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我們喜歡自言自語?你是否也經常自言自語

2020-12-25 社會心理學分析

相信很多人或者身邊的人都有自言自語的經歷,比如工作時、看書時、追劇,打遊戲時甚至走路逛街時,不自覺開始碎碎念。大多數自言自語都是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旁邊有別人的時候偶爾的自言自語也會讓人覺得怪異,讓我們不自覺陷入尷尬。

其實,自言自語並不代表就不正常,有病,大部分的自言自語都是正常的;自言自語也是精神科常見的臨床症狀,多見於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伴隨精神症狀,他們的自言自語一般都是沒有邏輯的,胡言亂語的。

為什麼我們正常人也經常會自言自語呢?

其實,早在我們孩童時代我們就開始自言自語了。

人的語言分為外部語言和內部語言。外部語言就是我們平時口頭表達的語言,內部語言就是我們內心的沒有表達出來的語言,這個名詞最開始是由20世紀20年代研究兒童發展與心理學的蘇聯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Lev Vygotsky)提出來的。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語言的都是從外部語言開始發育的。這個時期的自言自語是從外部語言到內部語言的一種過渡形式,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也是我們學習語言的必經過程。2歲以後孩子進入語言的爆發期,會開始自言自語,模仿大人說話,喜歡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自我對話,因為認知還未發展完善,會把內心的想法直接表達,暢所欲言;而在3、4歲時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最高巔峰。他們喜歡一邊玩玩具一邊自言自語,喜歡自己和自己對話,告訴自己正在做什麼,準備做什麼,他們的思維是有聲的外部語言,而這種情況一般會在8-9歲開始慢慢消失,他們會慢慢開始有自己的內部語言,他們也開始在腦中和自我進行對話。

而我們成年人的語言經過多年的完善,已經可以進行內部語言,在內心對話,控制自己的語言,然而我們為什麼還是會經常有自言自語的情況呢?

自言自語是因為孤獨,和自我對話可以緩解孤單和壓力,緩解情緒著名的《憨豆先生》中憨豆就是經常自言自語,他表面看似活的自在,實際內心是孤獨的,他經常都是一個人,日常就是對著自己的泰迪熊自言自語。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也因為身邊缺乏朋友或因為缺少他人的關注,因此缺少和他人的交流,因為孤獨,為了傾述內心的交流欲望,表達自我,他們會通過自言自語的形式來緩解情緒。特別是獨生子女,家裡長輩又經常外出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自言自語的情況。德國的心理學家認為:「自言自語」是消除緊張的有效方法,有利身心健康,可以使我們緊張的心態平和下來,恢復心理平衡,找到宣洩自我的出口。2.整理思緒,整合記憶

當我們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會念叨尋找要買的東西,甚至我們在做任務的時候,我們也會一邊碎碎念,特別是程式設計師經常都會有自言自語的情況,其實這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整理自己的思路,整理邏輯,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我們看書或閱讀背誦單詞的時候也會自己讀出來,這也是為了加強記憶。

英國班戈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Paloma Mari-Beffa博士曾研究過大聲朗讀對人的注意力和表現的影響。

參與者共28人,一部分人默讀、一部分人大聲朗讀並完成相應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博士觀察參與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整體表現。

最後發現,大聲朗讀的人注意力更集中,整體表現更好。

這種也可以說是我們將思維的過程外部化,有聲化。我們通過自我的口頭語言將自己思考的過程表達出來,讓我們更加明白自己的思緒。

3.社交關係中的顧慮或防備

我們生存於各段社會關係中,出於社交,我們很多時候很多真心話是不可以或不敢表達出來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顧慮和防備,這個時候,自言自語就成為一種安全的語言發洩,通過自言自語我們可以暢所欲言,不用考慮別人怎麼想,不用擔心隱私洩露。

4.自我鼓勵,積極暗示

在某些情況下,當我們需要面對一項沒有做過的任務,或需要我們面對眾人發言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想到一些可能發生的情況,我們緊張,我們擔心出醜。因此,為了緩解情緒,我們會給自己打氣,我們會和自己對話,暗示自己,接下來的事情並不可怕,並讓自己積極去面對它。

另外,在英國班戈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中,Alexander Kirkham等發現,出聲地自言自語事實上可提高個體在任務中的控制能力,效果顯著優於不出聲的自言自語。研究者給予28名受試者一組書面指令,要求他們默念或出聲讀出來,並測定了這些受試者的注意力及任務表現。結果顯示,出聲時上述兩個指標均更為理想。

出聲的大部分優勢單純來自於聽到自己說話,因為聽覺指令在控制行為方面的效果優於書面信息。如果我們試圖通過自言自語提高任務中的控制力,出聲的效果會好很多。自我打氣就是通過自言自語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緩解緊張的情緒來讓我們積極地去面對任務。

5.宣洩情緒

我們很多人看劇的時候喜歡自言自語,討論男主和女主,討論那令人討厭的配角;玩遊戲的時候,男生喜歡一邊玩一邊吐槽,說髒話;這種現象不外乎都是通過語言的宣洩來宣洩自己內心的情緒,而不至於壓抑著難受。

