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觀一一智者學佛

2020-12-09 智者學佛

一、世俗對「人生」的解釋。

「人生」的概念是:人從出生到死亡幾十年的整個過程;人一生中的活動;與人的關係生疏,人生地不熟。

「人生」的定位是:人的一生、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人為萬物之靈;從無而有是生,從有至無是滅。

宋· 文天祥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二、佛教對「人生」的解釋。

首先,《金剛經》說:「無人相」,是表明人本無實,只是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等緣法的和合相及相續的假相而已,而五蘊等又是剎那生滅的,故人是相續生滅的假相;其次,佛教解釋「生」為 「緣生」,從眾緣和合而生,即所謂「生空無生」。

三、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教對人生的基本看法是「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是指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五陰積盛等八苦;

「集諦」,是指「業」與「惑」,這是痛苦的原因;

「滅諦」,是指消滅人生的苦難;

「道諦」,是指通過八正道的途徑,才能達到涅盤的境界。

四、佛教人生觀的方法。

人生,就是人類從出生至死亡所經歷的過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經歷波折坎坷,經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中尤其是親情、愛情是最難以忘記。我們活在世上,應該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不能醉生夢死空過一生,更不能造作惡業過一生。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對待人生,珍惜光陰,使人生不虛度,創造人生價值,這樣就活得有意義。佛陀告訴我們,要利用有限的生命,轉惡成善、轉邪成正、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最後成就佛道。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

(一)、轉惡成善。

轉惡成善,就是斷除惡業,成就善業,往生後能上升諸天,享受天道的快樂。佛教的人生道德結構可概括為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具體地說,就是要求人們認真實行「五戒、十善」。

「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不偷盜(不偷竊屬於別人的東西)、不邪淫(不亂搞男女關係)、不妄語(不說假話)、不飲酒(不酗酒鬧事)。這些戒條是佛教徒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等十種善業。「十善」,是從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為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綺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慳吝而廣行布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二)、轉邪成正。

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闡提行,是名邪見。邪見很可怕,不但將失去人身,還要受萬劫的三惡道苦楚。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要感受刀途、火途、血途的苦楚。我們這一生結束以後,要想不墮落三惡道,就不能再造邪因。

轉邪成正,就要修習「八正道」,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或途徑。轉邪成正,在佛教來講還是屬於人天乘。

1、正見。即正確的知見。

2、正思惟。即正確的思惟,沒有過分的貪求。

3、正語。即所有言說,與道相應,與善法相應。

4、正業。即身口意三業清淨,遠離殺、盜、淫等一切邪業。

5、正命。即以正確的方法來養活自己。

6、正精進。佛陀教導我們要精進,不要懈怠。

7、正念,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8、正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修習初禪乃至四禪八定。

(三)、轉染成淨。

染,就是染汙,指我們內心被無明煩惱染汙了;淨,就是清淨,即遠離了無明煩惱。近年來,空氣、水源、環境汙染嚴重,導致生態不平衡,給地球帶來很多的災害。在佛教來講,內心有汙染的眾生就是凡夫,內心沒有汙染的就是聖人。

佛法是標本兼治,首先要先治本,要從內心上根治汙染。勤修「戒、定、慧」三學,熄滅「貪、嗔、痴」三毒,求得「身、口、意」三業清淨。內心不起煩惱汙染,這就是佛教的解脫行。轉染成淨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同修習的,是成就佛道的必經之路。

(四)、轉識成智。

普通的俗人,心有分別,認識不清,顛倒重重,既有煩惱障,又有所知障,不能以智慧來觀察人生,觀察宇宙間萬事萬物。所以不能處處為他人著想,一門心思總想著自己。不能以他人之苦為自己之苦,不能以他人之樂為自己的樂。

因此佛教講,要先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行動上修「四攝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通過這樣的菩薩行,在唯識學上講就可以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成四智(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斷煩惱障就證得涅槃,斷所知障就證得菩提。

「四攝」:

「布施攝」,就是以物質、才能等來幫助別人,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作貢獻;

