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生機與希望:積極心理學

2020-09-14 賈新超博士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於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家曾經問過全世界的父母一個問題:你希望你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全世界的父母回答都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健康、安全……但是,積極心理學家又問了:現在的學校教什麼?可能全世界的學校都是相似的,教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有沒有教孩子幸福、快樂的能力呢?

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提倡的積極教育理念,就是在關注傳統學業能力的同時,也關注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能力。積極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的流派之一,是一門基於實證的科學。即提出了一項假設,我們就會用實驗的方法去證實或者證偽。積極心理學在創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實踐和應用,世界六大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在2016年聯合成立了國際積極教育聯盟,致力於把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教育的實踐過程中。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有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把人的心理狀態分成正負值的話,有心理問題的人可以是-1、-2或者-6、-8,通過心理治療,包括諮詢或者吃藥,勉強恢復到了0的狀態,但更多人的狀態處於+1、+2,尤其是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是積極快樂的,但為什麼上了小學、中學以後就越來越不快樂了呢?

有沒有方法可以讓孩子們把積極快樂繼續保持下去,從+1、+2提高到+6、+8呢?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馬丁·塞利格曼在教育心理學裡面有一個經典理論——習得無助:用來解釋孩子受到挫折打擊之後學習無助的現象。他發現既然無助感是習得的,那麼反過來的積極樂觀也是可以習得的,於是從「習得無助」的研究就到了「習得樂觀」的研究,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由來。就像中醫的「治未病」一樣,提前給孩子們注射積極心理的疫苗,在心理疾病發生之前,就讓孩子們有對抗挫折、壓力和打擊的能力。因為在生活風平浪靜的情況下,+1、+2心理狀態的人沒有問題,但是一旦有了風浪的打擊,如果沒有積極應對的心態和方法,人們很容易就滑向-1、-2的一端了。

那麼,什麼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呢?簡單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幸福,有意義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積極心理學提出了幸福2.0的PERMA理論:Positive emotion積極情緒、Engagement積極投入、Relationships積極的人際關係、Meaning意義、Accomplishment成就。正是在PERMA理論的五個模塊基礎上,我們加上「積極自我」(培育自尊自信)構成積極教育的6+2體系,從6個方面培養孩子幸福的能力。而且,彭凱平教授特別前瞻性的提出來,在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時代,要非常重視發展孩子的積極天性,尤其是ACE三方面:Aesthetic審美力、Creativity創造力、Empathy共情力,這三項能力是人類特有的不能被機器(AI)所取代的能力。

同時,我們也需要有文化自信。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東西方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相通的,6+2體系中的2,其中一個是東西方文化所共同認可的「六大美德24項積極品格優勢」,這也是從發現孩子的優勢方面入手開展優勢教育,發現孩子的長處並讓孩子把優勢發揮出來,建立自尊和自信心,從而對抗弱勢帶來的無助感。另外一個就是心身沉靜訓練方法,「積極」並不是從字面理解的像打雞血一樣興奮才是積極,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內心平靜、心態平和也是一種積極。我們的積極教育理論和方法已經在全國範圍內的中小學校進行了實踐和實證研究,心身沉靜方法主要運用了腹式呼吸法和正念冥想,讓孩子們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3-5分鐘的冥想訓練,可以讓大腦更加平靜、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效果更好。

藉此機會,我也想跟家長朋友們多說幾句。我們的研究發現60%以上的家長都存在育兒焦慮,30%以上的家長都是過度焦慮的。焦慮的原因主要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怕」,一個是「比」。「怕」就是擔心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長大,其實孩子成長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家長了解了規律也就不怕了;「比」就是不恰當的比,用自己孩子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或者跟父母小時候去比,這都是不恰當的比較,如果真要比的話,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孩子就是成長了。

其實,焦慮主要是對未知情況的一種擔心或恐懼,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留存下來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只是不能過度焦慮。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六個常見的誤區,也請家長朋友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否認孩子的感受: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二、壓制孩子的自主思考:不要問那麼多為什麼;三、激發孩子的內疚感: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四、有條件的愛: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五、分析孩子的動機:你就是想偷懶;六、激發孩子的焦慮:你不考第一就別想怎麼樣……這些其實都是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有意無意地在使用,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害。

