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離世間學——五明-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2020-12-25 佛教在線

學習五明若能次第分明,以解脫精神為基礎,就不會執著、耽溺於世間法的成就,而能以寬廣的心量廣行菩薩道。

閱讀一段感動心靈的文章,聆聽一闋寧謐心思的樂曲,或在莊嚴慈悲的佛像前體會到什麼是柔軟與寬廣,都可能成為接引現代人接觸佛法的因緣。因此,對一些發願要行菩薩道的現代佛教徒而言,在佛法的深入與修持外,學習這類吸引現代人的技術,以藉此弘傳佛法,也是行菩薩道的可能方向。

但是強調修行求解脫的佛教傳統中,卻似乎較不重視這些所謂的外在藝能或世間所讚賞的才華,因此容易讓一般人有一種錯覺,好像佛教界裡沒有所謂「才華之士」。但若真正翻開佛教發展的沿革史,卻又會發現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曾將文化中的學習領域加以分類,而有所謂的「五明」;而待佛教發展到大乘時期,則更將「五明」納入大乘菩薩道的基本訓練中。例如《瑜伽師地論》裡就明白指出,菩薩應當在五明處勤求。

用五明對治無明

關於五明的意義,任教於南華管理學院的佛學研究者萬金川指出,所謂的明,指的是智慧,是用以對治無明的,而其中所包含的內明,指的是不共世間法的佛法,學習內明的目的是求得自度。其他的四明,則為菩薩度化眾生的種種方便法,包括了聲明、因明、醫方明與工巧明。 

法航法師在《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一文中指出,聲明為文字學或文法學;因明就是印度的論理學,類似現代西方所說的邏輯學;醫方明則是學作醫師,以醫藥治人疾病;工巧明即是學習工巧技術,如文藝、美術、繪畫,以及科學建築工程等。

以聲明而言,學習聲明的目的是為了善於運用印度繁複的梵文,因為梵文的文法相當複雜,如果不能掌握它的文法結構,很難精確地運用文字闡述義理,因此如果聲明的基礎強,對於講述的佛法,讓人能聽得懂,甚至深刻體會其中的奧義,就很有幫助了。

而從原典不斷漢譯的漫長過程,乃至於現代人又透過原典去理解經典的意義時,聲明顯得更為重要。就如同呂澄在《聲明略》中所說的,佛教東傳之後,就是透過不斷地翻譯傳來經典,因此如果不學習聲明,將會對詰屈難讀的原典莫可奈何,甚至有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裡。

而因明的學習,則是一種清楚的思惟訓練,既能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也能練就清楚的表達能力。因此,懂得因明,既能幫助學習者學習佛法深義,也能運用好的語言訓練闡述佛法,甚至有無礙辯才與外道辯論。醫身也要醫心。

至於學習醫方明的主要目的,《瑜伽師地論》裡指出,首先是能掌握病相與病因;其次,對已經發生的病,能知道醫治的方法使其斷根;而對於已經斷除的病,也能掌握使它不再生起的方法。事實上,在佛教的典籍中,不但記載著許多醫病的方法與藥方,也影響了印度、乃至中國的醫學。

而涵蓋範圍最廣泛的工巧明,據密教學者郭元興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的分析,佛教的工巧明偏重於和一般人物質生活相關的應用技術,如《瑜伽師地論》中就記載有農工業、商業、書算計度、咒術、佔相、營造、音樂等十二大類,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因此若從學習的目的來看,五明中除了內明之外,其他四明的學習,並非與佛法毫不相干的外學而已,也能作為成就內明的重要工具。

而在現代社會中,五明又早已超乎傳統的範圍,就如佛教歷史學者藍吉富所說的不必把五明限定在原先的範疇中,五明其實是一種象徵,內容應該涵蓋更廣,而把五明擴充到種種與弘法利生相關的世間法中,包括現代一些重要的知識與藝能。而這種精神,其實也就是「人間佛教」理念的發展。

例如佛學學術研究,就是因明的擴充,如同任教於南華管理學院的郭瓊瑤所說的,藉由對佛學領域的深入,得以掌握更精確的佛法精神,對宗教信仰也能發揮正面的意義,而不是盲目的信仰。

音聲弘法別具效力,而諸多從事佛教音樂、梵唄等以音聲弘法的創作者或唱誦者,更是掌握聲音這項工具,而將音聲弘法充分發揮的現代菩薩行者。主持諦聽文化,並製作、錄製數十種持咒及佛教音樂的王俊雄就表示,音聲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工具,因此透過音聲修持、弘法,自有其特殊的力量。此外,醫方明也可以是在醫治身體的疾病之外,擴及於現代人經常遭遇的心理困境,尤其是能對治諸多微細煩惱的佛法,更是強調身心整體健康的現代人可以借力的方法。如佛教觀音線協會所努力經營的,正是現代醫方明極重要的代表。