「愛語攝」,就是和顏悅色對待別人,使別人生歡喜心而受感化;

「利行攝」,就是代人之勞,成人之美,處處代別人著想,熱心服務社會,維護社會公德;

「同事攝」,就是與大家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任勞任怨,埋頭苦幹。

「六度」:

1、以「布施」度「慳貪」,不但不貪分外之財,還要以錢財和學問、知識來幫助別人;

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們去惡從善,遵紀守法,造成嚴謹的生活;

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別人對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並能安忍眾苦,與艱苦的環境作鬥爭,不被種種煩惱所動搖;

4、以「精進」度「懈怠」,就是大勇無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5、以「禪定」度「散亂」,排除雜念,使思維能力統一集中,制心一處;

6、以「智慧」度「愚痴」,用善巧方便地開展工作,研究學問,把握時代的脈絡,學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佛教特別重視人生的價值。首先,釋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間成佛的,雖然他教化的對象很廣,但是以人為本,只有人最適宜於探求真理,徹證真理。因為只有人是「萬物之靈」,又處在苦樂相等狀態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為追求真理去奮鬥。人們在各種苦惱交迫的情況下,又都有解脫的要求。

所以佛陀教導弟子們要以「八苦」為師。「苦」當然是人們所厭惡,但如果因受苦而奮發圖強,便可變壓力為動力。正像孟子所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想達到清淨圓滿的佛陀境界,還要以人身作為基礎。所以佛教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提醒人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辜負這寶貴的人身。

「佛」的含義是智者、覺者。這個「智」是大智,即深入法性最深層次的智慧,遍知一切法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慧。佛陀認為「眾生是未覺的佛,佛是已覺的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因為每人的大腦一生能貯藏一千萬億個信息,科學家也只用了百分之一。可見,每個人所具的本性,原來與佛無異。只是普通人被煩惱、妄想、執著所纏繞,而難以使光明的靈性顯現而已。

五、選擇人生觀。

1、人生之樂。

我們常說:人生有酸甜苦辣,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

追求快樂是每個人所希望的。人生有那些快樂呢?金榜題名是快樂、事業有成是快樂、妻賢子孝是快樂、財源滾滾是快樂、大病初癒是快樂、喜獲麟兒是快樂、苦盡甘來是快樂……。大體而言,我們可以將人生的快樂分為外樂與內樂兩種。

外樂是指感官所產生的快樂。具體而言,指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或財欲、色慾、名欲、食慾、睡欲等五種欲樂。

內樂是指精神上所產生的快樂。例如:有些人喜好閱讀,從神遊古今中得到無比的快樂;有些人喜好寫作,從文藝創作裡得到許多的樂趣;有些人喜好靜坐,閉起眼睛來,坐上一支香、兩支香,在輕安中得到無限的喜悅;有些人獻身於信仰,在信仰裡得到平安的喜樂。

2、人生之苦。

佛教所說的苦,除了身心因為遭遇逆境所感受的苦惱以外,主要是指「無常故苦」。無常剝奪了人們的青春,使我們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老朽毀壞;有些人家財萬貫,衣食不缺,但是天災人禍會將金錢奪走,不肖子女會將財產散盡,到頭來一切都成為空無。當初恩愛的夫妻,往往因為一點小事變成怨偶,甚至對簿公堂。事業有成的人雖然名利在握,卻不一定能夠持久……。由於一切無常,在時間上有生、住、異、滅,在物質上有成、住、壞、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這是任何人所無法否認的事實。

3、苦樂中道。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法句經》說:「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涅盤經》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當中,天道最勝、最樂、最善妙、最高。諸天充滿光明,自然光晝夜常照,以能照耀的緣故,因此名為天。諸天之所以能夠感得莊嚴而無礙的身形,是因為他的善業力、自業力的緣故。天人歡喜讚嘆佛事,奏天樂,散天花,燻天香,飛行於空中,稱為飛天。佛教的壁畫、壁雕裡經常出現飄逸的飛天,並且用飛天來莊嚴檀場。諸天的福報雖然殊勝,但是仍然有其痛苦。因此在福報享盡,「五衰相現」的時候,還是要受到猶如地獄一般的大憂惱。可見求生天道,終非究竟安樂之處。

