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會自言自語?

2021-02-13 利維坦

利維坦按:雖然語言誕生之初所滿足的功能是明確溝通,但自言自語的行為模式似乎又賦予了語言其他的功能屬性。在本文中,費尼霍將內化語言視作與自己內部不同意見的溝通,但內化語言又何嘗不是一種歸納整理思路的強有效工具?回憶一下平日的閱讀過程——文字往往先轉化為內部語言,才能被大腦所吸納。不過相比之下,更好奇的是沒能來得及學習語言的嬰兒,又是如何跟自己溝通的?

文/Julie Beck

譯/喬琦

校對/斬光

原文/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6/11/figuring-out-how-and-why-we-talk-to-ourselves/508487/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喬琦在利維坦發布

照鏡子的女人。圖源:Frederick Carl Frieseke/Wikimedia

語言是人類的標籤——正是因為有了語言,我們才能夠建立深度人際關係與複雜社會體系。不過,即便是在完全獨處的狀態下,我們也會用到語言——語言甚至可以塑造我們與自身的無聲關係。英國達勒姆大學教授查爾斯·費尼霍(Charles Fernyhough)的著作《心聲》(The Voice Within)回顧了「內部言語」研究的發展歷史——所謂「內部言語」,說白了就是「腦袋裡進行的自我對話」。

費尼霍表示,內部言語是與社交語言同步發展的。這一想法由蘇聯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Lev Vygotsky)首先提出。維谷斯基在20世紀20年代研究兒童發展與心理學,他發現,孩子們在學習與他人交談的同時也在學習自我對話。他們一開始會大聲把想法說出來,最後則是內化到腦海中。

費尼霍寫道,內部言語不會像口頭語言那樣,受到諸多條件限制。比如,在進行口頭對話時,因為要用到舌頭、嘴唇及喉嚨,我們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說話節奏。內部言語就不需要這種節奏,所以速度會快許多。書中引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內部言語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鐘4000字——10倍於口頭語言。另外,內部言語往往也會更加凝練——畢竟我們自我對話時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因而不需要用完整句子。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2466/pms.1990.71.3.1043)

不過,內部言語還是保留了許多口頭對話的特點。在進行自我對話時,我們也許會想像在和別人交換意見,又或者我們就是在自言自語,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就不是對話了。我們的思想裡有許多不同意見,它們會爭吵、會協商、也會相互交談。

「我們都是分裂的,」費尼霍寫道,「沒有一個統一的自我。大家心中都有無數個意見不同的自己,每時每刻都妄圖創造一個明晰、統一的『自我』幻象。」

我和費尼霍有過一番交流,主題有關三方面:這些持有不同意見的自己如何通過內部言語進行交流?研究這一現象的難度如何?這一現象對我們可能有哪些啟示或幫助?以下就是我倆對話的精華版,略有刪改。

圖源:tumblr

朱莉·貝克(Julie Beck):在您看來,內部言語和單純的思考之間是否有區別?內部言語是否就是思考的一種形式?或者它們就是一回事,完全相同?

查爾斯·費尼霍:我覺得「思考」這個詞很有迷惑性。思考的含義很廣,囊括了許多不同的東西,而我們常常不能準確理解我們在使用這個詞時究竟想表達什麼。因此,我儘可能避免使用這個詞——當然這很難。不過,這個詞確實有點像是指我們的一切思維活動。有一種思維方式稱作言語思維,本質上說,那就是內部言語,也即我們用詞語在腦海中進行思考。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不藉助語言,你也可以相當聰慧,也可以擁有許多聰明的想法。嬰孩每天都在證明這一點;動物們也同樣每天都在證明這一點。

貝克:研究這一現象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困難: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準確地理解用內部言語表達的想法。所以研究人員想出了什麼應對之策呢?

