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對科學心理學及現代文明的啟迪——陳兵

2020-12-13 佛教在線

二、佛法對科學的啟迪

人類學家貝爾(DanilBell)預言:後現代社會將出現「神聖的復歸」。這種「神聖的復歸」,自然少不了對東方古老佛教的關注,首先表現在科學研究方面。

從16世紀以來對物質世界作分門別類的割裂的研究,經過幾百年的蓬勃發展,從而開出許多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整體科學的創建已被推上前沿,科學處於又一次革命的陣痛之中。從割裂的研究進到相關性、整體性的研究,從片面注重物質到越來越注重心理、心靈、性靈,量子物理學、量子生物學、量子宇宙學、量子腦和意識研究等跨學科的研究,把在微觀尺度上獲得的知識應用到觀察現象的所有範圍,用於研究宇宙、生命、心靈所有領域中的相關性。不同學科都在探索一種更完整的理論一一「統一論」,企圖把範圍廣泛的發現都整合進一個高度統一的、簡單的理論框架中,從對邏各斯的定量和分析理性轉換到對整體的多方面的整合的理解。

前沿科學家們的哲學觀,從線性的實在論、唯物論,趨向心、物、靈一體的整體論乃至重視心靈、性靈的唯心論,呈現出與大乘佛教的心色不二論及真常唯心論同趨一軌之勢。揭開心靈秘奧,開發心靈潛能,受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重視。如吉布塞提出「四維完整意識」;韋爾斯和拉塞爾提出「全球腦」;威爾伯意識進化的六個層次中最高為「終極意識」,被看作每一進化層次的本質、源泉、本性,此所謂終極意識,源出佛教的如來藏、真如。物理學家W·蒂洛認為,充分利用心靈的潛能,不只是關在堡壘裡透過五個狹縫看世界,我們就能「打開房頂見天空」。布雷斯·巴斯卡《沉思錄》說:「自我的尊嚴必須內覓,不能外求。就算擁有整個世界,對我來說,也等於什麼都沒有。如果我外求,那麼,這個宇宙就包圍我,把我當成原子,一口吞噬掉;如果我內覓,那我就能經由智慧的途徑,了解整個世界。」①

與佛教由了知自心便能了知一切的說法頗相符契。而通過內覓開發智慧,乃佛教的專長。佛教的禪定、觀無我等技術,吸引了一批西方科學家,特別是心理學家。禪定、觀無我的實踐,必然開發出超意識和超越性智慧--般若。K·辛格為拉洛茲暢銷全球的著作《微漪之塘一一宇宙進化的新圖景》所作序預言:「人類進化的下一步,將不再是外部形體的進化,而是內部意識的進化。通過心理—生理實踐把人和宇宙意識聯繫在一起的印度瑜伽概念,為這種創造性提供了一種方法論。」②

印度瑜伽,也應包括佛教禪學,它比起印度教瑜伽學更顯精深博大。佛學心色不二及真常唯心的思想,在建立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人類心靈之間的一致性上,當能提供智慧啟迪,填補當前科學世界圖景的最大漏洞。一個真正完整、如實的宇宙圖景,應包括精神和對靈魂及其它超驗實體的直覺等形而上的因素,拉洛茲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都是科學研究所達不到的領域,言下之義,是還須用佛教等宗教傳統的修證方法去研究、參究而「證知」。

三、佛法對現代文明的啟迪

現代人對宗教的「神聖的復歸」,還表現在對現代生活方式乃至整個西方科技文明的反省上。

自16世紀以來,人類文明逐漸以西方文化為領航,全球文化日益西方化,工具理性、實證主義、科學技術主義風靡,促使全人類走向工業化時代、電子時代、光子時代、資訊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質財富的大大豐富,在使人們的生活不斷方便、豐富的同時,也使人生活得越來越緊張、忙碌、缺乏穩定感和安全感,迷失了自我和生存的意義,壓抑已成為人類基因遺傳的愛心、憐憫心、慷慨心、友情、信任感等社會情感,帶來世界大戰、恐怖主義、環境汙染、道德淪喪、價值失範、精神心理疾病泛濫等諸多弊端,並醞釀著令全人類毀於一旦的危險,引起思想精英們對整個西方文明的反省。