根據《大毗婆沙論》的解釋,在六道之中,能夠止息煩惱惡亂意念的,莫過於人,因此,人名為「止息」。人,是「忍」的意思。這是說,人對於世間的違順之情,能夠逆來順受,因此名為忍。所以人所住的世界稱「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表示娑婆世界苦樂參半,人安住其中,還有能力忍受生活。人生在世,每個人的際遇都不盡相同,甚至容貌、思想、行為、壽命、福樂等果報也都不一樣,這是由於各人過去所造的業因不同所致。

佛教裡還有一種修習大乘的菩薩維摩詰居士,他並不呵斥欲樂,以慈悲智能來淨化引導欲樂,並且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作為自度度人的目標,一點也不妨礙他的修行。

《維摩詰所說經》: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

奉戒清淨,攝諸毀禁;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以大精進,攝諸懈怠;

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4、究竟常樂。

人生自古苦樂參半,因為世間一切無常。所以苦並不足畏,只要我們肯面對現實,衝破難關,苦盡可以甘來;樂也不足喜,如果我們耽於快樂,不知上進,樂極往往生悲。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然而世俗的快樂,無論是屬於感官方面的也好,或是屬於精神方面的也好,都不是究竟、長久、真正的快樂,甚至是引人墮落的原因。

經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什麼是法樂?「法」,是真理;「樂」是快樂。真理所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永恆的快樂。五戒十善是法樂,六度四攝是法樂,四無量心是法樂,因緣果報是法樂,有空中道是法樂。心中有了法樂,對於五欲六塵不拒不著;心中有了法樂,對於世間不厭不求;心中有了法樂,到那裡都能安然自在;心中有了法樂,當下就是極樂世界。惟有以無邊的法樂為舟筏,才能使我們度過生死的波濤,到達常樂的彼岸。

《增一阿含經》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四十華嚴》云:「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法句經》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太虛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可見,佛法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所以佛教總的人生觀是在普渡眾生中使個人成就佛道。從來高僧大德,為自度度人,精進不已,惜時如金,晝夜勤修,一分一秒都不肯白耗虛度,心心念念都求與般若相應,表現出極度珍惜人生的精神。

六、佛教人生觀的意義。

佛教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花園,這個花園裡本該有隨時開放的花朵,本該是五光十色、生機盎然,本該是陽光燦爛、萬紫千紅、欣欣向榮,可是多愁的人們總是在這花園裡種植煩惱葛藤,開的是苦澀的花,收的是苦惱的果。他們已迷失到認為這不是花園,這兒沒有沃土,這兒是長滿荊棘的地方!

佛教認為,只有像周利盤陀伽念誦「掃帚」才能除去心垢,用掃帚開發心智思維,最後得到解脫,證阿羅漢果。進入佛陀所得之妙法境界。「掃帚」二字並非法義聖諦,卻能令人開悟見智。念誦「掃帚」不是佛法,但是能令人深心思維,顯露智光,使人契入大道。佛陀說顯說密,說此說彼,無非是引導眾生去返觀自得!降服貪求的妄心,開啟自性的思維,回到自性的源頭,回到香飄十裡的花園。

同時,佛陀認為從修行到證果,沒有別人能夠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佛教肯定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別人的奴僕,只要努力修法,就可以成佛。重在鼓舞眾生的自信和自尊心。佛教認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沒有誰可以駕馭人類,可以奴役人類,人的成敗福禍全在於自己。自我完成偉大的人格——成佛,而修行證果。佛教這種思想,使人從神權的束縛中釋放出來,從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類對自己的行為要自我負責,不能歸罪於天或埋怨別人。人有決定自己命運和前途的權利,人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人就能到自尊和自信。

