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六大模糊

2020-12-27 人民網

原題:城市化:幹得好成歐美 幹不好成拉美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拉動及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2年的52.6%,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快速推進的同時,也出現許多困擾發展、值得關注的重大問題,中國的城市化目前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幹得好成歐美,幹不好就有掉入拉美陷阱的危險。

1.內涵模糊

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過程。而許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只關心腳下的地,不關心地上的人。因為地可以生財,人只會花錢。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2001年至2007年,地級以上城市市轄區建成區面積增長70.1%,但人口增長只有30%。當前,我國城市化率是53%,而城鎮戶籍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5%。這意味著還有18%,即2億多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沒有真正城市化。許多進城農民是「扛鋤頭的市民」,並沒有成為真正的市民。有學者把這種城市化稱作「半城市化」、「淺城市化」。有關調查顯示,農民工在城裡有自己房屋的只佔0.7%。無處安身,何以樂業。城市化的內涵首先應該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對城市化內涵認識模糊,以為蓋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一些地方推進城市化的衝動來自於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千方百計把農民土地變為建設用地,然後以地生財,一些農民「被上樓」,一些村莊成建制地變為城市,違法拆遷、暴力拆遷時有發生,城市變大了,農民利益卻受到嚴重損害。農村問題城市化、農民問題市民化的矛盾內化傾向愈加剛性。

2.格局模糊

先發展大城市,還是先發展城市群,還是先發展小城鎮?理論界一直爭論不休,實踐中各幹各的。筆者認為,中國應沿著費孝通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鎮、大戰略」的路子走。中國這麼多農村人口,要實現城市化,首先應該走就地城鎮化的路子,然後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現實,人力、物力、財力及管理能力都準備不足。應該先發展小城鎮,讓農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這是符合中國目前實際的城鎮化道路。當前,國家的資源配置主要是先發展大城市,對小城鎮用力太少,不僅如此,蘇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資建城市綜合體,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國90個城市首批試點。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轉義而來的舶來品,在國外也不過5年時間,我們今天就匆匆拿來,盲目性太大,代價太大,「智慧城市」千萬不可「利令智昏」。許多城市社區建設追求高檔化、貴族化、奢華化,動輒國際一流。典型表現就是爭建摩天大樓。目前中國已有摩天大樓1000多座,正在建設的還有1000多座,遠超美國的436座和阿聯的50座。以每座50億元投資計,中國2000多座要花10多萬億的投資。這種「高端化」發展更加劇了農民工的「低端化」生存。2011年有個中國城市國際形象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有655個城市正計劃「走向世界」,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這個口號連我們的首都北京都沒敢這樣提。一個看似簡單的口號,反映的是我國城市建設中不切實際、貪大求洋的錯誤傾向。

