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教育這個話題多關注了些,忙裡偷閒聽了沈祖芸老師的《全球教育報告》。這份報告是怎麼來的呢?是得到APP拜託6位老師在全球進行深度調研後的產物。沈祖芸是誰呢?家有小學生的家長可能比較熟悉,她在得到上有一門課,叫《小學生家長必修課》。2019年,沈祖芸老師用8個多月時間,尋訪100多位教育工作者,實地考察25所各種類型的中小學校和12所世界知名高校,於是我們便有了這樣一份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的《教育報告》。
我們一般認為教育有四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這份報告將它們細分成了七個要素,分別是組織、空間、教育者、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教育目標和評價體系,這七個要素也是沈老師用於觀察教育的基本思考框架,她稱之為「教育的七盞燈」,使用這七盞燈去觀察一所學校,七盞燈都亮的學校才是在符合教育規律的軌道上進行著探索和變革的好學校。這份報告從這七個方面總結了全球教育系統最近幾年悄然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從以上七個方面列舉,分別是: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變化」。世界著名作家、大思想家斯賓塞·詹森曾經說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火焰將人類加速推進了數字時代和資訊時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是面向未來的,把握好教育的發展方向異常重要。「二維碼」仿佛一夜之間就出現在了每一家商店、每一個人的手機上,世界的發展是呈加速度的,旦夕之間,一個行業興起,一個行業就消失了,對人才的需求是任意時代共同的需求,可人才的標準卻在不斷變化。《全球教育報告》中有這樣一組組數據:2019年年初的時候,教育部已進行過一次本科專業大調整,撤銷416個老專業,增加241個新專業。2015年到現在,4年時間裡,我們國家實際撤銷的專業高達924個,新增專業將近8000個。說明什麼?新行業誕生、新崗位更迭的速度在加快,以超乎我們想像的速度在加快,結論就是:今天的大學生,很可能剛畢業,所學的專業就沒了,在市場上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學校裡學的工作中沒用,職場急需的學校又沒教。怎麼辦?無論當初考試分數有多高,專業學得有多深,如果不能到真實世界裡去解決一個個具體而複雜的問題,不能將所學轉化為應對一個個挑戰的解決方案,那就會不適應。
這就給現在的家長們造成了很多焦慮,以前的父母可能會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考個985、211,畢業後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拿鐵飯碗,但現在這條路也不能保證衣食無憂了,因為未來人才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從現在家長給孩子們報的才藝班就可以看出來。
如果不是自己有了兩個孩子,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市場上有這麼多五花八門的才藝班。記得孩子剛出生時,身邊的家長還一股腦兒地給孩子學英語、畫畫、籃球、鋼琴、跆拳道,現在最火的卻是少兒編程、AI教學、機器人等各種新概念,這是教育的與時俱進,未來是人工智慧的時代,孩子們從小便接觸這些,而這些在我們的少年時代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小的時候,別說才藝班,就連市面上的補習班都很少,如今雖然不斷推出各種減負政策,但教育更多的是拼父母親的能力和遠見、財力,對未來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給新時代的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想起了前幾年中央臺的紀錄片《鏡子》,一部探討原生家庭與厭學孩子之間矛盾問題的紀錄片,片中有三個極有代表性的孩子,張釗、澤清和家明(均為化名),因為家庭長久以來施加給他們的壓力不堪重負,最終厭學、逃學、輟學,雖然最後的結局強行圓滿,但是我們都知道,教育焦慮是跨躍中國無數家庭的共同問題,不是幾天的家長課堂就能夠改變的現狀。
那麼,在應對教育焦慮這方面,積極心理學又開出了哪些良方呢?2019年,我親自體驗了一場教育焦慮。我家老大從小比較粘我,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他是一個分離焦慮特別嚴重的孩子,哭了兩個月時間才好,這讓我和他爸爸很擔憂,我們的想法是:如果這孩子適應幼兒園的能力這麼差,那未來還怎麼適應社會?抱著這樣的焦慮心態,我們到處尋求解決的方法,可似乎除了耐心等待別無他法,2020年他升入了中班,進步很大,從不敢看老師到現在每天早上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大聲地跟老師問好,再到學會跟小朋友們分享好玩的東西,與鄰居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看到了他的進步,那顆焦慮的心終於慢慢放下了,同時我也深入學習了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在不斷的實踐中我意識到,積極心理學真的給全中國焦慮的父母帶來了一些良方,有人說是安慰劑效應,於我自己而言,如果能夠正確地用好這些處方,我們無疑會收穫一個幸福的孩子。一個擁有幸福能力的孩子,我們有什麼理由說他不是一個成功的孩子呢?
