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姓:戰國時期,鄭姓人進入四川

2021-02-23 四川百家姓

早在戰國時期,南鄭君後裔中的一支鄭姓人就已進入四川。四川鄭姓,大多是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的。四川的不少鄭氏家譜上,都明確記載源自滎陽鄭氏。滎陽鄭氏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輝煌顯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中,名列四大姓氏「最高門」。

清朝以前,四川鄭姓人口較少,名人也不多。湖廣填四川期間,外省大量鄭姓人遷入四川,使得四川的鄭姓人口急劇增加。如今,全國鄭姓總人口有1200多萬,四川有90多萬,是全國鄭姓第五大省份。

先秦時期

鄭國滅亡 一支鄭姓進入四川

戰國時,鄭國被韓國滅掉,鄭國遺民以國為姓,散遷到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有的開始進入四川。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失,最早遷到四川的鄭姓人究竟居住在什麼地方,如今已無法考證。但根據德陽一支鄭姓的家譜記載,他們是孔子學生七十二賢中的鄭國(鄭邦,字子徒)後裔。

當時影響較大的一支鄭姓,是遷居在陳、宋之間的南裡君鄭魯家族。鄭魯的兒子鄭琚,在魏國當上了大夫。鄭琚的兒子鄭無悔,是魏國的新築大夫。鄭無悔的兒子鄭安平,最初為魏國效力,後來帶著範雎投奔秦國,被封為關內侯、大將軍。鄭安平帶著秦軍與趙國交戰,被困降趙,被封為武陽君。

鄭安平的兒子鄭徽,沒有跟著父親降趙,回到魏國繼續做官。鄭徽的大兒子鄭昌,最開始是秦國吳縣縣令,後來跟隨項羽起兵討秦,被封為韓王,駐守滎陽。劉邦建立漢朝後,派韓信攻打滎陽,鄭昌降漢。

還有一支是留在滎陽的鄭宙家族。韓國滅掉鄭國後,為安定鄭國遺民的民心,封鄭宙的兒子鄭據為踐土君(囂陽君)。因鄭武公的陵墓在囂山(今河南廣武山一帶),就把囂山之陽(南邊)的荒僻土地封給鄭據,叫他去守祭鄭武公的陵墓。

秦漢時期

西漢末年 廣漢鄭躬發動起義

這一時期,中國迎來大一統,社會較為穩定,鄭姓家族經過多年蓄勢後,文功武治大爆發,達到鼎盛階段,進入名門望族時期,以中原為中心,向四周播遷。

鄭昌歸順劉邦後,為劉邦統一江山立下大功。鄭昌的孫子鄭當時,漢景帝時官任太子舍人,漢武帝時歷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大司農,位列九卿,被人尊稱為鄭莊。

晚年的鄭當時遭受了一次大災難。在推舉賢士時,因聽信他人讒言而出現失誤,被人彈劾治罪。家人通過關係把他贖買出來,但丟了官職,成為平民。不久後,他又被重新起用,出任汝南太守。在任期間,鄭當時病故,家裡沒錢,辦喪事都是靠親朋好友接濟。

進入東漢後,鄭當時的後裔鄭興,官任靖南將軍,是著名的經學家。鄭興的兒子鄭眾,官任大司農,出使匈奴,因有效地維護了漢朝尊嚴,官拜中郎將。不僅如此,鄭眾還承傳父業,工作之餘潛心研究經學,成為著名的經學家。

在經學方面,鄭興、鄭眾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但鄭姓家族在東漢末年又出了一個在經學研究方面更牛的人,叫鄭玄。那個時候的讀書人,如果能一輩子鑽研一部經書,就算是很了不起了。鄭玄鑽研並注釋過的經書有《易》《詩》《書》《禮記》《論語》《孝經》《尚書》等,學術貢獻令人瞠目結舌,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鄭姓有個堂號叫博經堂,就出自鄭玄。因鄭玄在經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後人把經學稱為鄭學。