費尼霍:這確實很棘手,並且當我開始做這項研究的時候,這還是個比較冷門的領域,沒有太多東西可供參考。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間,蘇聯方面進行了一些相關研究,但出於某些原因,西方世界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並不多。我們不可能直接進入被試的腦海、閱讀他們的想法,我們只能要求被試把自己的想法報告上來。麻煩之處在於,觀察內部言語這件事兒本身就會影響內部言語的產生過程。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說,我們這種研究意識的方法並不合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太容易被外界扭曲了。我要說的是,在過去的大約20年中,這種情況已然開始改變。現在,人們更多地把對意識的研究當成一種問詢的科學主題。並且,人們在研究諸如內部言語這樣的課題時,掌握的技巧越來越高明了。

觀察一下小孩玩玩具時的場景,你很可能會看到她在自言自語。

我們注意觀察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人們使用內部言語的頻率以及內部言語與人們認知特性之間的關係。我們還可以看看,如果不讓被試使用語言系統,會不會影響到他正努力完成的主要任務?要阻隔語言系統不難,只需向他布置一個次要任務,比如讓他不停地重複一個單詞。剩下的事兒就簡單了,你可以直接詢問被試,可以給他一份調查問卷,可以使用各種經驗採樣方法。另外,藉助新技術,你還可以看看人們在進行內部言語時,腦海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貝克:顯然,人們報告上來的他們進行內部言語時的狀態和行為會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是,您是否能夠從中發現一些內部言語的主要性質或普遍特質?

費尼霍: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內部言語涉及許多方面。我覺得,以前大家將內部言語單純地假定為一種形式的獨白:一個孤獨的聲音在腦海中響起,隨後便嘮叨起來。而現在,我們則認為內部言語有幾種主要形式,根據其精簡程度、濃縮程度而各有不同。我們覺得,內部言語間的差異還體現在,其與真實對話(當與不同觀點碰撞時)的相似程度。我們正在著手梳理這些不同性質,並且這也和內部言語擁有許多不同功能這個觀點不謀而合。內部言語與自我激勵、情感表達有關,並且很可能還有助於我們從自我的角度了解自己。

貝克:我們再多聊一會兒內部言語的各種目的,或者說各種作用吧。我能想到的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在體育運動中,人們總是通過自我對話來提升競技表現。人們還會出於什麼原因使用內部言語呢?

費尼霍:如果你了解維谷斯基的理論,你就會知曉,內部言語其實是一種我們過去常常大聲說出口的語言的內化版本,而這正是它存在的原因。小時候,我們參與社交對話,與他人交談,並且還會經歷一個名為「私密言語」的階段,正是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會大聲地自言自語。之後,這種行為就完全內化了,所有的一切都會在腦袋裡以無聲的方式進行。維谷斯基認為,這種自主語言擁有各種功能,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為了盤算下一步行動。觀察一下小孩玩玩具時的場景,你很可能會看到她在自言自語。有時候,她會說些不相關的東西,但更多的情況是,她會說,「我要造一條鐵軌」,或是「我要造一座房子」,或是「這房子看上去要和阿姨的房子一樣」,又或是別的什麼。這其實是一種解說詞,明顯能夠幫助她想清楚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並且幫助她規劃接下去要做什麼。

不過,我們同樣也會用內部言語反思過去。內部言語有想像功能,可以讓我們在腦海中創造出與現實不同的情況。它還有一些自我激勵作用,就像你常常在體育運動中看到的那樣。在競技體育中,人們既可以用這個方法讓自己興奮起來,也可以以此自我責備。他們做了蠢事之後,便會用私密言語訓斥自己一通。而我認為,其實我們大家都會這麼做,只不過體育運動更加強化、凸顯了這一點。

圖源:Giphy

貝克:所以,我總是在大聲地自己對自己喊話,也總是在腦海裡自言自語。您剛才提到,維谷斯基的理論大概就是說,我們孩提時代經常做的事,也就是大聲自我對話,後來內化進了腦海裡。就拿我自己來說,我還是會像小時候那樣在房間裡晃來晃去,嘴裡嘟噥著:「鑰匙在哪兒,好的,在這兒,手機找到了,錢包也找到了……」您覺得這個過程和內部言語是否相似?這種行為究竟是大聲說出口的還是內化於腦海中的?

