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次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總是少不了美國人?

2021-01-10 體壇新論點

其實這個問題的出題人是想把諾貝爾獎引入一個評選不公平的話題中去,也就是坊間流傳的諾貝爾獎只是一個圈子獎,一個抱團取暖的獎項,因此都是歐美人和他們的狗腿子才會獲得。恰恰,筆者是不贊成這種抹黑諾貝爾獎的言論的,是極力崇拜諾貝爾獎的,當然了諾貝爾獎的和平獎除外,因為和平獎本身就是一個碰瓷諾貝爾獎的諾貝獎項,諾貝爾和平獎是由挪威挪威議會任命的委員組成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評選的,並非是來自瑞典科學院。同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碰瓷的,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就是瑞典銀行經濟學獎,都不是用諾貝爾基金設立的。除了這兩個獎項會有不能讓人信服的地方,其餘的物理獎、化學獎、文學獎和醫學獎都是完完全全令人信服的。貶低這四個獎項的都是酸葡萄心理。其中最為讓世人關注的就是物理獎和化學獎,這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曾經有過8個華裔獲得了這兩個獎項。

為啥美國人更容易獲得諾貝爾獎呢?和平獎和經濟學獎不在討論範圍,長期以來他們擁有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絕對話語權,所以這兩個他們獲得也是正常的,畢竟這倆獎項本身就很扯。

但是在自然科學獎項上美國人也是擁有了絕對的獲獎人數數量的,截止到2020年美國已經有超過380人獲得過諾獎了,諾貝爾獎的評選方式不是國家推薦,也不是評選國國家可以參與左右的,而是委員會自己根據成績來評選,幾乎沒有政治色彩。諾貝爾獎不是中國的評院士方式,評院士就是數數字,數數你發表了多少論文,數數你參與了多少項目,數多量夠者當選,所以前兩年才爆發了抄襲論文的事件,論文是真管用啊。但是諾貝爾獎可不一樣,而是只看你的成績是否是完成了從無到有,從0-1的過程,也就是是否做到了前人沒有做到的事情沒跟著屁股後面模仿的是不可能獲獎的,臨摹的再像也不是真跡。

美國毫無疑問還是在科技上領先於世界,因此他們的科學家跟多都奮戰在在科學的前沿領域,因此她們更榮譽創造出從無到有的成績。而且,美國在對待科研的觀念上也是很值得借鑑學習的,他們捨得投入,卻還不急功近利,因此有科學家一生都在苦苦鑽研一件事,即使經歷了很多次的失敗,甚至是希望只是渺茫的點點星光,但是他們不用擔心自己的收入,不用擔心自己會丟工作,因為美國對科研的執著和對失敗的容忍度是難以想像的。有的國家,你失敗幾次就會面臨很大問題,不僅僅職稱評不上,甚至因為沒有多少成果甚至是工作都可能不保,於是人們的精力都放在了可以有資料借鑑的好處成果的項目上了,走別人的軌跡更幸福。美國其實不可否認是更適合搞科研的國家,其實很多美國獲獎者很多都是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甚至是很多獲獎者都是成名之後為了自己的科研項目有所突破才來到美國,並且獲得突破的。這裡有更適合搞科研的土壤和環境,還有更多的支持。

美國科研具備了基礎雄厚的優勢,美國的科技整體水平還是世界第一,大量的科研人員都是著名大學的教授,他們有各種所需要的資源,學校的實驗室,學校圖書館等等,還有很多出現疑問可以討論開拓思路的人員,大學是各種科技的最初發源地。美國的科研人員有著足夠的資金支持,不僅僅是來自國家的撥款,還有民間的資助,而且這些民間資助這不會對你吆五喝六地,不聽從就面臨撤資的危險,另外還有大學本身的科研經費,所以美國科學家搞科研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美國科學領域的人才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因為世界上很多頂尖科學家為了自己的成果能夠更快更好地開花結果,都湧入到了美國,美國是世界上吸納人才最多的國家,這是毋庸置疑的。

有些人說諾獎評選就是個圈子,只發給圈子裡人,別人再好也沒戲。我想這個觀點就好比中國男足有些球員有時候真不服氣啊,總是抱怨世界足球先生都是評選給五大聯賽的球員,要是跳出這個圈的話是不是更公平?自己作為中國男足的球星是不是,啊,也有希望噹噹世界足球先生了?其實跳出五大聯賽這個圈也不會是中國男足球員獲得的,跳出這個圈子轉一圈還是會在五大聯賽中評選的,這是因為五大聯賽水平更好,薪資更高,有著更強的吸引力,世界上最優秀的球員都湧進了五大聯賽。還真是不是因為圈子文化導致了其他聯賽的人不能獲得,而是真的最好的球員都在五大聯賽。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美國還是很有優勢的。

此時必定有人會提到5G,5G並沒有科技創新,只是用釐米波作為了信號傳播的基波,4G採用的是分米波。就是這個區別而已,沒有啥變化。有人說美國科學前沿領域厲害,為啥搞不定5G,其實美國已經搞定5.5G因為美國現在已經搞定了毫米波的通訊,速度更快,帶寬更寬,只是世界上都在建設使用釐米波的5G,他們尷尬了,畢竟要面臨併網問題。順便說一下6G基本上已經確定是使用太赫茲波段了,毫米波比釐米波更接近太赫茲波。補充一下,這些科技在諾貝爾獎的科技面前就是幼兒園,不要嘚瑟了。