西漢漢成帝鴻嘉3年(公元前18年),四川廣漢(今金堂東南)人鄭躬,帶領60多人發動起義。他們攻打官府,釋放囚犯,搶奪武器。鄭躬自稱山君,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到到上萬人,接連攻佔了4個縣,廣漢太守對此毫無辦法。

義軍以山為營,據險而守,與官兵對峙了一年時間。漢成帝大為惱怒,罷免了丞相薜宣,任命孫寶為益州刺史,河東都尉趙護為廣漢太守,徵調廣漢郡、蜀郡官兵3萬人前往鎮壓。官軍採用又打又拉、軟硬兼施的辦法,一方面由孫寶到義軍大營,遊說鄭躬投降;另一面由趙護帶兵猛攻。一個月後,義軍被鎮壓,鄭躬被殺。

魏晉南北朝時期

成為名門 富貴滿門無比顯赫

這一時期,鄭姓繼續顯赫。在秦漢時期鄭姓家族文功武治的基礎上,鄭姓人以鄭當時的後裔為主幹,繼續向前大力發展,使鄭姓成為天下著名的族姓之一。

三國時期,跟隨孫策起兵的沛郡(今安徽宿州)鄭姓大家族中的鄭札、鄭胄、鄭豐祖,成為孫吳政權的名臣。這支鄭姓中的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西晉時,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今江蘇江寧)。

鄭庠的後代,因為做官,開始南遷。鄭庠的二兒子鄭昭當上了龍驤將軍,被封為開國侯,率兵進入福建,被福建鄭姓人奉為入閩始祖。如今,福建閩東、莆田、仙遊的南湖系、夾漈系鄭姓,都是鄭昭的後裔。清朝著名的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鄭板橋),是南湖鄭氏的後裔。

在鄭當時一脈的鄭姓人中,每一代幾乎都有人在朝廷為官。後燕時,鄭豁任太子少傅,鄭豁有4個孫子:鄭濤、鄭曄、鄭簡、鄭恬。鄭濤跟隨北魏武帝西徵到甘肅定居,成為西祖;鄭曄是北魏的建武將軍,被封南洋公,住在古滎陽(今河南鄭州古滎鎮),成為北祖;鄭簡定居京縣(今河南滎陽京襄城),成為南祖;鄭恬定居大索(今河南滎陽),成為中祖。他們是鄭姓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鄭氏四祖」。

經過10多代人的生息繁衍,北祖鄭姓發展最大,子孫官位顯赫,人丁興旺。其次是南祖鄭姓,中祖鄭姓發展到第6代時家道中落,後來又復興。

495年,北魏孝文帝勘定族姓,確立門閥制度。鮮卑族的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姓,為一等士族,漢族一等士族,是四大「最高門」。由於北祖鄭曄的孫子鄭羲歷任翰林侍講學士、秘書監,在北魏很是顯貴,所以,由鄭羲代表的滎陽鄭氏光榮入選,其他三大名門望族是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和太原王氏。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西昌縣令鄭回 後裔當上國王

這個時期的鄭姓,是滎陽鄭姓的天下,可謂出盡了風頭,羨煞他人。

北周時期,鄭羲的後裔鄭譯,任內史上大夫。他有個關係非常親密的同事哥們,叫楊堅。北周宣帝病死後,鄭譯極力推薦楊堅輔政。楊堅建立隋朝,沒有忘記鄭譯這個好夥伴。鄭譯成了隋朝開國元勳,官至上柱國、岐州刺史,被封為沛國公。

唐太宗時期,門閥觀念還比較濃厚。貞觀12年(638年),唐太宗叫吏部尚書高士廉撰寫《氏族志》,分定姓氏高下尊卑,在原有的崔、盧、鄭、王四大名門望族的基礎上,把李姓加進去,形成了李、崔、盧、鄭、王五大姓。五大姓堅持族望觀念,恥於與他姓為婚。

武則天時,開始推行打壓大族政策,五大姓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此路不通,自然還有別的路可走。鄭姓一向以文功武治著稱,鄭姓人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在當時的科舉制度下,優勢盡顯。