費尼霍:我完全沒有理由認為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常實踐的那種私密言語。只不過,作為成年人,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我們會發現把這些話大聲說出來真的要比在腦海裡空想更有用。話一說出口,聲音就會迅速在空氣中產生迴響。這樣確實更真實一些,更方便你記住剛才說的話,因而也更易於形成記憶。

如果我們的祖先總是在灌木叢裡喃喃自語,劍齒虎不會讓他們活很久。

我想大膽提出這麼一個猜想:大聲地自言自語時面臨的困難,會比通常情況下難度更高一點、壓力更大一點或者挑戰性更強一點。我覺得當事態嚴峻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尤其容易大聲地把問題講出來。這也當然和小孩進行私密言語的模式相符——當形勢變得更加困難時,他們自言自語的頻率會更高。

成年人也自言自語這個事實暗示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維谷斯基的理論。儘管我們腦海中的內部言語最初發源於社交語言,之後又發展出了這種大聲說出口的私密言語,但當這種語言內化後,還是有可能脫口而出,顯露於外。內部言語不會永遠埋藏在腦海中,這並不是一條有去無回的不歸路。大部分人都會自言自語,但這種行為在社交上還是有些尷尬。

從進化的觀點審視一下我們這種行為的成因,應該是頗有意義的。當我們學會了語言並把它運用在說出口的私密言語中時,我們也很快意識到了這點:身處困境、險境之時,大聲地自言自語絕不是什麼好主意。如果我們的祖先總是在灌木叢裡喃喃自語,劍齒虎不會讓他們活很久。此外還有一些社交上的、文化上的壓力。如果你到處散布你的所思所想,你的競爭者、對手以及周圍的其他人都會知道你在想些什麼,你的計劃便難以實現了。因此,我們確實有必要悄無聲息地完成這種自我對話。

圖源:Art of Marina Khatin

貝克:當然,如今大多數我們進行自我對話時的環境不會有那麼極端。好玩的是,我發現我總是在雜貨店大聲地自言自語,就是因為在購買食物時,所有人都會看著我,讓我緊張不已。

費尼霍:儘管這麼一段自我對話是針對個人自身的,但似乎他人的存在才是這段對話的誘因。當和別的小孩兒待在一起時,孩童身上更容易出現你這種自言自語的情況。並且我覺得背後的原因可能可以推廣到成年人身上——如果你身處一個別人都在喃喃自語的環境中,你可能也會這麼做。我在超市裡也會自言自語,但這是因為我想記住購物清單上的每樣東西。

貝克:不然的話,你就啥也找不到了,尤其是當商品不在它原來的貨架上時。

費尼霍:一項設計巧妙的研究證明:購物時來一小段自我對話確實有助於你做這件事兒——從排列整齊的一列列超市貨架上取下你想要的商品。這是現已證明了的自我對話的好處之一。

(www.sas.upenn.edu/~swingley/papers/lupyanSwingley_qjep11.pdf)

貝克:您剛才說,維谷斯基的理論提到,我們在學習社交語言時,也在學習內部言語。能為我詳細解釋一下,口頭語言和內部言語這兩者的發展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嗎?

費尼霍:嗯,維谷斯基認為這兩者在嬰孩時期是統一的。人類在這一時期便已發展出了基礎智力,這點從一歲大的嬰兒身上我們就能看到。他們已經有能力做各種事情,包括做一些基礎動作、做點小事兒、記點小東西。不過,這只是學會說話之前的智力——也就是所謂的「語前智力」。發展出語前智力之後,語言能力就不遠了。大多數兒童學會說話的速度相當驚人。這裡的重點並非你的思維需要語言,而是語言能力的出現必然大有益處。它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並且提供了另一種行動方式,因為言語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大約到了2歲的時候,語言就會和智力協同發展,並一起迎來一次大幅提高。這個時候,某些真的很特別的東西誕生了,而且這有可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

