唯識學在此問題上是持宗教實在論的觀點。唯識學認為,佛教所說的眾生無始來在三界六道中輪迴是個事實,眾生能通過修行證得解脫是個事實,已有無數人證道成佛也是個事實。
  • 一張生死輪迴圖說出的佛教世界觀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布施(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像:曹立君)(一)人生佛教的內容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上世紀30年代在重慶北碚的縉雲山,首先明確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生死解脫。要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徹底了解人生、宇宙的實相,就要發起出離心,求生死解脫。具體就需要嚴持戒律,修清淨行,少欲知足,淡泊寧靜,達到去除貪瞋痴,這是很關鍵的,要想成佛,必須要經過這一關。4.法界圓明。通過學菩薩,就能得到佛果。佛果就是法界圓明,法界就是恢復法性,圓明就是大圓鏡智、智慧光明,圓滿遍照,才能成佛。
  • 首屆人大宗教學(佛教文化)專業碩士研究生班開學
    >魏德東教授主持典禮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0年10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佛教在線(www.fjnet.com)協辦的首屆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佛教文化)專業碩士研究生班開學典禮,在人民大學第一會議廳舉行。
  • 佛法不離世間學——五明-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閱讀一段感動心靈的文章,聆聽一闋寧謐心思的樂曲,或在莊嚴慈悲的佛像前體會到什麼是柔軟與寬廣,都可能成為接引現代人接觸佛法的因緣。因此,對一些發願要行菩薩道的現代佛教徒而言,在佛法的深入與修持外,學習這類吸引現代人的技術,以藉此弘傳佛法,也是行菩薩道的可能方向。
  • 佛教之中,對於「生死」,如何解讀?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其實在各大宗教之中所探討的「生死」,在佛教看來,並不是「生死」,而是「生滅」,換句話說,佛教之中對於「生滅」的探討遠遠超過了其它宗教對於「生死」的探討。因此,佛教關於「生死」的理論,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我們平時所強調的「我」並不是佛教意義上的「真我」,而是「假我」,因此,對於「我」而言,有「生死」並不是「真我」,而是「假我」,也就是說,真正的「我」並不在這個身體之中,也不在這個身體之外,而是無所不在。
  • 中國佛教首個心理學研究院在福建古田成立
    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本性大和尚是圓瑛法師的法脈傳人,他說,福建省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今日在祖師故裡宣布成立,佛教心理學的研究將更上一臺階,以此良好的平臺能為眾生的心理健康帶來福音。圖為大會合影。 錢錦承 攝  福建省民宗廳副廳長張東暉指出,佛教自西漢傳入中國以來,一直發揮著心理疏導和心理調試的功能,而隨著社會發展,佛教心理學作為佛教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仍在發揮著積極作用。  美國太平洋研究院教務長、深度心理學與綜合治療項目主席帕特。卡特斯凱博士在賀電中也說道,把古老的佛法智慧與心理學發展性的思考相聯結,將帶給人類新穎而豐富的頓悟見解。
  • 海波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學主講「佛教生死學管窺」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 「人間佛教」禪觀修學要義——性廣法師
    這是「人間佛教禪法」的提倡者,首先必須思考的難題之一。其次,「人間佛教禪法」的提倡之所以絕對必要,是因為佛法的修學,不能略去「禪修」不談。佛陀所教導的戒、定、慧「三增上學」中,除了外部的行為規範——戒學之外,其餘的心意鍛練——定學,和智慧觀照——慧學,都須仰仗禪觀修持。
  • 聖凱法師:趙樸初「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菩薩覺悟到,在這種無常變化的洶湧波濤中順流而下沒有別的可做,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無常變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沒,依靠菩薩六波羅蜜的航船, 出離這種無盡無邊的苦海。」
  • 佛教思想史與佛教「人學」——聖凱法師
    一、佛教「人學」的內涵佛教「人學」的建構,與「中國思想史」的探討存在著某種相同之處。自從1926 年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提出「學術思想史」的概念以來,近80 年以來,有關中國思想史研究對象的討論,一直在不間斷的進行中。
  • 佛教「眾生」概念及其生態倫理意義——林偉
    一、佛教關於「眾生」的基本思想「眾生」的梵文是sattva;音譯為薩埵,《梵漢大詞典》解釋為「有」、「存在」、「實在」;在佛教經典中sattva被譯成「眾生」、「有情」。它在佛教的一般意義上指的是具無明煩惱,流轉生死於迷界的凡夫,包括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和天這些三界六道的有情識之生物,也稱作六道眾生。這裡的「情識」指的是情感與意識。
  • 往生咒-音頻-佛教在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 稚心 - 稚心-音頻-佛教在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 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洪修平
    特別是竺道生強調「無我本無生死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既使佛性常住而又不違背印度佛教的「無我說」之精神,同時又使傳統的「神不滅論」披上了佛教思辨的外衣而獲得了新的理論形式,並成為生死輪迴的主體。竺道生倡導的「眾生皆有佛性,頓悟即得成佛」的佛性論思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盛行於中土,成為中國佛教中最深人人心的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