相關焦點

  • 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加強「水工業」的規劃與管理
    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加強「水工業」的規劃與管理 論文類型 政策與市場 發表日期 2000-10-01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大決策,要求到2005年全省有三分之一的市縣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10年有三分之二的市縣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比全國確定的實施目標提前30 ...
  • 一座600年澡堂的命運:城市化進程中的待解難題
    為此,《光明日報》特推出系列報導,從文化地標、地名等眾多方面關注城市化進程中「文化」的命運。城市化,不能把遺產「鏟掉」  方圓十幾公裡內,推倒不久的廢墟已經成為工地,離古宅不遠的大深坑地基內水泥鋼筋林立,吊車鏟車機聲轟鳴,古宅成為建設浪潮中一葉將被隨時淹沒的小舟
  • 鄭秉文:貧民窟 拉丁美洲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沉痛教訓
    原標題:鄭秉文:貧民窟:拉丁美洲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沉痛教訓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北京 100007)   [摘要]回顧一個世紀以來拉美地區住房政策的演變歷史,有三個因素制約了其住房潛在市場需求的顯性化,即過度城市化
  • 收入分配和城市化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
    本文通過分析居民收入、居民消費傾向和城市化水平來判斷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人口、居民收入和消費傾向對居民消費增長的影響  1979年—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年均實際增長8.8%。
  • 2019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60.6%,城鎮人口比去年增加約一個百分點
    我國城市化水平超60%鄉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變化的,隨著人口遷移,人口可以在鄉村和城市之間相互移動,那麼也就可以在鄉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間相互轉換。城市是人類文明高度集中的場所,城市中人口、經濟、財富、物資、信息和基礎設施都高度集中,能夠發揮巨大的協同效應,從而產生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科技推動力,城市必定是人類發展的方向,而且城市的規模也會越來越大,甚至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連綿帶」。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是不同的,發達國家工業化起步時間早,所以城市化進程開始的時間也早,目前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基本上在75%以上。
  • 城市時代:人的城市化需求與供給(上)
    預計2050年全球總人口將增長到93.0億人,城市人口增長到62.5億人,城市化率將達到67.2%。在人類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鄉村人居環境形態曾經是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但是,目前的城市已經成為全球人居環境的主體形態,城市主導的時代至今不過10年而已。縱觀歷史,人類的城市化遷徙之路異常漫長,無數的城市出現和消亡,也有無數的城市走過了數千年的歷史,至今仍充滿生機。
  • 夜幕下的中國城市:城鎮化進程中的犯罪率增長,是無可避免的嗎?
    在過去的推文中,我們更多是站在積極樂觀的一面,向更多人介紹城鎮化進程是時代的大趨勢與大機遇,我們每個身處其中的個體事實上都極其渺小,只有順勢應時,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但凡事均有其兩面性,城鎮化進程必然也不例外。它在帶來難以計數的機遇、財富、榮耀的同時,必然也會存在矛盾、衝突和罪惡。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知識拓展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是通過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徵描述,來展示城市發展形成過程的圖示,通常以過程圖、坐標圖等形式呈現。對於該類示意圖判讀,主要應把握「三判斷」: 1.
  • 2019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試題及答案:城市化進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試題及答案:城市化進程 2019-05-27 16:25
  • 2017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城市化進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17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練習題:城市化進程 2017-12-04 15:39 來源
  • 汽車VS城市化:限制不是長久之計
    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如何擺脫這種尷尬處境?限制是不是有效治療交通"腸梗阻"的一劑良方?帶著上述疑問,記者日前專門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劉世錦求解。 汽車驅動城市快跑 "如今沒有汽車參與其中的城市化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對於汽車和城市化之間的關係,目前還是存在不少認識上的誤區。"
  • 清遠城市化進程加快 城鄉處處換新顏
    這幾年清遠市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鄉的變化可以說一年上一個新臺階,每年都有新面貌出現。   市區功能完善引來商機無限   5年來,市委、市政府為使城市規劃的藍圖變成現實,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多渠道籌集資金1.6億元,高標準建設了一批市政基礎設施,使得整個市區面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檔次不斷提升。
  • 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特徵及面臨的重大問題
    我國目前處於城市化發展的關鍵時期,研究和了解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的特徵及其在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對於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現代城市化發展的突出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生產力高速發展,部分發達國家進入現代城市化發展階段。現代城市化又稱為都市化。它通常是指伴隨人口集中,農村地區不斷轉化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 考古學與全球化進程日益密切
    昨天起,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考古專家、考古學研究者匯聚既古老又新興的上海,出席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共同探討「考古學為城市化和全球化提供的歷史證據」。一部當今世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的電視短片,拉開了論壇開幕式的序幕。
  • 中國城市化研究需要新理論框架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城市化被公認為是世界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兩大驅動因素之一,中外學者也開始大規模進行中國城市化探討。 該課題組通過中國發達地區城市化研究發現: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和市場得到了很大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地域差異也不斷擴大。由於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特殊背景,所以,中國的城市化研究需要建立新的理論框架。
  • 城市時代:人的城市化需求與供給(下)
    因此,城市化之路應該回歸人的需求本身,以「人的基本需求」視角來看城市化,這可能不是全部正確的視角,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視角,可以在這個視角之下,建立起看待城市化之路的準則。人的城市化之路,資源需求與供給匹配是非常重要的,供需匹配則城市化進程能夠加速推進且造福更多老百姓;供需不匹配則會阻礙城市化進程並造成城市化問題。
  • 第22屆城市化論壇激辯「巨型城市」未來發展
    ,與城市化研究領域、城市規劃及各行業的專家學者、企業家、資深媒體人士就巨型城市的未來發展展開激烈交鋒。據悉,本次論壇由住建部科技委指導、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北京國瑞興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現狀:直面巨型城市的挑戰  近期,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事件,特別是伴隨著12月份以來出現的這場霧霾,已波及25省份,100多個大中型城市。改善北京等巨型城市的空氣品質,成為當前人們呼聲最高的議題之一。
  • 國際經濟學家鄭雄偉析城市化與城鎮化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城市化的世界發展經驗與中國城鎮化的全球合作機遇。針對大會主題中有「城市化」和「城鎮化」兩種說法,記者專訪了著名國際經濟學家、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鄭雄偉先生,鄭雄偉分析了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 拉丁美洲國家的「虛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虛假城市化現象只有當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是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有了大量的剩餘產品,才能把大量的人口從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過程。為了城市化進程的出現,人類文明整整努力了幾千上萬年,直到工業革命之後,通過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才出現了大量城市。
  • 日本拓殖大學教授談日本城市化:依照公平的市場規則進行
    核心提示:早在1973年,日本城市化水平高達71%,實現了高度的城市化。在日本的城市化進程中,是否也有過一部拆遷史?也在過度汲取農村資源的現象?2011年1月5日,鳳凰網對話日本拓殖大學教授佐藤城,他告訴鳳凰網,日本的城市化並不像文學作家描述的那麼殘酷和血腥,而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