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這也意味著心理學徹底脫離哲學的「母胎」,走上一條科學發展的獨立道路。
從時間上看,西方心理學還是一門年輕的科學,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而對於中國,「心理學」只是一個「舶來品」,但是卻有一個漫長的「理心和治心」的歷史,其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這就是著名的中國文化十六字心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一惟精,允執厥中。」
也難怪,很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學家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心理學的真正故鄉在中國。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主要還是在一個西方科學主義的語境之下,秉承傳統的分析思維,視「心」為一種客觀研究的對象,對於「心」的研究更多地側重於腦生理和神經層面的實驗研究,所以說,準確意義上,西方心理學應該稱之為「腦理學」,幾乎重大的心理學前沿研究都是腦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
在某種程度上,心等同於腦,對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研究都從腦科學上尋求實驗依據。這種解剖學意義上的心理學就相當於拿著手術刀把自己的胸口劃開,然後看看「心」到底長什麼模樣,有怎樣的結構和功能,其結局是顯而易見的,「心」沒有研究明白,生命卻早早地凋落和消亡。
西方心理學的「捨本逐末」已經造成了其發展路徑越來越狹窄和片面,甚至把對「心理」的研究孤注一擲地放在腦神經的研究上,認為這才是解開人心秘密的鑰匙。於是,西方心理學面臨著一種尷尬的局面:科學研究越是進步,離「本心」就越遠。
一部分先知先覺的西方心理學家早已經覺察到西方心理學的這份「偏執」,有意識地從東方儒釋道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心靈的啟示,為西方心理學安上一顆「柔軟的心」,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瑞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榮格。
榮格心理學搭建起了一座東西方心理學交流的橋梁,把長久以來遭受科學技術理性踐踏的西方心靈置於一種更深厚的人類文化土壤之中。
何為心?東西方因文化傳承和文明形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答案,不過,當真正創造出一個對話的機會和空間,就會發現在不同文化的集體無意識深處,整個人類心靈是相通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也是榮格心理學對「原型」的發現。
當西方心理學遇見東方智慧,必然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被科學理性長久刺激而變得亢奮的心靈將會變得更加柔軟和敏感,謙和和樸實。
西方心理學在東方智慧中獲得安頓,那麼,這顆「東方之心」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的「本心」又是怎樣的面貌呢?中國傳統文化實為一種「理心治心」的文化,是一種「理心學」,人生在世,參禪問道,苦心求索,無非是一個「學理心」的心性修養工夫。
人之本心,不是那方寸間的肉團之心,而是一種生命醒覺的意識功能,是一種文化覺性,是天地人全息互參的宇宙道心。人之本心之所以能夠體用相即,發用流行,主要源於生命自體處於主體性位置,人的主體性得以彰顯,本心自然回歸,心體自然光明。
本心在「物」的語境下是退隱的、解離的和消弭的,只有恢復一種主體性語境,心之本然的狀態才能得以顯現,生命內在的整合功能才能被激活。
啟迪多元思維
現代西方心理學之所以走進「死胡同」,其根本原因在於其主客二分的科學理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對於物理世界的研究來說是一件近乎完美的工具,但是對於人類心靈的觀察,卻是捉襟見肘的。
把人之本心視為一種科學研究的客體,研究越深入,反而愈加悖離本心,因為這種研究範式意味著人心的異化,從根本上,與生命無益。心理學本應是關懷心靈,體貼生命的一種人生學問,到頭來卻成為一種「雜耍」,不但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福祉,卻增添了許多額外的煩惱。這正是科學心理學的「阿喀琉斯之踵」,思維高度發達,心靈卻飽受貶抑。
東西方心理學的對話,其實也是心理學本身的一次「格式塔」。如果從各自的志趣上做一個簡單區分,西方心理學可以說是一種「知解」,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學是一種「行解」。
西方心理學注重「心理」即「心之理論」,是一種關於心理的學問,強調對心理知識的發現和積累,是一種為學之道,講求數量上的增益,而中國心理學是一種「理心」即心性實踐的工夫,是一種人生哲學,是對人之本心的發明過程,理心治心不講求外物的修飾,而是直指本心,從根本處下功夫,然後使得整體的生命狀態獲得一個大的轉變和質的提升,這也就是中國禪家講的明心見性的開悟過程。
正心正舉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更加多元化的空間,東西方心理學的對話也向著縱深的維度進發,不再僅僅停留於理論層面的思辨,而是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上,更加注重心理治療的人本性和文化性。
其實,檢驗一門科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應用於實踐。現代心理治療從科學範式的侷促中有所反省,親近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從中國儒釋道文化中吸取臨床治療的精髓,這是當今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的必然路徑。
中國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事業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本土文化背景之上,充分吸收自身文化資源的前提下才能完成的。
儒家的仁學具有系統的人本心理學思想,對於諮訪雙方信任關係的建立具有借鑑意義。
道家自然無為的生命價值追求是心理治療師和諮詢師自身修養最好的精神參照和滋養。
佛家的慈悲與智慧,能夠化解人生苦痛,轉煩惱為菩提,破除貪嗔痴慢疑的「五毒攻心」。
如何解除現代中國人面臨的精神危機,其答案不在「異國他鄉」,而在自家的文化傳承之中,文化的力量就是拯救的力量和治癒的力量。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在本文的開始我們談及到,有見識的一批西方心理學家承認,心理學的第一故鄉其實在中國。那麼我們也要自我追問一番:中國的心理學到底意味著什麼?在與西方科學心理學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的優勢或鮮明的特點到底體現在哪裡?歸根結底,一句話:堅守本心。
堅守本心,便是葆有一份對生命的切己反身的覺察功夫,時時刻刻,觀照起心動念,不使生命怠惰和昏沉,時時提掇起人之本來的精神面貌;
堅守本心,是時時處處與內在良知溝通對話,勿使生命蠻肆放逸,完成生命的自我辯證過程。
天地之間,或許只有人是一種「未完成的作品」,如女媧手中的「補天石」,其自性具足,蘊藏靈識,之後需要如何開掘和雕琢,卻需要一番用心「操持」,盡心竭力,嘔心瀝血,方能進階生命的圓融自如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