其實,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自言自語都有一定的好處,或緩解壓力,傾述自我,或宣洩情緒,適度的自言自語在不打擾他人生活,影響他人生活的情況下都是沒關係的,不用太過擔心,若是經常自言自語,且不受控制,沒有邏輯,胡言亂語,嚴重影響他人生活,則需要考慮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諮詢一下了。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家長先別擔心,自言自語的好處先了解下!
    有時不論身旁是否有人,孩子都會忽然間說出一句讓人匪夷所思的話,很明顯這句話不應該來自於這個環境下。朋友有些迷茫,是否孩子存在心理問題呢?我淡淡一笑,告訴他不要想太多,孩子的自言自語未必有想像的那麼恐怖。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自言自語已經是精神系統和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因為往常的人又怎麼可能會自言自語呢?是否是因為對孩子的語言培養不夠呢?
  • 自言自語的好處 兩種自言自語的方式
    自言自語似乎顯得有點丟人。如果你曾經被人聽到在斥責自己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或是在預演一篇有挑戰的演講,你就會感受到社會對這種自言自語的行為側目而視。According to the well-known saying, talking to yourself is the first sign of madness.用人們熟知的話來說,自言自語是變瘋的第一跡象。
  • 自言自語有助減壓
    但事實上,很多情況下自言自語並非病態,還能帶來諸多健康好處。近日,美國「積極能量」網站根據心理學研究結果,總結了自言自語能帶來的7大健康益處。有研究表明,自言自語會帶來更強大的認知表現。當一個人大聲閱讀指令時,往往比那些默默閱讀指令的人更能集中注意力、工作表現更好。大聲的自言自語,尤其是全神貫注時,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這是因為自言自語就是使用一切手段來增加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
  • 為何我們會自言自語?
    費尼霍:如果你了解維谷斯基的理論,你就會知曉,內部言語其實是一種我們過去常常大聲說出口的語言的內化版本,而這正是它存在的原因。小時候,我們參與社交對話,與他人交談,並且還會經歷一個名為「私密言語」的階段,正是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會大聲地自言自語。之後,這種行為就完全內化了,所有的一切都會在腦袋裡以無聲的方式進行。
  • 孩子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別盲目阻止,可能是「好事」
    今天有一個媽媽來諮詢我,她說她和丈夫最近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兒子很喜歡自言自語,他在家裡自己玩遊戲的時候好像在和別人玩遊戲一樣,會指揮虛擬的人物進行工作,就像搭積木時他會說,"你也這樣做嗎?","我們把它拿去那邊吧","謝謝你的幫助" ,關鍵是沒有小朋友跟他在一起玩。
  • 育兒須知,三歲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是「自閉症」嗎?
    很多家長跟我反應,3歲的孩子經常自言自語,有的時候說到還是只有她自己能聽懂的火星語,是不是「自閉症」?孩子自言自語究竟是不是自閉症,家長該如何應對呢?隨著近年來自閉症兒童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閉症兒童的一些症狀,而自言自語是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存在的問題,是很典型的一種行為表現,所以家長才會愈加關注。但對於正常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自言自語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語言發育過程中的表現。
  • 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總是自言自語是為什麼?有影響嗎?
    我們經常會發現,小孩子每次看動畫片她會一個人對著屏幕指手畫腳。或者一個人玩的時候會自言自語,家長去問孩子在幹什麼的時候,小孩子一般不會回答父母的問題,仿佛有自己的小秘密。但有時候小孩小孩子常常會給人一種&34;的感覺,自言自語的個問題要到小孩子身上為什麼會很常見呢。孩子有時候的自言自語是在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這是屬於神奇的語言。比如小孩子抱著小熊想坐下來,他會先對小熊說一句&34;,把小熊放好後,自己才一屁股坐下。這時候孩子還沒有完整的世界觀。
  • 解惑:如何看待孩子的自言自語?
    如果你的孩子正表現出此行為,先穩住心中飄忽不定的疑問,不要慌。 孩子這種自言自語(自語)的行為,在兒童心理學上將它稱之為內部語言,它是在孩子言語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一個階段。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自言自語在孩子言語發展階段不僅是個正常表現,還是個很普遍的現象。
  • 快3歲的孩子為什麼喜歡自言自語
    孩子自言自語是從外部語言到內部語言的一種過渡形式表現。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多表現在孩子做遊戲或做一些事情時,一面做一面說話,用語言來說明自己正在做的動作,或者用語言來補充自己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又或者用語言說出自己要做的事情,還有做事情遇到困難通過自問自答來表示自己的驚奇和困惑。