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這種語言也並非必需,你可以使用手語,或者別的任何語言。很多人會問:「聾人怎麼思考呢?」我會這麼回答:「嗯,他們自有自己的語言。」已有很多證據表明,有的人擁有一種內化的符號對話系統。他們可以用這些符號來規範思維,正如我們對口頭語言的使用一樣。

有意思的是,不同的聾人有不同程度的語言接觸。有些人是生來就全聾的,而有些人則還保有一點聽力且能接觸到一點語言,還有的人是在孩提時代喪失聽力而非生而如此的,各種情況不一而足。所以你應該能想到,聾人的內在言語各不相同。有些具有一些語言體驗的聾人會告訴你,他們的內部言語要更「有聲」一些,也就是很可能更像你我這樣的正常人的內部言語。但另有一些聾人會告訴你,他們的內部言語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種符號語言,更像是一種視覺化產物。

貝克:您把內部言語形容為一種對話。如果這確實是在兩個意見不同的自我之間進行的,那麼這兩個分裂的自我又是如何在我們腦海內部工作的呢?是不是就像陳舊的弗洛伊德理論那樣,超我警告本我:「不要吃甜甜圈。」

費尼霍:有點兒那個意思。問題的關鍵在於自我的多重性,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我有各種不同的部分。無論你是否想要用弗洛伊德理論解釋內部言語,都是可行的,但那不是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方向。最重要的是,內部言語包含說話與傾聽這個基本的對話模式。傾聽者既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別人。比如說我現在就可以和我媽來一場內部對話。有一些人告訴我,他們常年和一些不在現場的人進行內部對話,對象可以是已故之人,可以是虛構的人物,也可以是上帝。在本書中,我嘗試從這個角度重新思考精神冥想和祈禱的本質,那就是和另一個人進行對話。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現有對話結構的誕生要歸因於我們在孩提時代發展出來的各種能力和模式,而這種對話結構讓一切都成為了可能。這是因為,內部言語是我們內化社交對話的產物,我們將對話結構植入其中,進而讓其成為了思維核心。

圖源:Tobias Sallewsky

貝克:總的來說,人們並不擅長匯報他們腦海中所思所想的細節,對吧?

費尼霍:我們採用描述性經驗取樣(Descriptive Experience Sampling,DES)的時候——即要求被試口頭報告他們自己的內部言語體驗——會假定被試所作的許多描述,都是他們自認為腦海中所想的東西的某種歸納,而非真正出現在他們腦海中的東西。並且,這也是為什麼DES能夠讓被試大吃一驚的原因。有些被試會覺得他們的想法有一點消極,但事實卻證明是相當令人愉悅的。反之亦然。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因為它表明,我們可能會被自己的經歷所誤導。想想我們可能連自己腦子裡的真實想法都弄不清楚,那可真夠瘋狂的。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097-006-9024-0)

貝克:所以,人們可能對自己的個性和思維模式有一些思維定式,然後發現這也許並不真實?

費尼霍:沒錯,完全正確,而且這甚至能夠解釋心理問題的某些特定方面。在拉斯·赫爾伯特(Russ Hulburt,DES的發明者)的一篇論文中,有一個強迫症患者的案例。在這個案例中,赫爾伯特寫道,這位病患抱怨自己的腦子裡總會產生一些煩人的強迫性想法,但當赫爾伯特給他做了DES測試後,他發現這些想法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貝克:也許他只是更容易注意到這種情況?

費尼霍:是的。所以,我認為事實的真相是,我們對自己的體驗作了許多一般性的歸納,形成了一種自我理論方法。而這種方法並不總能匹配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嘗試捕捉的真實情感。

貝克:那麼,我們怎麼用這個理論解釋那些幻聽現象呢?