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包括疫情帶來的焦慮和恐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接納才能帶來改變。孩子開學之後,建議家長要用積極的語言調動孩子的積極情緒,可以借鑑積極心理學的「三件好事」練習,每天讓孩子回來分享三件好的事情;多誇孩子的努力,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確實,新冠疫情帶來的創傷可能會帶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但是,我們人有頑強的適應能力,可以發揮我們的心理韌性或彈性。人類也是能夠展望未來、為未來所感召的生物,就像潘多拉魔盒裡最後留下的希望一樣,即便是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只要擁有希望,痛苦和災難也能帶來積極的變化。

最後,借用彭凱平教授在新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為大家祝福:「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豐子愷,1938)。祝願大家能夠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在逆境中奮起,在創傷後成長!

相關焦點

  • 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經歷——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
    中小學校教師紛紛探索如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防範個別極端事件發生。開展積極心理教育,是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提及最多的辦法。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能,都有善良、美好的種子,如何讓全世界更多人過上豐盛而有意義的人生,是積極心理學家為之奮鬥的目標。馬丁·塞利格曼曾提出心理學的「登月計劃」,希望全世界成人中51%的人,可以在2051年實現蓬勃人生。
  • 我與積極心理學的美麗邂逅
    ,老師希望你能參與大會,向你徵稿了」。我轉向了積極心理學的學習和應用,同年的7月3日,我參加了清華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這是一場學術的盛宴,在新清華學堂領略了雲集各家智慧的交流,還見到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風雲人物,聆聽了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先生關於「積極教育」的理念及實踐的報告,心潮再次澎湃。通過這次大會,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我要播撒這顆幸福的種子。
  • 積極心理學在線繼續教育學分課招生簡章
    清華大學現推出首門在線繼續教育學分課「積極心理學」,旨在為學習者成體系、高質量的學習提供通路,滿足學習者在專業領域提升到新高度的要求,同時推動構建高質量的國家終身教育資歷架構體系。學習者通過學習考核後,可獲得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分課程證書,得到相應的繼續教育學分。
  • 教育心理學——永遠給孩子帶來希望
    上篇文章說到教育心理學中十二法則的第一條,不少家長對於「教育心理學」這個專有名詞十分感興趣,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的一種利用心理學知識教育孩子的方式。
  • 積極心理學, 感謝遇見
    ,講授了兩天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的幸福課。7月份,我有幸做為志願者,參加了中國第三屆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並在大會分論壇宣讀了我提交的論文《婦聯幹部運用積極心理學助推幸福家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好評。
  •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繼續教育學院——積極心理學與身心健康專業課程研修班 招 生 簡 章
    經過30餘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從招生錄取到研究生教育和培養、學位授予等一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養體制機制,建立起了適合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點的「按所設系、分片教學、集中辦院、統一管理」的辦學模式。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新興科學學科,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來指導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
  • 積極心理學與生活(6):用終身成長應對教育焦慮
    那麼,在應對教育焦慮這方面,積極心理學又開出了哪些良方呢?2019年,我親自體驗了一場教育焦慮。抱著這樣的焦慮心態,我們到處尋求解決的方法,可似乎除了耐心等待別無他法,2020年他升入了中班,進步很大,從不敢看老師到現在每天早上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大聲地跟老師問好,再到學會跟小朋友們分享好玩的東西,與鄰居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看到了他的進步,那顆焦慮的心終於慢慢放下了,同時我也深入學習了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在不斷的實踐中我意識到,積極心理學真的給全中國焦慮的父母帶來了一些良方,有人說是安慰劑效應
  • 第六屆積極心理學大會:人類已進入第二次「軸心時代」
    >積極心理學應進一步以積極教育為突破口,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和國民身心健康。03、積極教育造福中國兒童彭凱平教授認為,我們中國人民所接受的傳統的知識教育,絕對不亞於其他國家、其他文化,但我們需要知識以外的教育,需要積極教育。積極教育是什麼呢?
  • 」積極心理學「—喪感的靈丹妙藥
    但除了學生之外,面向大眾我們也想讓大家知道了解積極心理學,能給我們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怎麼樣的好處。我們可以了解到了除開傳統的心理學,還有另一種新興的積極心理學,這是相對消極心理學產生的研究。那我們該如何看待積極心理學,以及積極心理學對人們日常生活有哪些推動作用呢?
