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法對科學的啟迪
人類學家貝爾(DanilBell)預言:後現代社會將出現「神聖的復歸」。這種「神聖的復歸」,自然少不了對東方古老佛教的關注,首先表現在科學研究方面。
從16世紀以來對物質世界作分門別類的割裂的研究,經過幾百年的蓬勃發展,從而開出許多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整體科學的創建已被推上前沿,科學處於又一次革命的陣痛之中。從割裂的研究進到相關性、整體性的研究,從片面注重物質到越來越注重心理、心靈、性靈,量子物理學、量子生物學、量子宇宙學、量子腦和意識研究等跨學科的研究,把在微觀尺度上獲得的知識應用到觀察現象的所有範圍,用於研究宇宙、生命、心靈所有領域中的相關性。不同學科都在探索一種更完整的理論一一「統一論」,企圖把範圍廣泛的發現都整合進一個高度統一的、簡單的理論框架中,從對邏各斯的定量和分析理性轉換到對整體的多方面的整合的理解。
前沿科學家們的哲學觀,從線性的實在論、唯物論,趨向心、物、靈一體的整體論乃至重視心靈、性靈的唯心論,呈現出與大乘佛教的心色不二論及真常唯心論同趨一軌之勢。揭開心靈秘奧,開發心靈潛能,受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重視。如吉布塞提出「四維完整意識」;韋爾斯和拉塞爾提出「全球腦」;威爾伯意識進化的六個層次中最高為「終極意識」,被看作每一進化層次的本質、源泉、本性,此所謂終極意識,源出佛教的如來藏、真如。物理學家W·蒂洛認為,充分利用心靈的潛能,不只是關在堡壘裡透過五個狹縫看世界,我們就能「打開房頂見天空」。布雷斯·巴斯卡《沉思錄》說:「自我的尊嚴必須內覓,不能外求。就算擁有整個世界,對我來說,也等於什麼都沒有。如果我外求,那麼,這個宇宙就包圍我,把我當成原子,一口吞噬掉;如果我內覓,那我就能經由智慧的途徑,了解整個世界。」①
與佛教由了知自心便能了知一切的說法頗相符契。而通過內覓開發智慧,乃佛教的專長。佛教的禪定、觀無我等技術,吸引了一批西方科學家,特別是心理學家。禪定、觀無我的實踐,必然開發出超意識和超越性智慧--般若。K·辛格為拉洛茲暢銷全球的著作《微漪之塘一一宇宙進化的新圖景》所作序預言:「人類進化的下一步,將不再是外部形體的進化,而是內部意識的進化。通過心理—生理實踐把人和宇宙意識聯繫在一起的印度瑜伽概念,為這種創造性提供了一種方法論。」②
印度瑜伽,也應包括佛教禪學,它比起印度教瑜伽學更顯精深博大。佛學心色不二及真常唯心的思想,在建立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人類心靈之間的一致性上,當能提供智慧啟迪,填補當前科學世界圖景的最大漏洞。一個真正完整、如實的宇宙圖景,應包括精神和對靈魂及其它超驗實體的直覺等形而上的因素,拉洛茲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都是科學研究所達不到的領域,言下之義,是還須用佛教等宗教傳統的修證方法去研究、參究而「證知」。
三、佛法對現代文明的啟迪
現代人對宗教的「神聖的復歸」,還表現在對現代生活方式乃至整個西方科技文明的反省上。
自16世紀以來,人類文明逐漸以西方文化為領航,全球文化日益西方化,工具理性、實證主義、科學技術主義風靡,促使全人類走向工業化時代、電子時代、光子時代、資訊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質財富的大大豐富,在使人們的生活不斷方便、豐富的同時,也使人生活得越來越緊張、忙碌、缺乏穩定感和安全感,迷失了自我和生存的意義,壓抑已成為人類基因遺傳的愛心、憐憫心、慷慨心、友情、信任感等社會情感,帶來世界大戰、恐怖主義、環境汙染、道德淪喪、價值失範、精神心理疾病泛濫等諸多弊端,並醞釀著令全人類毀於一旦的危險,引起思想精英們對整個西方文明的反省。
猶如佛陀將人生種種痛苦歸因於人心,西方思想家也將現代文明的種種弊病歸結於人心。容格在《印度能教導我們什麼》中說,西方從原始時代開始就遭到文化入侵,扭曲了西方人的精神,近幾世紀以來雖然從非理性與本能衝動的沉重負荷中得到解脫,越來越理性、講規矩、重組織,但喪失了人的整體性,分裂成意識人與無意識人:「我們爬上科技事業的山巒越高,我們越可能誤用發明,越可能趨向危險邪惡。」「當我們的心靈高升、徵服長空之際,我們的另外一個人格,也就是被壓抑在下的蠻性個體卻已直墮入地獄。」
馬斯洛指出,現代人面臨舊的價值體系陷於困境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產生的斷裂時代,價值的淪喪是這個時代的根本疾患。肯·威爾伯認為,萬物之間的統一原是一切眾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礎,可是人類習慣於人為地劃定各種界限,使現代人生活在無止境的衝突中,生活在與自然、與他人、與真實自我越來越疏遠的過程之中,因而矛盾、衝突、焦慮。現代人既渴望回歸自然,又喜歡新鮮刺激,這複雜感情背後是一種平行的張力,是入世與出世的雙重需要。
對只崇拜科技而忽視情感生命及學術歷史文化的隱憂,導致20世紀60年代以來存在主義哲學的流行和復歸宗教的思潮。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對過度物質化、工業化的反省,進入後現代思潮及維護生態的綠色運動,復歸宗教的潮流再度興起。一些思想家甚至提出經濟的「零度增長」、「倒開發」、「次開發」。超個人心理學提供了一種崇尚寧靜、和諧,追求超越和神聖的宗教聖徒式的精神生活樣式,以抗衡那種喧囂、浮躁、物質利益至上的現代生活。
現代社會人心的種種弊病,說明片面發展科技、發達物質生活的文明道路,確實存在問題,須從根本方向上撥亂反正。正如容格所說,西方文明所走的這條路「確實不是人類走向文明唯一可以走的路,而且也絕不是一條理想的坦途」。這條道路,與佛法解決人根本問題的途徑相反:在佛法看來,人類文明創造的目的,未必在徵服自然、增益財富,而在使人幸福快樂,乃至解決其存在的悖論,滿足其超越生死、達到永恆安樂之涅盤的終極需求;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未必要窮究物質、發達科技,而在於窮究、治理、淨化決定一切的主樞者--自心,徵服異化的煩惱無明,開發自心的智慧潛能。這應該是比研究各門自然科學、開發自然資源更為重要的課題,是最有價值和效益的高科技,尤其是明心見性,更是簡而靈的最高技術。對個人而言,確立正信、如實知見自心,應該當作安身立命之本的大事。佛法的精華--主要提供這一技術的佛教心理學,應當受到科學界、社會和每一個體的重視。研究佛教心理學,普及佛教心理學的知識,對於每一個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對於社會安樂、世界和平,當有重大意義。這是筆者多年嘔心瀝血撰寫《佛教心理學》一書所持的心願。
注釋:
①卡爾·沙根《宇宙》,蘇義榷譯,臺北好時年出版社,1983,頁18
②錢兆華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序言二頁1
作者:陳兵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