從唐高宗上元2年(675年)鄭益考中狀元開始,到唐朝滅亡的200年間,鄭姓家族一共出了9個宰相、6個狀元、8個駙馬、22個進士,獲得了「鄭半朝」的美譽。另有資料顯示,唐朝不止9個鄭姓宰相,還有4個:鄭肅、鄭涯、鄭綮和鄭昌圖。

唐玄宗天寶年間,西瀘(今四川西昌)縣令叫鄭回。安史之亂時,南詔王國攻陷巂州(治所在今西昌),鄭回被俘虜。南詔國王閣邏鳳發現他很有學識,委任他為王室教師。

異牟尋即位後,任命鄭回為南詔清平官(相當於宰相)。鄭回積極推進南詔漢化,主張仿效唐朝,促使南詔與唐朝恢復雙邊友好關係。794年,異牟尋對唐朝派來的使臣發誓,南詔全部部落從此「歸附漢朝(唐朝)」。

鄭回死後,他的兒子及後裔世代成為南詔的清平官。鄭回的第七世孫鄭買嗣,在897年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902年,鄭買嗣乾脆滅掉南詔,自立為王,建立大長和國,統治著今雲南及四川、貴州的大部分地區,鄭姓人首次當上了國王。好景不長,大長和國只傳了3代人,就因內亂亡國,僅存26年。

唐高宗年間,河南固始人陳政奉命進入福建鎮守被困,陳敏、陳敷率領中州58姓軍校入閩相救。其幕僚中有個叫鄭時中的人,後來留在福建,後世子孫眾多。

唐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當時的宰相鄭畋的三兒子鄭可遠,被挾裹其中,舉族相隨,擔任別將。一路上,家族中的老弱病殘被遺散,只得就地定居,現在福建長汀、龍巖、武平、上杭等地的鄭姓,大多是遺散鄭姓人的後裔。

後來,鄭可遠帶著族人在武榮州(今福建晉江)屯墾。再後來,鄭可遠辭官先是隱居在福建吳田,後移到姜蓮,改名為鳳山。鄭可遠的曾孫鄭懋告老還鄉後住在大鵬山之陽,所以這支鄭姓又叫鵬翔(陽)鄭氏。明朝末年,臺灣的鄭家軍曾兩次到福建招兵,不少鄭姓人隨軍去了臺灣,後來定居在臺灣淡水、漳化、竹塹、羅漢門等地。

在鄭姓的宰相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鄭畋。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鄭畋任鳳翔節度使。黃巢義軍攻入長安後,唐僖宗逃往四川,鄭畋招集散兵,抵抗義軍。後來,部將李昌言發動兵變,把鄭畋趕走,唐僖宗讓鄭畋到成都去主持軍務。唐僖宗回到長安後,鄭畋因被排擠,沒有跟著回去,而是到時任彭州刺史的大兒子鄭凝績那裡養老,結束仕途生涯。

宋元時期

成都人鄭少微 有文採名氣大

宋元時期,鄭姓仍在以前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百家姓》,是北宋時編撰而成的,姓氏的排列,不像現在以人口多少為標準,而是按當時姓氏的政治地位高低而成的。從第一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中,我們可以發現,鄭姓在當時的歷史地位非常高。

宋朝時,鄭姓大約有75萬人,人口總數位居第20位,福建是鄭姓第一大省,佔鄭姓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大約有18.75萬人。鄭姓人口較多的其他省份有河南、浙江、江蘇、廣東、江西、湖北,四川人口較少。

在兩宋期間,鄭姓名人和家族不斷冒出來。特別是浙江永嘉(今溫州)的鄭姓人,相繼出了鄭伯熊、鄭伯英、鄭伯莫、鄭伯海、鄭伯謙等而名揚天下。南宋初年,他們的學問曾被稱為正統學派,也就是鄭氏景望學派,又叫永嘉學派。