猶如佛陀將人生種種痛苦歸因於人心,西方思想家也將現代文明的種種弊病歸結於人心。容格在《印度能教導我們什麼》中說,西方從原始時代開始就遭到文化入侵,扭曲了西方人的精神,近幾世紀以來雖然從非理性與本能衝動的沉重負荷中得到解脫,越來越理性、講規矩、重組織,但喪失了人的整體性,分裂成意識人與無意識人:「我們爬上科技事業的山巒越高,我們越可能誤用發明,越可能趨向危險邪惡。」「當我們的心靈高升、徵服長空之際,我們的另外一個人格,也就是被壓抑在下的蠻性個體卻已直墮入地獄。」

馬斯洛指出,現代人面臨舊的價值體系陷於困境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產生的斷裂時代,價值的淪喪是這個時代的根本疾患。肯·威爾伯認為,萬物之間的統一原是一切眾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礎,可是人類習慣於人為地劃定各種界限,使現代人生活在無止境的衝突中,生活在與自然、與他人、與真實自我越來越疏遠的過程之中,因而矛盾、衝突、焦慮。現代人既渴望回歸自然,又喜歡新鮮刺激,這複雜感情背後是一種平行的張力,是入世與出世的雙重需要。

對只崇拜科技而忽視情感生命及學術歷史文化的隱憂,導致20世紀60年代以來存在主義哲學的流行和復歸宗教的思潮。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對過度物質化、工業化的反省,進入後現代思潮及維護生態的綠色運動,復歸宗教的潮流再度興起。一些思想家甚至提出經濟的「零度增長」、「倒開發」、「次開發」。超個人心理學提供了一種崇尚寧靜、和諧,追求超越和神聖的宗教聖徒式的精神生活樣式,以抗衡那種喧囂、浮躁、物質利益至上的現代生活。

現代社會人心的種種弊病,說明片面發展科技、發達物質生活的文明道路,確實存在問題,須從根本方向上撥亂反正。正如容格所說,西方文明所走的這條路「確實不是人類走向文明唯一可以走的路,而且也絕不是一條理想的坦途」。這條道路,與佛法解決人根本問題的途徑相反:在佛法看來,人類文明創造的目的,未必在徵服自然、增益財富,而在使人幸福快樂,乃至解決其存在的悖論,滿足其超越生死、達到永恆安樂之涅盤的終極需求;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未必要窮究物質、發達科技,而在於窮究、治理、淨化決定一切的主樞者--自心,徵服異化的煩惱無明,開發自心的智慧潛能。這應該是比研究各門自然科學、開發自然資源更為重要的課題,是最有價值和效益的高科技,尤其是明心見性,更是簡而靈的最高技術。對個人而言,確立正信、如實知見自心,應該當作安身立命之本的大事。佛法的精華--主要提供這一技術的佛教心理學,應當受到科學界、社會和每一個體的重視。研究佛教心理學,普及佛教心理學的知識,對於每一個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對於社會安樂、世界和平,當有重大意義。這是筆者多年嘔心瀝血撰寫《佛教心理學》一書所持的心願。

注釋:

①卡爾·沙根《宇宙》,蘇義榷譯,臺北好時年出版社,1983,頁18

②錢兆華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序言二頁1

作者:陳兵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陳兵《佛教生死學》及《佛教心理學》合集|在線閱讀
    《佛教心理學》內容簡介: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對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關心靈的學說,作了一番現代整合,忠實地濃縮了佛法的精華,作出使現代人容易明白的詮釋。既有深刻的理論論證,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見性,獲得大智慧、大安樂、大自在的具體技術。
  • 《悉達多的心理學》(2)心理學是如何成為科學的
    心理學的高峰是古希臘文明。各種哲學大家紛紛出世,發表著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真知灼見。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到現在還作為一種治療技術在使用。希臘文明之後,基督教佔據了歐洲文明。心理學進入停滯期,直到笛卡爾的出現。
  • 佛法與科學(超弦理論)
    雖說弦理論是物理學上的學說,但我們用佛法仍然可以將弦理論解釋清楚,這顯然說明佛法與物理學息息相關。在我們看來,物理學上將弦理論解釋的讓人難以理解,佛法簡單幾句話讓人大徹大悟,這正是佛法的奇妙之處。根據弦論,如果你用一架超級顯微鏡來窺探基本粒子的內部,那你所看到的將是空空如也的景象。如果你能再把放大倍數提高十億個十億倍,你就會看到在中心處有一根振動著的弦。
  • 18陳兵居士《佛教心理學》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學的現代應用
    二、說法者應具的條件及說法講演的技巧第八節 罪犯改造及「事業法」一、佛教與罪犯改造二、「事業法」、法事及其他第九節 佛法對科學心理學及現代文明的啟迪>一、佛法對構建「大心理學」的啟迪二、佛法對科學的啟迪三、佛法對現代文明的啟迪佛教心理學創立、流行於發展緩慢的古代社會,長期以來,主要被佛教徒作為宗教修行之道,用以解決了生死、出世間的終極關懷問題
  • 啟迪文明 啟發文心——景寧畲族自治縣啟文中學附屬小學
    啟迪文明 啟發文心景寧畲族自治縣啟文中學附屬小學景寧畲族自治縣啟文中學附屬小學創建於2017年,是一所致力於打造優質、高端的品牌民辦小學。學校以「讓景寧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優質教育」為辦學宗旨,以「麗水市最好的品牌學校」的辦學目標,秉承「啟迪文明,啟發文心」的辦學理念,堅持「規範、個性、人文、科學」的育人目標,實行素質教育,不斷開闊創新。
  • 古典文明如何孕育現代科學
    讀者在閱讀完作者的剖析後會發現,所謂的科學是西方世界獨有的產物,其形成與發展仰仗西方獨一無二的社會—文化結構,人類大多數文明缺乏這些要素,因此無法誕生科學。本書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作者更多的是從思想史的角度進行梳理,相對缺乏社會史的理解。
  • 修證心理學
    修證心理學張春興教授說:「心理學自從十九世紀末脫離哲學的傳統之後,其所有不同學派,無不企圖把心理學當做一門科學來研究,無不極力標榜其理論建構的過程,符合科學研究上公認的客觀性、驗證性以及系統性三大特徵,從而建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
  • 東方佛教心理學研究院舉行「佛教心理學對話西方心理學」公益活動
    定空法師說,與流行歌曲不同,梵唄歌唱之音,從心靈而出,音正、和雅、清徹,能破除煩惱、啟迪智慧、和諧社會、安頓身心,梵唄唱誦在身心修行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喚醒人類心靈的力量蘇西博士以《佛教與西方心靈》為題,從她的經歷開始,講述美國人出現信仰危機後重新在佛法中尋找到歸宿。
  • 思想才是社會文明的動力
    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並不是全部的人民群眾,而只是其中極少數具有思想的人起了最為核心的推動作用。高爾基說知識是人類的階梯,這也沒錯。但知識的傳承不一定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只有其中進行思考並創造知識的人,才是社會文明進化的推動者。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高爾基的觀點並無不同。
  • 現象學方法論與現代西方心理學
    這反映了一種趨勢,即反思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從而尋找繁榮中國心理學的最佳途徑。有人指出,100多年來,統轄西方心理學的方法論主要是實證主義和現象學。〔1〕我們已撰文探討了現代西方心理學中的實證主義方法論。
  • 廣西藝術學院師範美術80級同窗同學作品展——陳兵作品展