至於透過佛教藝術、建築傳達佛法精神的諸多表現,也發揮了現代工巧明的作用,讓許多與藝術相應的現代心靈藉以親近佛法,並進一步學習佛法。

但就如同佛化文學創作者梁寒衣所說的,五明的次第仍要分明,才不會造成許多強調解脫道的佛教修行者所擔心的,執著耽溺於內明以外的其他四明中,結果解脫精神沒有掌握好,更遑論要以寬廣的心來行菩薩道了。

梁寒衣進一步說明,因為四明中的成就與快樂容易讓人起追逐、執取的心,所以反而會變成痛苦的來源。也因此在一些學佛者眼中,這四明常被視為小道,是不足取的。面對這樣的問題,佛法精神的掌握就格外重要了。

修習五明有次第

這也就是創辦覺風基金會的寬謙法師所強調的,學習內明之外的四明,確實容易與世間法相結合,若定力不夠,會耗掉行者相當多的心力,因此內明的鞏固非常重要。他以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為例指出,要隨時提醒自己回歸最根本的佛法精神,才不會讓原本對佛教藝術之外的四明與建築的推動流於形式化。

就如同寬謙法師所說的,我們要面對的課題是讓世間佛法化,而非把佛法世間化,因此如何作到萬金川所說的,一方面可以處理「無方便不足以成智慧」的顧慮,又能解決「無智慧,方便即無方向」的困境,當是有心成就菩薩精神的現代五明從事者,應謹慎對待、並自我提醒的重要功課。(信息來源:摘自《法鼓雜誌》)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韓老居士功在千秋-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韓老是1912年生人,在北京四中讀書時,就傾心佛法,皈依三寶,皈依師是常惺法師。20年代末,教界和學術界的研修唯識熱潮方興未艾,韓老醉心於佛法的廣博精深,立志以此作為一生的追求。為此他決定報考北大哲學系,因為當時的北大與北京的三時學會、南京的支那內學院等,都是佛教研究重鎮。
  • 茶禪閒語——葛兆光 -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曲之際誇示交遊,侈陳朝貴」,便下了一句斷語說:「蓋一俗僧也」,而《居士傳》卷十九《王摩詰傳》記唐代詩人王維「齋中無所有,唯藥檔、茶臼、經案、繩床而已」,則暗示他清雅之極無半分濁氣,這雅俗之分正在其清濁之間,而這清濁之分則內在其心淨與不淨,外在其言行舉止淡與不淡之間,這雅、清、淡正是六祖能大師所謂「虛融淡泊」,也正是神會和尚所謂「不起心,常無相清淨」,習禪修道者不可不識這一「清」字,亦不可不辯那一個「
  • 陳兵《佛教生死學》及《佛教心理學》合集|在線閱讀
    《佛教生死學》內容簡介:以"智慧生物"自命的人類,生來便陷入了智慧與愚昧矛盾衝突的困擾中。誠如莊子所慨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無限的未知領域,如同宇宙空間那浩渺深邃、隱藏著無窮奧秘的黑暗,緊緊包圍著人,人每走一步,都必須燃起自心智慧的火炬,去開闢道路。解謎,似乎是人的天賦使命。
  • 幾種最有效的念佛方法-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其實我們如果仔細思考自己從無始以來,就沈淪在生死大海之中,頭出頭沒,永無出期,遍歷輪迴之苦,或牛胎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獄餓鬼,火湯血池,刀山劍樹,受盡無量的痛苦,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呢?思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淵裡,只有仰賴阿彌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脫離苦海,躋登樂國,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
  • 人本的佛法與人本為中心的佛教——楊鬱文
    不是鬼教,不是(天)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間佛教,才能闡明佛法的真意義。」導師連續寫了十四篇文章,以《人間佛教》為名,發揚人間佛教的精髓,使後學得以起信、了解、實行、驗證人間佛法。(二)佛法包含佛所開示的「法語」、「法義」,佛所勸導的「法依」,佛所賜與的「法施」,佛陀依法奉行而成就的「法身」,佛所覺悟最深的「法性」,佛所覺知最寬廣的「法相」,這些都是「人間佛教的『佛法』」。
  • 答問:佛教,佛法,佛學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區別?
    「別的國家的宗教我不了解,就只說在中國傳播最廣的佛教和道教而言,本質上來說,教義是美好的,勸人向善的。但是具體到宗教的組織形式之後往往醜惡的可怕。更多時候宗教淪為教宗的工具。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兩教之間的鬥爭血腥的可怕。脫去宗教的外衣,把信眾比做江山的話那簡直就楚漢爭霸的翻版。護教的私兵戰鬥力之強完全不遜於世俗政權的軍隊,甚至猶有過之。
  • 泛論因明---太虛大師-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二、因明之革新 因明綱領,成自足目,則因明固外道之學,非佛教之論也。顧吾謂因明實由佛學以完成之者,不唯疏稱因明源惟佛說,而改革成新因明以流傳及今世者,實成就於佛教徒之手也。於佛之說,在《解深密經》亦略見端倪。
  • 佛教:什麼是佛法?來源於自己合靈的超脫,心靜如水、圓融澄明
    弘一大師言:「佛法是真能成除世間一切見,而與以正見;佛法是真能成除世間一切述信,而與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惡行,而與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與以正覺。」世間義理甚淺,行之卻很複雜;出世義理極深,行之卻很簡單。人生在世若未逢正法,當可謂福薄障重。何以故?無因緣了生死故。
  • 禪意地生活——如清-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趙州禪師說:「放不下就提著!」一個雨天,日本的坦山禪師和一位禪友,在泥濘路上行走,看到一位漂亮姑娘,因為穿著長裙無法跨過一條水溝。坦山走過去說:「姑娘,我來抱你!」說罷,便抱起姑娘跳過水溝。一直悶聲不響的禪友,直到掛單寄宿時,才忍不住問坦山:「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你卻為何那樣做?」坦山笑著說:「我早已放下了,你為什麼還抱著?」不論佛祖還是禪師,為什麼都教我們放下?
