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遲到、聽講不專心、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學習沒有動力、經常和同學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相信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這樣的學生。面對問題學生,有的老師會採用勸導、說教或懲罰性措施,短期效果可能還不錯,但很快就又回到了老樣子。下面,我們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應對問題學生。
想要從根源上幫助問題學生,就需要先搞清楚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當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愛,因此缺失了安全感、歸屬感,便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比如不愛回家、不愛學習、叛逆等等。
第二,學校和老師因素。我們常聽到一個詞——「習得性無助」,即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在日常的教育中,學校和老師過於激進的態度或引導,也會引發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各種問題。
第三,社會因素。社會上存在眾多對學生成長不利的負面或幹擾信息,對於分辨能力並不高的學生們,負面信息有可能帶來錯誤的引導。
其實,很多表面的問題或者行為都源於某種心理因素。而且不管是哪一種因素帶來的影響,作為老師,都需要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探討具體的應對方法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教育的本質。隨著教育行業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轉變,老師的責任已經不僅僅是提高學生成績,而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個人優勢的發揮和人格的完善。
教育的目標從來都不是發現「學生的問題」、更不是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而是發掘學生的優勢與潛能。老師不僅需要了解學生心理可能存在的問題,還要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發現學生自身正向的力量,把每個學生都看作是健康發展的個體,通過美德的發掘、積極品質的培養等途徑幫助他們獲得或激發積極的力量,從而克服現實中的誘惑和困難。
學生們旺盛的生命力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和快速癒合的能力,通過老師正確的引導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學生能夠逐步改善各種因素帶來的問題,甚至能夠改變整個人生。
說到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就不得不談到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於以往的心理學把研究重心放在「診斷和消解精神疾患」問題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加強人類心理資本的開發,從積極的發展性角度對人的心理現象、心理問題進行解讀,即用積極的內容和方式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品質,讓個體學會創造幸福、分享快樂,使自身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大幅度提升。
顯然,每個孩子都希望老師或者同伴多肯定自己的優點,並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需要給予學生多元化的評價,多讚賞、少批評,也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表現的機會和舞臺。
國內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可操作指南》一書中,從以下六方面講解了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可操作指南》的作者之一、有超過 20 年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彭華軍老師,在 UMU 創建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圈,旨在幫助學校和老師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發掘學生的優勢與潛能。
彭華軍老師現主管教育幹部教師培養、培訓工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已經超過 20 年,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套非常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管理體系。近年來,彭老師為國內多地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教師專業發展等專題培訓高達數百場次,主編、編著教師培訓教材 8 部,發表教育科研和心理教育相關論文 20 餘篇。
應對問題學生,從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做起。只要將目光鎖定在學生的積極面,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個體。以讚美的方式告訴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帶著美德和優勢去生活、學習,這可能會成為每一位學生一生享用的財富。更多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歡迎大家加入彭華軍老師的學習圈深入學習、積極實踐,用積極心理學發現更美好的人生。
點擊「了解更多」,加入彭華軍老師的學習圈,學習積極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