總之,美國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我國目前已經在科研投入上已經正在逐步趕上美國,也許再過二十年或者三十年將會迎來中國科研人員獲得諾貝爾獎的高峰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這種情況或許在下一個十年之後就會有所改變。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錢學森侄兒獲諾貝爾獎:我是美國人,不是中國科學家!
    提起諾貝爾獎,那簡直是我們14億中國人心中共同的痛,自其1901年頒發以來,100多年中國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獲獎者,直到近幾年莫言和屠呦呦才打破了這一尷尬的處境,但在物理丶化學等科技領域,我們從未有一人能夠獲此殊榮,2008年,錢學森的侄兒錢永健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國內大力報導,可以說是舉國歡騰,但是錢永健的一句話卻澆了一盆冷水,他說:「我這輩子都是美國人,中國人可能因此會很高興,但我是美國科學家
  • 你可能誤解了你的祖國:為什麼諾貝爾獎獲得者這麼少?(二)
    更常常把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少作為攻擊我們教育投入、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人才培養失敗的鐵證,認為我們的教育唯「分數」論英雄,中國學生一切都為分數轉,分數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終目標,這樣的「高材生」怎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呢?還拿日本和中國作對比,更加凸顯我們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失敗。
  • ...殷裔安|諾貝爾獎|科學家|李際超|美國西北大學|印第安納大學
    導語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代表的精英科學家群體,引領了現代科學的發展方向,其學術生涯路線,對青年學者有啟發意義。近日由國防科技大學李際超與美國西北大學王大順、殷裔安及印第安納大學Santo Fortunato等合作發表的論文,整理了 1900-2016 年間 545 位諾獎得主的論文發表與合作網絡數據,對比發現諾獎科學家與普通科學家之間在論文發表、科研合作及創新研究上的諸多差異。
  • ...科學家|李際超|美國西北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殷裔安|諾貝爾獎
    導語以諾貝爾獎得主為代表的精英科學家群體,引領了現代科學的發展方向,其學術生涯路線,對青年學者有啟發意義。近日由國防科技大學李際超與美國西北大學王大順、殷裔安及印第安納大學Santo Fortunato等合作發表的論文,整理了 1900-2016 年間 545 位諾獎得主的論文發表與合作網絡數據,對比發現諾獎科學家與普通科學家之間在論文發表、科研合作及創新研究上的諸多差異。
  •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正在研發新冠疫苗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正在研發新冠疫苗 2020-10-06 10:17:04孔慶玲 責任編輯:孔慶玲   中新社多倫多10月5日電 (記者 餘瑞冬)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於10月5日揭曉,三位科學家由於對發現C型肝炎病毒作出決定性貢獻而獲殊榮
  • 七 中國大陸科學家為什麼百年未得諾貝爾獎?
    七 中國大陸科學家為什麼百年未得諾貝爾獎? 來源:http://www.yaolan.com           日期:2009-12-08      關鍵字:營養健康 諾貝爾科學獎 科學家     大腦營養決定流體智力和創新能力。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記者:蔡文清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共設置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萬美元,大獎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因此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的諾貝爾獎」。
  • 2014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晚睡的人更自戀」獲心理學獎
    2014年搞笑諾貝爾獎揭曉:「晚睡的人更自戀」獲心理學獎 澎湃新聞記者 吳恆 見習記者 周辰 2014-09-19 18:03
  • 為什麼諾貝爾獎這麼多年不提名袁隆平?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公認的至高獎項,專門用來獎勵在物理,化學,文學等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諾貝爾獎頒發了一百多年,一直到近年來才有中國籍的學者入圍,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莫言,一個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另一個則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文:一方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 哪些諾貝爾獎被證實是不嚴密的?
    北京時間10月5日,諾貝爾獎公布了今年的第一個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藥學家屠呦呦與美國科學家威廉·C.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三人分享該獎。這也是中國首次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現年85歲的屠呦呦以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獎。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意義重大。
  • 他是錢學森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卻堅稱自己是美國人,不是中國人
    同樣我國也有很多海歸的科學家,雖然常年在我國接受教育,但總是沒有忘記出國的初衷,錢學森先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他的故事,而今天要講的主要是他的侄子錢永健。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渠是錢學森先生的堂弟,錢學渠也是一個科學家,不過他沒有學成歸國,而是留在美國,所以錢永健從出生起就接受的是美國教育。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這個問題在於每年只能有幾個獲獎者,從而忽略了大多數科學家的貢獻。2017年,三位發現引力波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許多科學家都參與了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曾說,這個獎項的概念是虛幻的。他不贊成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的人來決定誰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對一個科學家來說,獎賞就是他在探索事物時所體驗到的快樂。
  •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之真相
    美國、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有機合成方面有經驗的科學家未能合成它,也不敢合成它。但你們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驚訝。」1966年4月26日,法國科學院院士、巴黎大學教授特裡亞到生物化學研究所參觀時,也對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並直截了當地說:「這是很好的合作的例子」,「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金」。
  • 錢學森侄子獲諾貝爾獎後:我是美國人,我不喜歡說中文吃中餐
    錢學森侄子獲諾貝爾獎後
  • 叔叔是中國巨星,他卻為美國拿下諾貝爾獎,直言自己是一個美國人
    當時這一消息傳到國內時,國人紛紛為此感到自豪,但因對於錢永健的家境不了解,大家都認為錢永健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錢永健卻表示他從出生起就是個美國人並且在美國長大,絕不會是一個中國人。這一席話,令國人對錢永健大失所望。
  • 盤點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你認識幾個?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人科學家。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貢獻。楊振寧和李政道曾為摯友,他們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然而也因合作中的嫌隙而發生決裂。
  • 探秘諾貝爾獎:這5個英語名詞,助你了解少有人知的二三事!
    導讀:2019年度諾貝爾獎公布季(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等已經公布,其他獎項如經濟獎也將於近期陸續揭曉),觸動了無數人的心,今天,AAE(美國英文學院)特分享以下5個英語名詞,助你認識這項世界大獎不為人知的二三事:1、Jew/Jewish(猶太人)J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