相關焦點

  • 佛教:學佛越久,離佛越遠,你也這樣的嗎?
    「學佛一年,佛就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就在天上」,是許多學佛者的真實寫照。學習越久,反而離佛越遠,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一部分學佛者學了一段時間後,去煩惱、增智也都有感應,但一想到明心見性還有許多路要走,就沒有了信心。那還有什麼理由呢?學佛無道學佛要有方法,即佛教所說的「學佛無道」。
  • 佛教: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學佛的好處
    學佛確實是能讓人增長快樂。」因為佛教文化,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正確增長快樂的方法。佛法講究一個「緣」字,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我們之間的緣分,讓我們依靠這個緣分走進佛法的智慧,有很多人可能還不太了解佛法。佛法是什麼呢?佛法就是慈悲的智慧。
  • 佛教:「還俗」意味著什麼?不學佛的人,未必能懂
    學佛的人,大致分有三種,即僧人、居士、學者三種。後兩者只能算是半個學佛之人,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佛像也就是說,居士和學者這兩種人,並不是真正的學佛之人,至少是紅塵之念斷得不夠徹底,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塵緣未了」。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必須先了解佛教的基本常識】--淨土釋疑網邦著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怎麼講?_華人佛教_鳳凰網
    其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級做人觀。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對佛教消極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譏嫌,通過人格化、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能適應這種根機。太虛大師有兩首詩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內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第二首:「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這就把佛教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
  • 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初涉佛教的人往往會「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甚至煩躁易怒」,並想當然地認為,佛學本質就是如此,理應產生這樣的觀念。其實,這是對佛學的誤解,是「半瓶子醋」佛學,是一知半解,這樣的誤解既不利於修佛,也不利於解脫煩惱,所以,是「佛病」,不是悟道。
  • 佛教:學佛的人,不要「東奔西跑」,很容易誤入魔道!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答案。絕大多數人都是站在求世間福報的角度,來學佛修行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這也不是佛教修行的本意。
  • 佛教:「善惡有報」的因果觀,你真的理解嗎?
    學佛的人都知道,俗話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強調的是佛教的因果觀。但是佛教所探討的因果真的是如此嗎?其他進一步的說:「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意思是說,無論如來存不存在,天地萬物的運營規律永遠都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因果的規律是自然規律,跟有沒有佛或佛教沒有任何關係,佛或佛教的出現,充其量不過是發現這種規律而已,換句話說,佛或佛教並不可能改變這種規律。
  • 佛教:什麼是佛教?
    凡學佛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教?所謂佛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佛陀的教法。佛即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教即教學的方法或教導;所以,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導,又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等。
  • 佛教:「天龍八部」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天龍八部是指這八類護法
    佛教文化為我們說明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讓我們認識到這個宇宙人生有多麼精彩,我們在裡面可以得到自在,進而引導我們修學善業,為自己更光明的生活去創造條件。汝觀佛身,看到佛身習慣的都會聯想到法身、報身、應化身,這裡說的佛身實際上是屬於釋迦摩尼佛應化身,就這個應化的身份就很厲害了,從百千億福德所生,百千億都不足以形容佛的福德有多麼圓滿,無量福報德能之所成就,諸相莊嚴的相好,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功德有展現出來,福報佛陀受用具足,佛陀壽命常遠,佛陀相好莊嚴與一切萬法隨心自在,隨便說一種功德都是從無量善行之所成就的
