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緣起性空,何為空,不要被眼前虛幻的一切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2020-12-12 大有乾坤

佛教裡有句話叫緣起性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緣起就是說世上的所有事物或者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都是因果導致的。世間萬物沒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件東西是獨立存在的都是有聯繫的,性空就是說所有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其根本性都是虛無的,是空的。佛教《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是說我們所接觸的這些東西,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虛妄相」都是假的。包括我們觸摸到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聞到的東西等。所呈現出來的都是假像包括我們自己也是假象。

佛教有四劫,分別是「成、住、壞、空」。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世間任何的事物都是從小到大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後逐漸衰敗的,最後又回到一個虛無的原點的過程。人生也是這樣的反覆。我們學佛人不就是要解脫生死不再輪迴麼。我們想開了,想通了,內心就清淨了,煩惱也不會再有了,而得到解脫。我們在人世間相聚終究會有散場,就算再次來到地府又怎樣,我們不過是一直飄零而已。想到這些我們爭奪的名利權力再多的金錢又如何呢。

《金剛經》裡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很多人對佛法有很大的誤讀,迷信色彩嚴重。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其實佛法不是談玄說妙,更沒有什麼悲情色彩。佛法是一種大智慧,佛菩薩不是神,而是已經開悟的人,是我們的導師,人人皆可覺悟成佛。只是因為人的習氣、執念、業障太重,內在的智慧光明被煩惱所障蔽,故而遭受苦報,難以解脫。

很多人對這個世間有沒有靈魂很好奇,答案是有的。就像你問這個宇宙當中有沒有外星人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沒有證據記錄而已。世間上的所有物質有存在就有出處,也有他自己固定的歸途。我們不要去執著生與死這不是我們考慮的事情。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未曾離開。死亡也就是換個形式存在而已今生的緣聚緣滅,隨緣珍惜就好,不要執著。那麼,「空」到底是什麼?空,不是沒有。空是空煩惱、空執念、空妄想。空是清淨、是慈悲、是包容。有很多人覺得活得難堪了,想著最不濟就出家當和尚。把出家賦予了悲情的色彩,其實大錯特錯。出家在一定意義上只是形式,如果你的內心得不到解脫和釋然,即使出家了,你也是煩惱重重。

僧人出家,不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而是拋去煩惱的一種修行方式。很多人認為出家的師父是因為想不開,活不下去了更有的是因為吃不上飯了,對紅塵失去了留戀,所以才選擇出家這條認為出於無奈的道路。這是錯誤的,偏激的。相反出家的師父是因為想得透了,想明白了。學會了放下,這才是出家師父的初衷。出家人心無掛礙、一心修行、清淨自在。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對。為什麼出家,其實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緣起性空,何為空,不要被眼前虛幻的一切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佛學感悟,我們一起學習進步。閱讀更多佛教文章請關注佛學百家號:佛道一乾坤。