    陳兵 男,1963年2月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廣西師範大學東南亞藝術研究所所長。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師範系、日本和光大學人文學部研究科、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研究生班。
  • 現代佛法心理學故事31——孰是孰非
    老師:「我們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到底是要證明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獲得唯一的答案,還是通過感受、體驗、思考,消除煩惱,帶給自己平和、包容的心態,獲得內心的成長呢?」文章內容全部來自本人的修行體驗和感悟,保護原創,歡迎轉發!如果您有具體的身心煩惱,修行困惑,急切尋求幫助,歡迎與我聯繫!
  • 現代佛法心理學故事29——紙上談兵
    一位都市白領,因為想解決自己內心中的煩惱,開始學習心理學。
  • 東西方心理學的對話,我們的優勢在哪?
    ,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這也意味著心理學徹底脫離哲學的「母胎」,走上一條科學發展的獨立道路。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主要還是在一個西方科學主義的語境之下,秉承傳統的分析思維東西方因文化傳承和文明形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答案,不過,當真正創造出一個對話的機會和空間,就會發現在不同文化的集體無意識深處,整個人類心靈是相通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也是榮格心理學對「原型」的發現。當西方心理學遇見東方智慧,必然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被科學理性長久刺激而變得亢奮的心靈將會變得更加柔軟和敏感,謙和和樸實。
  • 文匯讀書周報專訪: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
    現代社會的各種壓力困擾正越來越影響到人們的健康生活。請問佛法在化解現代人的心理壓力、平衡負面情緒、提升幸福指數等方面,可起到什麼作用?從佛學角度看,現代人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的具體方法有哪些?濟群法師: 佛法又稱心學,自古以來,就是備受推崇並經過無數人實踐證明的調心之道。
  • 世人對佛法無論信與不信,一般就是這六種看法,你屬於哪一種?
    佛法深似海,唯信方能入。尤其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最難信之法。無論信與不信,世人對佛法的看法,大致分為六種,我們簡單分析一下,看看您屬於哪一種?一,相信經典,但不相信現在人。他只相信經典上記載的,有據可查的,算是經書上沒有的,他就認為不是真實的佛法。二,相信現在的人,但不相信經典。這種人對佛法以及佛經是持懷疑態度的,認為佛法流傳兩三千年,佛經到底是不是原版還不知道,經典上講的理論,記載的故事也無法考證,看不見的都不靠譜,只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才是真實的。
  • 佛學與心理學的對話的歷史概要
    佛學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之後再整個亞洲獲得傳播,在十八、十九世紀開始隨著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接觸而開始傳入歐美社會。雖然西方知識階層很早已經對佛學感興趣,但真正意義的接觸還是要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而這正是西方科學心理學在德國萊比錫和美國誕生的年代。
  • 中國文明其實從來不缺少科學「基因」
    現代文明可以說是科技主導的文明。科技的力量,決定著文明的力量。近代科學產生於西方,無數的科學史著作,描繪著科學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到近代科學的歷史軌跡。於是產生一種誤解:近代科學好像是西方文化的必然,是其它非西方文明不可能產生的東西。
  • 為什麼對現代心理學說「不夠」?金木水:科學配不上生命
    但現代心理學因為一開始就定義為了科學,使得現代心理學不足以也不願去解決現代人的心理問題。他還指出,心理學應該是生命學,生命是要比科學更應該值得尊重和美好的,現代心理學應該以生命學重新定義。古代心理學也稱為廣義心理學,也就是「心靈的道理」,它孕育於宗教、哲學、道德之中。現代心理學被心理學大師們定義為:意識與行為的科學。
  • 科學是什麼?——讀《什麼是心理學》
    《這才是心理學》這本書,顯然是一本講心理學的書,但我還沒讀完,它便不僅顛覆了我對於心理學的認識,首先就把我對於科學的認知刷新了。本文梳理總結「什麼是科學」的筆記。主要內容來自《這才是心理學》,也加入一些我從別處聽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