  •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認證項目正式啟動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認證項目正式啟動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通訊員 蔣少榮)  1月8日上午,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培訓班舉行了開學典禮。本期積極心理學指導師培訓班開學標誌著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認證項目正式啟動。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教授出席了開學典禮。
  • 從心理學解析教育的力量:論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積極意義
    而他的成功,跟媽媽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我們時常從安迪聲媽媽的教育理念中去探求,期待真的有這麼大的力量麼?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看看期待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意義。②多對孩子說讚美之詞《自尊心理學》一書中提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態、自我評價,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標,同時也影響到他的行為。
  • 從心理學解析教育的力量:論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積極意義
    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為他人口中稱讚的對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和特長班,目的就是讓孩子行於人前。可是有時候,單憑孩子的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家長的期待、信任和愛為孩子的成長增添了許多助力,甚至能成為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
  • 哈佛公開課積極心理學 幸福課 第一講
    的2000年1月《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誌,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此領域的研究,矛頭直指向過去近一個世紀中佔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英文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幸福課-第一講 各位,早上好,很高興能回到這裡,很高興見到你們。
  • 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心理素質教育教學體系構建
    心理健康教育應適應學生的新特點、新需求,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在工作模式、工作理念、工作格局上轉型,以更加主動深入的教育、更加全面有效的覆蓋、更加紮實和專業化的力量,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 王牌對王牌|掌門1對1攜手清華大學心理學中心開創心理學+素質教育...
    6月10日,掌門1對1與清華大學社科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清華大學心理學中心」)正式達成合作。未來,清華大學心理學中心將為掌門在線素質教育研究院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從積極心理學課題研究,到教師聯合培養,從精彩的積極心理學課堂到深入清華校園的實踐活動,全國青少年將有機會感受具有「清華大學」基因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內容。
  • 《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來自清華教授的親子幸福指南
    還告訴彭凱平,他已經從人格心理學家轉變為積極心理學家,致力於積極心理學在全世界的推廣。彭凱平認真拜讀了老師的書,發現積極心理學不僅是一個前沿的心理學研究方向,更能幫助國民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水平。這實在是極有意義的一件事。
  • 積極心理學,是「心靈雞湯」嗎?
    然而在最近十多年,心理學家開始意識到,除了減少人們的消極情緒,心理學還應該增加人們的積極情緒;除幫助病患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心理學還應該幫助正常人過上更好、更充實的生活。於是,一門名為「積極心理學」的學科應運而生。
  • 祝賀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順利轉正
    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於2017年10月經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一屆十七次常務理事會批准籌建,並於2018年12月在清華大學召開了第一屆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學術年會,逾800人參與。專委會成立的初衷在於,其一,國內各大高校心理學系幾乎都有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科研人員,而在國際心理學界,多本雜誌和多種學會的成立為國際積極心理學研究者構築了良好的平臺。但是在國內,來自不同領域的積極心理學學者迫切需要一個可以溝通的平臺。其二,積極心理學的相關從業人員大量繁殖,市場需求急劇擴大,很多研究者受制於平臺限制在參與社會工作時甚至不及未受過專業訓練的非心理學專業人士。
  • 以積極心理學的體驗,化解學生矛盾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行和美德為研究對象,主要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和開發心理潛能上,為了達到以預防和發展為主,修復為輔,激發全員參與的目的,學校心理老師注重情景體驗,在三月份的教學中,開展了以「合作之美」和「換位之美」為主題的團輔活動。
  • 積極心理學和感恩
    安徽網滁州消息 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這股思潮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謝爾頓和蘿拉·金。他們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