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死學》內容簡介:
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類,生來便陷入了智慧與愚昧矛盾衝突的困擾中。誠如莊子所慨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無限的未知領域,如同宇宙空間那浩渺深邃、隱藏著無窮奧秘的黑暗,緊緊包圍著人,人每走一步,都必須燃起自心智慧的火炬,去開闢道路。解謎,似乎是人的天賦使命。解不完的宇宙之璲,懸,在人類文明徵途上的一道道關隘,就像埃及金字塔前獅身人面怪物斯芬克司的考問,就像禪門宗師陷虎迷獅的種種"機鋒",逼迫欲闖關奪路者交出答案。
所有宇宙之謎中,最難解、最惱人,而對個人和社會又至為切近急迫的,是關於揭謎者自身的謎:人從哪裡來?生命淵源於何處?人只是一架思維機器,還是具有所謂"靈魂"的半神靈?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滅,還是有來生後世,如果有,景況如何?人生的意義何在?
這些問題中,以生死之謎,尤其是死後有無續存的問題,關係到每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對它的解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基石。
《佛教心理學》內容簡介:
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對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關心靈的學說,作了一番現代整合,忠實地濃縮了佛法的精華,作出使現代人容易明白的詮釋。既有深刻的理論論證,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見性,獲得大智慧、大安樂、大自在的具體技術。這是一部深入淺出的學術力作,是佛教心理學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陳兵,著名佛教學者,1945年生於甘肅武山,1968年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1978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師從任繼愈先生,攻讀研究生。畢業後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工作。1987年調入四川大學宗教學所,任研究員、博導,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河北禪學研究所副所長,閩南佛學院、廣東尼眾佛學院、西藏大學兼職教授,各類著述合計近600萬字。培養了70餘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陳兵教授對佛教、道教皆有精深之研究,以佛教為主。長於宋元明清道教史、道教煉養學,現重點研究領域為佛教思想、佛教禪定學、佛教心理學以及佛教與現代社會關係等。
陳兵教授是「文 G」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培養的第一屆道教專業研究生,師從著名宗教學家任繼愈先生,1981年畢業後,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工作過六年,重點研究宋元明清道教,研究成果主要編在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道藏提要》,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三卷及《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牟鍾鑑主編《道教通論》等書中,約六十萬字,多數依據從來無人涉足的原始資料,基本理清了宋代以來道教的歷史脈絡和道派的分化、思想的發展。
根據多年的佛法研究和修行體會,陳兵教授針對現代人的根機,對整體佛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有機的整合,為撥開佛教信仰與修行中的重重迷霧,先後出版了《佛法真實論》、《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佛教生死學》、《佛教心理學》等多部著作,廓清了佛教理論及修行方面的若干重大問題。陳兵教授致力於為現代人探索一條切實、可靠的修行道路,總結提煉出了普賢行願法門,並撰寫了《一念法界論》,有望在不遠的將來正式出版。
名家推薦《佛教心理學》
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用許多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教導我們轉識成智,幫助我們找心、安心、淨心,進而找到生命的價值。四川大學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值得閱讀。
星雲法師 2015年元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放在我面前的陳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學》,是迄今中國學者首部全面、系統研究佛教心理學的專著。我願意鄭重向讀者們推薦,並代表讀者感謝陳兵教授十多年來為佛教事業所作出的努力。
----樓宇烈(北京大學教授、博導 著名佛學專家)
陳兵先生以一己之力,學貫漢傳、藏傳、南傳三系佛教,對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執,一以貫之,全面而精到,深得趙樸老、隆蓮法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輩教界宿耆大德之讚嘆。
這部八十萬字的《佛教心理學》巨著,乃是迄今為止學術界首次對佛教心理學所作的全面研究與介紹,終使與三系佛法相匹配的整體佛教心理學體系蔚然成型。作為佛教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傑出成就,這部作品為深入探究人類心靈實相、治癒心理疾患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也使得佛法智慧通過心理學而融入生活,有助於眾生離苦得樂,獲得救贖與解脫。
申荷永(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 華人心理分析聯合會會長)
我深信陳兵老師的這部恢宏著作,無論在佛學研究領域,還是在一直實踐於做東西方心理文化比較研究的心理學領域,都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我認識的陳兵老師是佛學界的集大成者,無論是修行還是學術,他應是攀越在前的人物了。
一巖 知名媒體心理學專欄作家、資深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