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城市化:幹得好成歐美 幹不好成拉美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拉動及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52.6%,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快速推進的同時,也出現許多困擾發展、值得關注的重大問題,中國的城市化目前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幹得好成歐美,幹不好就有掉入拉美陷阱的危險。
1.內涵模糊
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過程。而許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只關心腳下的地,不關心地上的人。因為地可以生財,人只會花錢。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2001年至2007年,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建成區面積增長70.1%,但人口增長只有30%。當前,我國城市化率是53%,而城鎮戶籍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5%。這意味著還有18%,即2億多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沒有真正城市化。許多進城農民是「扛鋤頭的市民」,並沒有成為真正的市民。有學者把這種城市化稱作「半城市化」、「淺城市化」。有關調查顯示,農民工在城裡有自己房屋的只佔0.7%。無處安身,何以樂業。城市化的內涵首先應該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對城市化內涵認識模糊,以為蓋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一些地方推進城市化的衝動來自於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千方百計把農民土地變為建設用地,然後以地生財,一些農民「被上樓」,一些村莊成建制地變為城市,違法拆遷、暴力拆遷時有發生,城市變大了,農民利益卻受到嚴重損害。農村問題城市化、農民問題市民化的矛盾內化傾向愈加剛性。
2.格局模糊
先發展大城市,還是先發展城市群,還是先發展小城鎮?理論界一直爭論不休,實踐中各幹各的。筆者認為,中國應沿著費孝通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鎮、大戰略」的路子走。中國這麼多農村人口,要實現城市化,首先應該走就地城鎮化的路子,然後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現實,人力、物力、財力及管理能力都準備不足。應該先發展小城鎮,讓農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這是符合中國目前實際的城鎮化道路。當前,國家的資源配置主要是先發展大城市,對小城鎮用力太少,不僅如此,蘇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資建城市綜合體,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國90個城市首批試點。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轉義而來的舶來品,在國外也不過5年時間,我們今天就匆匆拿來,盲目性太大,代價太大,「智慧城市」千萬不可「利令智昏」。許多城市社區建設追求高檔化、貴族化、奢華化,動輒國際一流。典型表現就是爭建摩天大樓。目前中國已有摩天大樓1000多座,正在建設的還有1000多座,遠超美國的436座和阿聯的50座。以每座50億元投資計,中國2000多座要花10多萬億的投資。這種「高端化」發展更加劇了農民工的「低端化」生存。2011年有個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有655個城市正計劃「走向世界」,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這個口號連我們的首都北京都沒敢這樣提。一個看似簡單的口號,反映的是我國城市建設中不切實際、貪大求洋的錯誤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