相關焦點

  •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
    佛教:這才是「緣起性空」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理解嗎?緣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論,但是什麼是緣起性空,很多人並不了解。我們經常聽到、見到一些大德居士,以及專家學者也都來講「緣起性空」,但是有一些人講的並不清楚,甚至於會讓別人產生誤解。
  • 佛教解密:佛陀證到「緣起性空」這4個字,真的就是世界真相嗎?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的真名叫悉達多,未出家之前是一位王子,過著尊貴的生活,但他並不快樂,於是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毅然出家,去追尋他心目中的大道。關於這句話後世有太多的解讀,有人甚至把它總結成這4個字:「緣起性空」,並認為佛陀所證到就是世界的真相,這就是後世佛教世界觀最早來源。那麼,世界的真相真的就是佛陀所證到的「緣起性空」嗎?我個人的答案是:未必,為什麼如此說呢?
  • 緣 起 法(緣起性空)
    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精神的、物質的、生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是內因,緣是事物生成的條件。一切事物都是動態的、變化的。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都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才能現起和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復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在第一期佛學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的概念,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心無義」是一種強調內心的修行方法,讓內心對世間萬物不產生執著,但是不否認世間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心無義」是一個錯誤的理論,無論他在今天或者古代有多麼盛行,請記住,這個理論是錯的,在佛教裡是否認萬物的,一切都是空
  • 悟恆法師:如何理解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佛教說空,不是指物體以外的空,也不是指物體消失以後的空,而是當下即空。世間萬物都是緣起的,沒有自性,沒有一個堅實的存在,都是因和條件的組合。不管你懂不懂,你記住一條:佛教講中道。中道是什麼意思?走路要走中間,不能偏左偏右,偏了就會走錯路。佛教既講空也講有,偏空偏有都不行。執著很重的人給他講空,太過悲觀而認為萬物虛無的人給他講有。佛是大醫王,有無數善巧方便,眾生得什麼病就為他開什麼藥。眾生那麼多病,不能只開空門這味藥。
  • 何謂緣起性空?高僧:當你歷經人生這一大劫時,你就會明白
    他說自己在翻閱佛經時發現有這麼一個詞,叫做「緣起性空」,自己學佛時間不久,不明白其中的含義,想請高僧解釋一下。然而問來問去,群裡卻沒有一人能夠回答得上來,包括學佛有些時日的老師父,都回答的含含糊糊,只能一知半解。
  • 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何為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謂之無念。以無念為念即是禪宗頓教法門的宗旨;何為無相?離一切相謂之無相。以無相為相即是禪宗頓教法門的體相;何為無住?住無所住謂之無住。以無住為住即是禪宗頓教的根本所在。六祖慧能大師曰: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 萬物從何而來?佛教用這4個字來解釋,確實很到位
    佛像但佛教不一樣,佛教只用了這4個字「因緣而生」,就把「萬物從何而來」這個問題解釋很到位了。那麼,什麼是「因緣而生」呢?佛教的經典《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此,佛教認為,當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世界萬物也就消失不存在了,這在情況佛教之中就稱之為「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在佛教因緣之中是主要條件,而緣是由「因」而來,屬於輔助的條件,當這兩個條件都不存在的時候,萬物也就不再存在了。因此,萬物的存在取決於因和緣的互為作用。
  • 十大經典佛教偈語解讀(上) 禪來禪去
    一切皆為虛幻。理解:(可以這樣解釋,原可再分,夸克還可以分……或者世界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生因緣而生亦因緣而滅。緣不是別的,是事物出現。存在所依靠的條件,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沒有原因而生的。而當這種原因或者說條件失去時,一切又為空了。)不可說。
  • 佛教哲學三論——單純
    古代印度的佛教雖然形式是宗教的,但本質上亦有其特殊的哲學理念,那便是構成其信仰核心的宇宙論、知識論和人生論,具體講就是「緣起性空」的宇宙論或宇宙生成論、「般若無知」的知識論或宇宙本體論以及「覺悟成佛」的人生論或「涅槃佛性論」。
  • 空是什麼
    15)不可得空(Anupalambha-sunyata),(大般若經)卷四一三:「云何不可得空?不可得謂此中求諸法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非常非壞。」16)無性自性空(Abhava-svabhava-sunyata),指一切事物既不是無,也不是有,故為空。17)有性空(Bhava-sunyata),指有為法空。18)無性空(Abhava-sunyata),指示精神無為法空。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
    是以,「空」於佛教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正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物均是因緣而生,故沒有任何事物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在這一意義下,我們似不能真正或永遠掌握任何事物。但是,正是世間的事物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事物才能有所變化,並成各種的形態。此即龍樹菩薩於《中論》所云:「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因為因緣而生的事物,它也就會因緣而消失,只有回到「真空生妙有」的境界,才能不被因緣所左右而得到永恆的「緣起性空」,超脫於萬物之上。打個比方說的話:寺廟裡的佛像,是由無數個因緣際會才能造成的,材料、人工、運輸、緣起等等,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個條件,佛像即不會產生存在。這尊佛像就是因緣和合而生成的,他也就不會永遠的存在。回到佛像生成以前的狀態,就叫做佛像的空性。
  • 雖然萬法緣起性空,但空性為「有」的狀態
    透過裡面的因緣,讓我們更看透這一切,透過因緣法更看清楚整個世間的現象而已。所謂規則其實就是宇宙人生間的真理法則,沒有一件事情,不透過這樣的方式,這個真理法則可以通透一切。真理法則,有一個特質就是沒有時間的限制,沒有空間的限制,古今中外皆是,不是只有臺灣適用,外國也一樣適用;不是只有地球適用,其他星球一樣適用。
  • 佛教:燒香拜佛上幾支香合適,拜佛有何重要的意義,但是不要迷信
    佛教:燒香拜佛上幾支香合適,拜佛有何重要的意義,但是不要迷信。很多人有到寺廟燒香拜佛的習慣,有些人則是奔著「佛事門中有求必應」去的。求這求那,總之求什麼的都有,所求無外乎是世間的「名聞利養」。佛菩薩有求必應,這點真實不虛。但是佛苦薩的應,不等於一定幫你滿足願望,達成願望還有一些先決條件。
  • 請問法師:「萬法不離自性」與「一切法無自性」的自性相同嗎?
    請問法師:萬法不離自性與一切法無自性,這裡的兩個自性相同嗎?
  • 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如何理解?
    甚至很多當代人流行的心靈雞湯都來自於佛教,如放下、捨得等都是佛教用語,由此可見,佛教在世人的心目是何等的重要,只是大部分人」日用而不知「罷了。從探討人生意義這個角度來說,佛教的深度是其它宗教無法比擬的,有時候甚至可以說,佛教的某些概念,道盡了人生的直相,如佛教的」四法印「。
  • 《金剛經》中的空,應當這樣理解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受持的一部經典佛經。千百年的流傳,無數人的研究,人們得出了《金剛經》中「緣起性空」的真相。但是,對於這一結果,對於佛經不太了解的人,仍然不懂。有人問:「《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到底是什麼?」雖然《金剛經》五千言,但是其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空。
  • 佛說萬法皆空,「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首偈詩論述了性空、假名、中道的內在聯繫,認為三者在本質上是合一的,因此成為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精要,深受歷代高僧大德的重視。因為這首偈子中有三個「是」字,有「空」「假」「中」三諦,所以也被稱為「三是偈」「三諦偈」。了解了這首偈子,也就了解了佛教文化「空」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