對應《全球教育報告》中提出的七盞燈,這些處方能從各個方面培養一個有自驅力、使命感、創新能力,帶著終身學習的理念、抱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主動學習、主動適應時代要求的新時代「人才」。成長型思維來源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經典作品《終身成長》,這是一部能夠帶來思維模式啟發的作品。所謂的成長型思維,就是相信我們的各種特質可以持續優化、提升的思維模式,它與固定型思維模式相對。下面這張圖片以傳統思維中認為來自遺傳的智力為例,詳細地總結成長型思維模式與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不同。回歸教育的話題,如果父母親抱著固定型思維式看自己的孩子,那麼就會輕易地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比如認為不敢打架的孩子懦弱,不敢說話的孩子膽小,玩洋娃娃的男孩子沒有男子漢氣概,喜歡漂亮衣服的孩子不愛學習、不愛上學的孩子註定不能成功等等,但孩子是處於發展中的人,他們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這些階段性問題如果以固定性的思維來看,父母親會覺得是一場災難,可如果以成長型的思維模式,這些只是暫時的現象,孩子們面臨的困難只是一個個需要去挑戰的對象而已。抱著這樣成長型思維的父母,能夠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如此就不會有那麼多「教育焦慮」。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學生往往看不起「努力」這一行為,有時候,甚至成年人也會覺得「努力」其實是「智力不夠」或者「用戰略上的勤奮來掩蓋戰術上的懶惰」,我們的社會文化特別推崇聰明人,「學神」這個詞就充分代表了這種現象。我們把那些不用付出多少努力,整天優哉遊哉考試卻總是穩居前列的孩子叫作學神,將他們捧到了「神級」地位,骨胳驚奇、天賦異稟的人總能讓人羨慕不已,傻頭傻腦的郭靖若不是因為德行高尚、勤學苦練,那最終可能只會成為「郭師傅」。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正是多數人都表現出固定型思維,人們普遍相信智力是天生的,資質平常之人如果後天努力成功了,人們會說他「笨鳥先飛」,可如果不成功,就會留下「用力過猛」的印象,這兩者都不是我們喜歡的評價;相反,如果資質平常卻不努力,那倒還可以將失敗歸結為「其實很聰明,只是沒有用心而已」,如果不努力結果僥倖卻成功了,那別人就會誇好聰明,對聰明的渴求,是多年前父母親誇獎我們的結果,也是教師多年引導之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試想想有多少回老師對你說:這孩子腦瓜子很靈,就是不夠努力啊?如何使自己擁有成長型思維?那就是相信人的特質後天是可以改變的,將生活中的每一個困難視為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挑戰,熱情地去嘗試,將每一次失敗看作是對自己的歷練,而不要擔心失敗帶來的評價,找到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間,最終你的成就會超出自己的想像。而給家長們的啟示就是,除了要相信孩子的未來發展空間,也要時刻注意誇獎孩子們的努力過程、思考過程,而不是誇獎他們聰明。當初我們在送老大入學時因焦慮產生的想法就是一種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幼兒園時離不開爸媽、適應的節奏慢了一點,並不意味著他沒有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也並不意味著他將來會很難適應新環境,他可能慢了一點,但是只要我們給他鼓勵,帶著他不斷地嘗試,他最終還是能夠成長為一個適應良好的孩子,而這一點也已經被時間證明了。
第二劑藥方是:找到優勢、發揮優勢,激發內在動力和熱情。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優勢的發揮,通過對全球文化的主流著作進行研讀、篩選、歸納、總結,多位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總結出了所有文化形態都推崇且看重的6大美德、24項優勢,繪成了人類美德和優勢圖譜:
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是:
這些美德和優勢都是後天可以培養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表現找到突出的一項或幾項優勢。積極心理學認為:只有充分地將我們的優勢帶到工作、生活和學習當中,才能夠發揮出我們的潛力。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上找不到價值和意義,也找不到熱情,很可能是所從事的工作並不是熱情希望從事的工作,所以這份工作不能發揮出你與生俱來的優勢,最終才導致了熱情的缺失。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幫助他找到他們的熱情之所在、生命之意義。唯有帶著熱情去學習,孩子們才能夠找到自發去學習的動力,這種內在動機可以推動他們克服困難,克服對無意義活動的沉淪,自覺地去學習、挑戰。如何找到內在動機,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們去觀察,孩子們真正喜歡做、願意沉浸其中的事情是什麼?現在的孩子多數對看動畫片、玩遊戲很感興趣,我家孩子也不例外,對此我進行過反思和總結,我覺得,對這種較淺層次的娛樂感興趣的孩子,多半是因為他們很少接觸過一些比較深層次的挑戰,沒有經歷過迎著困難、克服困難、最後挑戰成功的喜悅,也沒有體會過克服自己的惰性,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最終創作出一個個令人欣喜的作品的那種成就感。當然孩子們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興趣可能會不斷變化,如果我們沒有鼓勵過他,沒有給他們主動發揮自己優勢的機會,沒有帶他們體驗過豐富的情境和選擇,那麼這蒼白的底色最終也很難繪製出美麗的藍圖。
上圖是2010年的一項優勢教養實驗,分為優勢教養組和對照組,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從事優勢教養的父母他們在實驗前後,心理壓力明顯小了很多,而對照組幾乎沒有多大變化,而孩子們的行為問題也是如此,被父母用優勢教養的孩子,其行為問題減少很多。這樣的結果難道不是父母親熱烈期盼的嗎?其實這一劑藥方與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一脈相承的。《全球教育報告》中提到了七個方面的變化趨勢,時代在不斷地更迭,其速度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我們無法想像未來5年後的社會是什麼樣子,人類是否真的能夠移民火星?各種新的能源真的會取代化石能源,從而讓這個藍色星球不再升溫嗎?人工智慧是不是真的會造成大規模的行業消失和失業,又是否會最終解放我們的雙手,讓我們只需要去做那些重要的、能夠體現我們人類獨一無二的創造力和潛力的理想之事?基因工程又會如何發展?大數據是否會掏空我們的口袋,讓我們淪為資本家的韭菜?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
而我們無論如何都想知道,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有能力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碎片化學習,不是學習,那些輕鬆的快餐式學習也不過是聊以自慰罷了,真正的學習必然需要付出深入的思考和思維模式的不斷升級。那些被教育焦慮折磨的父母常常強調孩子們要努力學習,但是卻忽略了自己才是最需要跟上時代要求的人。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長這麼大,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你卻說我要去學習?
就像紀錄片《鏡子》的結尾,主人公張釗對自己父母的總結: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父母親不與時俱進,那最終傷害到的只是孩子。
這種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陷入自滿,以為人生前半段的經驗就足以讓我們獲得更高的資格,殊不知,正是這種自滿限制了我們前進的步伐,讓我們最終被時代的潮流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所以,活到老,學到死,應該是每一個人的人生信條。
教育焦慮是這個新時代最突出的問題,我很難保證自己將來不會在看到孩子59分的試卷不大發雷霆覺得這孩子沒救了,也很難保證將來不會因為他們考不上好學校而難過、憂心忡忡,但是我現在會儘量多學習,多去關注孩子們的優勢,多用發展的眼光看他們。雖然不能保證自己不焦慮,但也許能多一些機會讓他們成為擁有著幸福能力的人。積極心理學給這個社會的普遍焦慮開出了一些很好的處方,讓我們用終身成長的理念一起更好地應對時代帶來的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