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於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家曾經問過全世界的父母一個問題:你希望你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全世界的父母回答都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健康、安全……但是,積極心理學家又問了:現在的學校教什麼?可能全世界的學校都是相似的,教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有沒有教孩子幸福、快樂的能力呢?
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提倡的積極教育理念,就是在關注傳統學業能力的同時,也關注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能力。積極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的流派之一,是一門基於實證的科學。即提出了一項假設,我們就會用實驗的方法去證實或者證偽。積極心理學在創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實踐和應用,世界六大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在2016年聯合成立了國際積極教育聯盟,致力於把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教育的實踐過程中。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有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把人的心理狀態分成正負值的話,有心理問題的人可以是-1、-2或者-6、-8,通過心理治療,包括諮詢或者吃藥,勉強恢復到了0的狀態,但更多人的狀態處於+1、+2,尤其是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是積極快樂的,但為什麼上了小學、中學以後就越來越不快樂了呢?
有沒有方法可以讓孩子們把積極快樂繼續保持下去,從+1、+2提高到+6、+8呢?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馬丁·塞利格曼在教育心理學裡面有一個經典理論——習得無助:用來解釋孩子受到挫折打擊之後學習無助的現象。他發現既然無助感是習得的,那麼反過來的積極樂觀也是可以習得的,於是從「習得無助」的研究就到了「習得樂觀」的研究,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由來。就像中醫的「治未病」一樣,提前給孩子們注射積極心理的疫苗,在心理疾病發生之前,就讓孩子們有對抗挫折、壓力和打擊的能力。因為在生活風平浪靜的情況下,+1、+2心理狀態的人沒有問題,但是一旦有了風浪的打擊,如果沒有積極應對的心態和方法,人們很容易就滑向-1、-2的一端了。
那麼,什麼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呢?簡單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幸福,有意義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幸福2.0的PERMA理論: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緒、Engagement積極投入、Relationships積極的人際關係、Meaning意義、Accomplishment成就。正是在PERMA理論的五個模塊基礎上,我們加上「積極自我」(培育自尊自信)構成積極教育的6+2體系,從6個方面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而且,彭凱平教授特別前瞻性的提出來,在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時代,要非常重視發展孩子的積極天性,尤其是ACE三方面:Aesthetic審美力、Creativity創造力、Empathy共情力,這三項能力是人類特有的不能被機器(AI)所取代的能力。
同時,我們也需要有文化自信。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東西方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相通的,6+2體系中的2,其中一個是東西方文化所共同認可的「六大美德24項積極品格優勢」,這也是從發現孩子的優勢方面入手開展優勢教育,發現孩子的長處並讓孩子把優勢發揮出來,建立自尊和自信心,從而對抗弱勢帶來的無助感。另外一個就是心身沉靜訓練方法,「積極」並不是從字面理解的像打雞血一樣興奮才是積極,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內心平靜、心態平和也是一種積極。我們的積極教育理論和方法已經在全國範圍內的中小學校進行了實踐和實證研究,心身沉靜方法主要運用了腹式呼吸法和正念冥想,讓孩子們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3-5分鐘的冥想訓練,可以讓大腦更加平靜、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效果更好。
藉此機會,我也想跟家長朋友們多說幾句。我們的研究發現60%以上的家長都存在育兒焦慮,30%以上的家長都是過度焦慮的。焦慮的原因主要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怕」,一個是「比」。「怕」就是擔心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長大,其實孩子成長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家長了解了規律也就不怕了;「比」就是不恰當的比,用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或者跟父母小時候去比,這都是不恰當的比較,如果真要比的話,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孩子就是成長了。
其實,焦慮主要是對未知情況的一種擔心或恐懼,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留存下來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只是不能過度焦慮。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六個常見的誤區,也請家長朋友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否認孩子的感受: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二、壓制孩子的自主思考:不要問那麼多為什麼;三、激發孩子的內疚感: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四、有條件的愛: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五、分析孩子的動機:你就是想偷懶;六、激發孩子的焦慮:你不考第一就別想怎麼樣……這些其實都是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有意無意地在使用,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害。
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包括疫情帶來的焦慮和恐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接納才能帶來改變。孩子開學之後,建議家長要用積極的語言調動孩子的積極情緒,可以借鑑積極心理學的「三件好事」練習,每天讓孩子回來分享三件好的事情;多誇孩子的努力,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確實,新冠疫情帶來的創傷可能會帶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但是,我們人有頑強的適應能力,可以發揮我們的心理韌性或彈性。人類也是能夠展望未來、為未來所感召的生物,就像潘多拉魔盒裡最後留下的希望一樣,即便是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只要擁有希望,痛苦和災難也能帶來積極的變化。
最後,借用彭凱平教授在新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為大家祝福:「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豐子愷,1938)。祝願大家能夠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在逆境中奮起,在創傷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