費尼霍:這個現象倒不難解釋。大多數情況下,幻聽是一種很壓抑的體驗。它通常與重度心理疾病聯繫在一起,還會表現出許多不同的精神病症狀。對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幻聽現象也並不罕見。另外,許多沒有心理疾病的人也會產生幻聽現象。在人生的某些節點上,很多人都會有一些相對短暫的或是一次性的幻聽體驗。

幻聽現象可以讓人很壓抑,但有時候給人的感受會緩和得多,甚至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幻聽反而具有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指導性作用。這裡的重點在於,當人們出現幻聽現象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是在產生一些內部言語,但由於某些原因,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話語實際上是他們自己產生的。幻聽的體驗就像是某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從外部進入了自己的腦海。

這個說法也有許多問題。很多幻聽的人都拒絕接受幻聽就是他們自身的內部言語這個說法。由於幻聽的內容通常是那麼的令人不悅,所以幻聽者對這個說法會感到十分痛苦。另外,幻聽還牽扯到其他一些因素,記憶似乎就是其中影響頗大的一種。幻聽通常和一些創傷事件聯繫在一起。那些創傷事件好像就以某種方式改頭換面地重新進入了意識之中一樣。所以,任何有關幻聽的解釋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考慮記憶的因素。我們認為,幻聽現象也許也分很多種,我覺得不太可能只有一種幻聽模式。

圖源:Soren Dreier

貝克:您在書中寫道,「另一個內部言語可能起重要作用的領域,便是我們關於對和錯的思辨過程」——我知道現在其實還沒有任何相關研究,但我想聽聽您怎麼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自我對話的方式,或者說我們在腦海中質問自己信仰的方式,會怎麼影響我們的道德判斷?這就是我們改變想法的方式嗎?

費尼霍:我在身處進退兩難的境地時會自己和自己說話。雖然這樣的困難情況絕不止一種,但我確實經常在面對可能是道德方面的問題時作許多自我對話。我贊同這麼一個觀點:那些在認知方面有用的工具也會在我們思辨道德問題時發揮積極作用。當然,很多有關道德的思考都是未經深思熟慮而下意識作出的情感化判斷。不過,你要是跟我說,我們證明了在某種特別形式的道德思考中,語言起了大作用,那我也不會很驚訝。