  • 浩如煙海的佛法佛理,可以概括為哪些內容?
    佛陀所講的佛理佛法,目的是超脫生死,主要思想有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其內容涉及古印度社會人生的諸多問題。據後人結集整理,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就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其內容簡直是浩如煙海。
  • 宣化上人講:教育救國(2)-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佛法說如果持戒清淨,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法善神會日夜時時護持我們。如果破戒,他們就離開我們。有人以為要了解現實,應該求取世間的知識與經驗。事實上,當我們有「經驗」時,我們的敏感就消失了,現實裡的絕大部分也看不見。失去清淨,我們的感官也變得不靈敏,因此對現實環境也看不清楚了。
  • 佛法中的慈航是什麼意思?
    慈航,首先要知道慈的字意是什麼,在佛法中,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之說,是為四種廣大的利他之心,認為可以令世間眾生獲得離苦得樂的成果,而其中的慈就是能與眾生安樂的友愛之心。網圖按佛教的說法,人生在這個娑婆世間,都是為了獲得自己的欲望滿足而不停地索取,並最終的因果輪迴之中不停來回的
  • 佛教: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學佛的好處
    為什麼要學習佛法?有些人會有疑問說:「學習佛法,真的能減輕苦惱,真正能增長快樂嗎?」我說:「是的!學佛確實是能讓人增長快樂。」因為佛教文化,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正確增長快樂的方法。佛法講究一個「緣」字,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我們之間的緣分,讓我們依靠這個緣分走進佛法的智慧,有很多人可能還不太了解佛法。佛法是什麼呢?佛法就是慈悲的智慧。
  • 第四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在臺灣日月潭玄奘寺圓滿舉行
    >臺灣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鄭振煌教授發表「2015第四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日月潭玄奘寺宣言」2015第四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圓滿結束,與會大眾向佛三問訊並作回向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5年5月9日,由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社會經濟發展委員會主辦,臺灣中國佛教會、臺灣中華佛教居士會、佛教在線(www.fjnet.com)
  • 佛法本義不容歪曲——評〈釋印順佛教研究和佛學思想略觀——從反思的角度看〉
    而東方宗教,尤其在佛法中,向來是「即世間而覺悟」、「佛法不離世間覺」,強調的是即「俗」而「真」,是「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因此並未把覺悟的「神聖」,與「世間」拉成兩種對立的事物來看待。反之,佛陀還強調「我不與世間諍」,是在世間共識的基礎上說法,而非與世間對抗來顯揚聖義的。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佛祖菩薩、祖師大德留給我們許多很好的修行方法,沒有一種是好的,但哪一種適合我們,這就需要學佛者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 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我們修學佛法千萬不要執著。六祖慧能大師曰: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可見法本無過,錯在迷人啊!本來我們如來正教是沒有頓漸之別的。記住!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裡親口宣說的: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頓。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
  • 佛教中的「不二」,才是佛法的靈魂,宇宙間的真理
    一切萬法不是二法佛法的教育稱為「佛教」,為什麼要通過佛法來教育大眾呢?就是為了尋求宇宙間的真理,從根本上解決眾生遇到的生死問題。眾生是執拗的,因為累劫以來的業力形成了「我執」,不知道「拐彎」,不知道轉念,所以才有愚痴、迷惑、無明煩惱。
  • 對話索達吉堪布: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
    索達吉堪布: 也不全是為了弘法準備,因為自己也感興趣。其實我對世間很多事情不了解,每次看了以後,也會學到一些新的知識。  人物周刊:一個出家人學很多世間知識的目的是什麼呢?  索達吉堪布: 如果出家人住在一個山洞裡,或者是住在一個寂靜的地方,那不學世間的任何知識也是可以的。
  • 只有放下我執邪見才能步入解脫道--回薛浩然先生的《請益書》【佛教 佛學 佛法】 ​
    這完全是不懂佛法的認知,或是對佛教術語的把玩。先生當知,「佛由心生」與「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同樣道理,這個「心」不是肉團心,也不是思維意念,不在內也不在外,而是我們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佛性,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法性,是我們無形無像,與佛同等的如來法身。但是我們始終沒有「找」到這個「心」呀!為此我們才要修持佛法而求明心見性。再教你一點吧,如果你想找這個心也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