  •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當你的孩子一個人自然自語時,你是否擔心,焦慮呢?其實,我們大人也喜歡自言自語,只不過我們不喜歡發出聲音。比如,上臺前自己很緊張,你會在心裡給自己打氣。孩子和我們不同,他們需要藉助「說出來」這種形式。 02聰明的孩子更喜歡自言自語
  • 寶寶自言自語是好是壞?你得先了解這個
    important}你家寶寶有沒有出現過自言自語的情況?你知道為什麼嗎?不知道?沒關係!今天老嶽就帶你了解一下:自言自語的原因很多,也很系統,要綜合其他情況一起判斷。孩子自言自語會讓家長非常擔憂,但如果判斷不對,錯誤的幹擾手段反而會加重兒童的感統失調表現。我們應該認清楚自言自語的原因,從兒童的生長環境開始反思,到底是什麼引起了自言自語的表現,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 孩子開始「自言自語」?是孩子「內部語言」在發展,家長別搗亂
    小A媽媽:"今天看到孩子一個人玩玩具,嘴裡卻嘀嘀咕咕的說個不停,就像一個人在導演一部電影一樣'哎呀芭比你怎麼摔倒了。'、'你們的肚子餓不餓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哦,應該是這樣的。'孩子是完全陶醉在自己世界裡了。"
  • 小孩總愛「自言自語」,是孩子「內部語言」在發展,家長別亂阻止
    經常會有家長問我說"自己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讓他們描述了孩子在他們面前自言自語的表現第一個場景:孩子在做作業,經常會耷拉著頭,原本以為是孩子在苦惱題不會做,但是之後她又"自言自語"地說起來,"你覺得是不是這樣做,我覺得是這樣沒錯","嗯,對的,這樣解是對的"。
  • 孩子經常一個人自言自語?正常現象家長別擔心
    ;另一種是「故事/遊戲語言」——這種比較常見,寶寶在做遊戲時經常會想自己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本來是一個在腦內思考的問題的過程,但是寶寶可能會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像講故事一樣說出來。所以寶寶嘟嘟嚷嚷、自言自語的時期就是寶寶的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轉化的時期,是寶寶認知活動的一個必經發展階段。隨著他們語言調節能力的增強,在6歲以後,自言自語的現象就會逐漸減少。另外,寶寶自言自語也可能是他們在進行自我引導以及對行為的自我調節。
  • 孩子為啥會自言自語?玩具不能代替陪伴,自言自語有時是因為寂寞
    孩子為什麼會自言自語?孩子獨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倘若又無兄弟姊妹,難免自己一個人玩玩具。不少孩子獨自一人玩耍時會自言自語,或者對著玩具說話,家長見狀還喜孜孜地認為那樣很可愛。果真如此嗎?現實生活中,似乎只有病了的人會自言自語;所以只要有機會,家長要多留意,別讓孩子自言自語,進入一種虛妄的、非現實的情境與狀態。
  • 孩子經常自言自語,是因為孩子能看見「不乾淨的東西」?
    不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我們聽到的別人家孩子的故事,經常會有小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好像孩子是在同什麼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講話,而這種現象在孩子年齡大一些之後就會消失不見了。如果我們在問孩子在和誰說話,小的孩子可能會說出某個我們完全不知道的名字,而大的孩子,則往往對此沒有印象。
  • 孩子經常自言自語,是因為孩子能看見「不乾淨的東西」?
    不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我們聽到的別人家孩子的故事,經常會有小孩子自言自語的現象。好像孩子是在同什麼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講話,而這種現象在孩子年齡大一些之後就會消失不見了。如果我們在問孩子在和誰說話,小的孩子可能會說出某個我們完全不知道的名字,而大的孩子,則往往對此沒有印象。
  • 星孩自言自語怎麼呢?家長如何幹預呢?
    但仍然會經常蹦出一些聽不懂的火星語聲音。 在說「火星語」的時候,你會明顯感覺到這個孩子「魂兒」不在,意識處於游離狀態。有時候大聲叫名字能夠回過神,但有時候需要大力搖晃甚至拍打他才能回過神來。 這種情況,我們普通大人也不陌生,就好像,如果你近期總聽一首歌,你就會經常無意識地哼哼一樣。 不同的是,我們大人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知道何時可以哼哼,何時要管住嘴巴,而兒童的自我管理及社會性能力遠不如我們,因此不能在正確的場合輸出腦袋裡的內容。
  • 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孩子能否上學?自閉症家長最關心的7個問題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得了自閉症?導致孩子患上自閉症的原因是什麼?自閉症能不能完全治好?這些經常困擾自閉症家長的問題,今天星空半步一次幫您解決。第1問:怎樣判斷孩子是否患了自閉症?圖片來源於網絡(3)行為方面自閉症的孩子的興趣十分狹隘,行為比較刻板,平時可能會喜歡不斷搖頭,
  • 自言自語:初心·爬山
    剛學編程時,我覺得編程真有意思,自學編程十分刻苦,向很多高手請教,後來覺得自己還不錯了,把編程慢慢放到了一旁.剛做自媒體時,覺得寫作真好,我每天都寫一篇,忙到半夜也要認真回復每個留言,後來粉絲多了,也慢慢不以為然了.剛接觸修行時,覺得修行才是人生的意義,我每天認真做功課,精進持戒,絲毫不敢懈怠,後來覺得好像放鬆一點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