如此種種其實都包含了一種基本要素,它和直覺有關。我確實在很多情況下都傾向於相信我的直覺,因為我覺得我的大腦在對問題進行加工,我在做一些智力工作,但這也許不是有意識進行的,也許不是任何我能用言語表達的東西。不過,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對於許多不同方面的問題,通過內化的徹底思考、徹底討論的確很有幫助。這就像我們和朋友一起討論工作確實有用一樣,部分原因是我們可以把問題和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可以進行有益的對話,可以來來回回地從各種視角考慮問題——這真的特別有用。甚至,僅僅就是把問題和想法大聲說出來這件事本身,也有不可思議的巨大幫助。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長按上圖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進店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喜歡自言自語?你是否也經常自言自語
    相信很多人或者身邊的人都有自言自語的經歷,比如工作時、看書時、追劇,打遊戲時甚至走路逛街時,不自覺開始碎碎念。大多數自言自語都是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旁邊有別人的時候偶爾的自言自語也會讓人覺得怪異,讓我們不自覺陷入尷尬。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家長先別擔心,自言自語的好處先了解下!
    一、孩子為何會「自言自語」?小剛是一個較為內向的孩子,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的光芒。自身條件優異的小剛,不論是學業還是成就都要比同齡人高出好幾個階梯。不過小剛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在獨自散步的時候自言自語。路人偶然間看到小剛帶著一對老舊的耳機,嘴裡不停的呢喃著:「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出色的。」
  • 孩子為啥會自言自語?玩具不能代替陪伴,自言自語有時是因為寂寞
    孩子為什麼會自言自語?孩子獨處的時間越來越長,倘若又無兄弟姊妹,難免自己一個人玩玩具。不少孩子獨自一人玩耍時會自言自語,或者對著玩具說話,家長見狀還喜孜孜地認為那樣很可愛。果真如此嗎?現實生活中,似乎只有病了的人會自言自語;所以只要有機會,家長要多留意,別讓孩子自言自語,進入一種虛妄的、非現實的情境與狀態。
  • 自言自語的好處 兩種自言自語的方式
    自言自語似乎顯得有點丟人。自言自語——無論是大聲說出還是在心中默念——都很有價值,是思考的一種工具。我們小時候經常這樣做——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成年後會羞於繼續這樣做的一個原因。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當我們用第二人稱你而不是我來稱呼自己時,自我對話會最有效。We internalize the private speech we use as children–but we never entirely put away the out-loud version.
  • 自言自語:初心·爬山
    為何開始《自言自語》我有時很懶,懶到不想動腦子,只願意做些簡單的事,如持咒。
  • 自言自語有助減壓
    有研究表明,自言自語會帶來更強大的認知表現。當一個人大聲閱讀指令時,往往比那些默默閱讀指令的人更能集中注意力、工作表現更好。大聲的自言自語,尤其是全神貫注時,有助於改善認知功能。這是因為自言自語就是使用一切手段來增加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
  • 怎麼區分正常的和病態的自言自語
    當觸碰到一個熱的表面時,小朋友一般會大聲說出「熱、熱」,然後移開;這種行為可延續至成年期。然而,心理學家表示,自言自語很可能不是控制自身行為的唯一通路,而是我們在默認狀態下所傾向及使用的方式。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總能控制我們的語言。
  • 解惑:如何看待孩子的自言自語?
    孩子這種自言自語(自語)的行為,在兒童心理學上將它稱之為內部語言,它是在孩子言語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一個階段。更年長的孩子會以他人幾乎聽不到的聲音進行低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自言自語在孩子言語發展階段不僅是個正常表現,還是個很普遍的現象。
  • 自言自語是精神病嗎?還有其他哪些症狀是我們不知道的?
    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可能有一些心理疾病,這也就是人人都是神經病的概念,不過大多數心理疾病並不會表現出嚴重的問題,也就得不到重視,更不會有人認為自己是精神病的狀態,但是病理反應卻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自言自語就是其中一種。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是精神有問題嗎?
    很多家長來校區測評時,會誤以為自言自語是孩子感統失調或是自閉症的表現。但其實如果醫生診斷的自閉症的孩子,自言自語是其中常見的一個症狀,但是還伴隨其它表現:情緒淡漠,大運動不協調(長時間不活動手臂雙腿或者鬆軟),行為雜亂無章或非常緊張,語言表達錯亂沒有邏輯等。
  • 孩子在上課或獨自的時候自言自語怎麼辦呢?