  • 佛教:學佛需具足的兩大特徵?希望你全有!
    亦有一部分人對於學佛,反倒是越學越精進,越學越「痴迷」。從而用盡一生「去學佛去修行」。但為何他們能夠以一生去學修,反而有人卻會退卻,學偏呢?在這之中,也並不是沒有軌跡可尋,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所不具足的太多太多。就如這「兩大特徵」而言,他們也並不具備。擁有這兩大特徵,一般學佛都不會學偏!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信佛不如學佛,學佛不如成佛。所謂開悟,就是教我們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俗世裡,智慧生活、快樂生活。不是生活總給我們出難題,而是我們執念太重,什麼都不肯放手;怨氣太重,什麼都不能包容。這裡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講給大家。一天,大雄寶殿裡來了一個香客拜佛。頂禮菩薩後,他注意到旁邊有一人也在拜菩薩。仔細觀察,這個人竟和菩薩長得一模一樣。
  • 佛教裡的「三寶」是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信仰佛教和信仰「鬼神」完全不是一回事。有人說佛學不是宗教,而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或者是一門學問,一門教育。而鬼神之說就完全是屬於迷信之類了。「三寶」是佛教的根本,信仰佛教必須要三寶具足,那麼「三寶」究竟是指的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 佛教:觀世音菩薩與「大悲咒」的淵源,你知道嗎?
    佛教裡有百十個咒語,有長有短。咒語也稱「陀羅尼」(梵文音譯),意譯為「總持、能持、能遮」,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持各種善法、遮除各種惡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大乘佛教裡比較經典的咒語,如「楞嚴咒」(最長,咒中之王)、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觀音菩薩心咒)、準提神咒、文殊菩薩心咒、十小咒等等。咒語,聽起來似乎很神秘,其實就是在度心。它一般用於佛教法會上或修行人日常念誦,幫助人破除一切無明煩惱、消除障礙,得無邊殊勝利益和圓滿的光明智慧,獲究竟清淨。
  • 《學佛三要》:四、慧之觀境
    【34】參見本節下文(《學佛三要》p.176 )所說:     聲聞者的觀慧,雖然偏狹了一些,但他的基本原則,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事相的觀察,因為若對因果事相不能明了與信解,即不能悟證無生法性。但這不是空洞的因果觀,有空觀,而是無明緣行等的依緣而有, 無明滅就行滅等的依緣而無 。因果相依的必然性,從中道的立場,如幻假有緣起觀中,正確的體見他,深入到離惑證真的聖境。 〔二〕四諦,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滅依道而證,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兩重因果。觀察的對象,還是現實苦迫的人生。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02其實呢…… 誠然,有些人的學佛因緣,是因為人生遭受挫折。在反思人生、尋求解決之道的過程中,接觸佛法,解開心結。信,有正信、迷信、邪信之分;信佛,也不等於在學佛;學佛,分在家學、出家學;皈依,只能說明對三寶具足信心,以此作為安頓身心的指引,並非意味著出家,更不是不能結婚,進行正常的世俗生活。
  • 佛教:學佛後,出現這3大跡象,說明你走對路了,恭喜!
    就像學佛,許多未曾進入佛門的人往往會將其視為迷信思想,覺得佛教就是搞崇拜神靈,這是大錯特錯的,也是對佛學的嚴重誤解。佛教與迷信根本是兩回事,佛是覺悟的人而非神靈,學佛是學智慧,而不是搞神通,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佛家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家經典很多,但歸咎一點就是要明了「因果」,要想通過學佛改變命運,就應知命運的真相就是個人因果的顯現。
  • 《學佛三要》:三、菩提心之本在悲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 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如何理解?
    學佛之人都知道,佛教是入世的宗教,也是解讀人生真相的宗教,或許正因為如此,佛教才廣受歡迎的原因吧!甚至很多當代人流行的心靈雞湯都來自於佛教,如放下、捨得等都是佛教用語,由此可見,佛教在世人的心目是何等的重要,只是大部分人」日用而不知「罷了。從探討人生意義這個角度來說,佛教的深度是其它宗教無法比擬的,有時候甚至可以說,佛教的某些概念,道盡了人生的直相,如佛教的」四法印「。
  • 佛教:念佛號,有什麼好處?學佛的人應該知道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佛號是佛教最普遍一種修行方式。對於大眾來說,念佛號,即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最受歡迎的修行方式之一。據佛教經典的記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乃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經歷無量億劫修行成佛的結果。因此,這個佛號的本身就凝聚無量無邊福德,眾生若是稱念,不但可獲無量功德,同時也能夠斷滅無邊罪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