    如果上學之後是在課堂上自言自語,可能是太無聊,沒有意義,或者在課堂上的內容他根本不能跟上,所以才認真自言自語。那我們該怎麼提醒孩子們,去安靜下來,別再自言自語了。把幾個好方法介紹給大家,學習一下吧。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言自語的時候,只是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會像自閉症兒童那樣有一成不變的行為,那麼,如果我們的孩子總是把自己封閉起來,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那麼,他就會很難和別人交流,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怪人。
  • 孩子的「自言自語」是種病?NO!它只是孩子的必經階段
    其實,我們大人也喜歡自言自語,只不過我們不喜歡發出聲音。比如,上臺前自己很緊張,你會在心裡給自己打氣。孩子和我們不同,他們需要藉助「說出來」這種形式。據研究表明:「3歲左右的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開始出現自言自語的現象,5歲達到高峰。到8、9歲基本就不自言自語了。」
  • 星孩自言自語怎麼呢?家長如何幹預呢?
    自言自語是什麼?它是指不符合當下情景的、沒有語言對象的語言現象。自閉症譜系及廣泛性發展障礙兒童時常會有自言自語的情況。自言自語有N種情況,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原因及處理方式。其實,這也不能算是火星語,應該算是前語言階段的咿呀學語,普通兒童也會經歷這一階段。兒童能夠發發出各種聲音,起碼代表構音器官沒啥問題。只不過,目前他還不能正確運用嘴巴實現「說話」功能,只是把嘴巴當作一個會發聲音的玩具而已。
  • 孩子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別盲目阻止,可能是「好事」
    今天有一個媽媽來諮詢我,她說她和丈夫最近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兒子很喜歡自言自語,他在家裡自己玩遊戲的時候好像在和別人玩遊戲一樣,會指揮虛擬的人物進行工作,就像搭積木時他會說,"你也這樣做嗎?","我們把它拿去那邊吧","謝謝你的幫助" ,關鍵是沒有小朋友跟他在一起玩。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是不是自閉症的表現?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這正常嗎?是不是自閉症的表現麼?如果家長們平日裡細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寶寶們有時會自言自語,在家長不在身邊,孩子們獨自玩耍時,他們偶爾會自己與自己對話,說出一些童言童語。但也有一些家長會有些擔心,甚至認為是自閉的表現。孩子們偶爾自言自語是正常的嗎?
  • 孩子睡前自言自語,家長該不該上前幹預
    自言自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發生過。有時候一個人在家裡做家務,我們會自言自語的說:「哎呀,東西真多!怎麼那麼亂!」走在路上,偶爾也會不自覺的哼起熟悉的歌,不管是自己和自己說話,還是一個人哼歌,都屬於自言自語的範疇。小朋友也不例外,他們也會自言自語,甚至比成人自言自語的次數更多。
  • 寶寶自言自語是好是壞?你得先了解這個
    孩子自言自語會讓家長非常擔憂,但如果判斷不對,錯誤的幹擾手段反而會加重兒童的感統失調表現。我們應該認清楚自言自語的原因,從兒童的生長環境開始反思,到底是什麼引起了自言自語的表現,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不和其他人交流,有時候你還聽不懂他說的什麼,反正就是不停地一邊玩耍,一邊自言自語,偶爾還會有突然興奮地站起來,跳一跳或者叫一叫,這該怎麼辦?
  • 公眾場合星娃不停自言自語,很尷尬,解決辦法有了
    尤其在公共場合,這種讓人頭疼的無效語言時常讓我們覺得有幾分尷尬。當他自言自語的時候,你走到孩子身邊,指著旁邊的車輛告訴他,你喜歡消防車還是工程車呢?這時候孩子會馬上停止自言自語,思維立刻會切換到你說的話題上來,當然,家長要使用的話題必須是孩子特別感興趣的。
  • 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總是自言自語是為什麼?有影響嗎?
    我們經常會發現,小孩子每次看動畫片她會一個人對著屏幕指手畫腳。或者一個人玩的時候會自言自語,家長去問孩子在幹什麼的時候,小孩子一般不會回答父母的問題,仿佛有自己的小秘密。但有時候小孩小孩子常常會給人一種&34;的感覺,自言自語的個問題要到小孩子身上為什麼會很常見呢。孩子有時候的自言自語是在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這是屬於神奇的語言。比如小孩子抱著小熊想坐下來,他會先對小熊說一句&34;,把小熊放好後,自己才一屁股坐下。這時候孩子還沒有完整的世界觀。
  • 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怎麼辦?家長先別著急,未必是壞事
    在學前階段,孩子的這種行為會比較多;隨著心智逐漸成熟,他有能力去控制自己,自言自語的情況會慢慢減少消失。也就是說,在孩子眼中,他們是在跟自己的小夥伴聊天;只不過在我們家長眼中,孩子卻是在自言自語。孩子的語言需要通過模仿照顧者來習得,也就是說,我們跟寶寶說話的時候,他會把注意力放到我們身上,對聲音、詞彙、音調進行模仿。如果爸爸媽媽很少陪伴孩子,或者在家裡的時候也很少跟寶寶互動,那麼孩子就可能自言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