在學術貢獻上,南宋的鄭樵是一個猛人。鄭樵是福建莆田人,因長期住在夾漈山,世稱夾漈先生。他出身書香門第,最愛的事是看書,想盡各種辦法看書,立志要讀盡古今書籍、精通《六經》和諸子百家學術。金兵攻進北宋都城後,把圖書館裡的書都搶走了。鄭樵決定以布衣學者的身份,為南宋朝廷寫一部集天下圖書為一書的鴻篇巨製《通史》。

他從30歲左右開始寫《通史》,冒著危險、克服重重困難,到54歲那年,寫出了長達200卷、600多萬字的史學巨著《通志》初稿。鄭樵一生的著述多達84種,大部分都不見了,現在只有《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和一些零散文章留下來。

北宋時,成都人鄭少微在元佑3年(1088年)考中進士。鄭少微富有文採,由此很有名氣。政和年間,曾任德陽知府。他的作品大都遺失,《全宋詞》裡收錄有《鷓鴣天》《朝天子》兩首詞。

明清時期

鄭姓入川 四川鄭姓人口劇增

這一時期,鄭姓再度輝煌。僅在明朝,就有4人出任首輔(相當於宰相之職):鄭涸、鄭啟、鄭以偉、鄭晊。其他鄭姓人,也在多個領域做出了建樹。

明朝時,鄭姓人大約有120萬,人口總數排在全國第15位,浙江成為鄭姓第一大省,約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有30萬人。其他人口較多的省份是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等。

清代前,據統計,全國鄭姓主要支系有77支,除邊遠省份外,遍布全國。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大批鄭姓人開始遷居臺灣。同時,部分鄭姓人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各國,逐漸散布在世界各地。

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運動中,大量鄭姓人遷入四川,使得四川鄭姓人口急劇增加,形成了如今四川是鄭姓人口第五大省份的地位。

明初時,原住四川的鄭萬清,遷徙到湖北宜昌長陽。這支鄭姓人後來不斷壯大,分遷到清江流域下遊和長江兩岸,人口眾多。另外,原籍江西的8個兄弟背井離鄉到湖南長沙,他們把一口鐵鍋打爛為8塊,每人取一塊帶在身上,然後各自遠走四川、湖北、安徽、福建等地。這就是如今在四川一些鄭姓人中關於鄭姓「鍋八塊」的傳說。

與「鍋八塊」故事雷同的,還有一個傳說。清初湖廣填四川運動期間,住在湖北麻城的鄭家3兄弟入川,走到渠縣三匯鎮時,就該分道揚鑣了。茫茫人海,分離容易相聚難,又不像現在交通、通信發達。為了方便今後大家相認,就以鍋底、鍋中、鍋沿為各自家族的稱號。3人中,一個到了達州石橋鎮,另外兩個據說遷到了渠縣土溪鎮和平昌縣。

此外,如今分散居住在安嶽、彭州等地的鄭姓人,原本是一個有30房的大家族,湖廣填四川時入川,30房人散居到川內各地。

敬告微友:

一些新關注的微友反映,看不到此前推送的文章。如想看此前的文章,請回復關鍵詞,微信會自動推送你想看到的文章。以下是此前所有推送的文章關鍵詞,藍色字體為關鍵詞,只需回復藍色關鍵詞,即可看到你想看的文章。

目錄

知識

稀有

相關焦點

  • 鄭姓的歷史起源:鄭國滅亡後遺民以國名作為姓氏
    早在戰國時期,南鄭君後裔中的一支鄭姓人就已進入四川。四川鄭姓,大多是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的。四川的不少鄭氏家譜上,都明確記載源自滎陽鄭氏。滎陽鄭氏曾經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輝煌顯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中,名列四大姓氏「最高門」。清朝以前,四川鄭姓人口較少,名人也不多。湖廣填四川期間,外省大量鄭姓人遷入四川,使得四川的鄭姓人口急劇增加。如今,全國鄭姓總人口有1200多萬,四川有90多萬,是全國鄭姓第五大省份。戰國時,鄭國被韓國滅掉,鄭國遺民以國為姓,散遷到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有的開始進入四川。
  • 【鄭氏春秋】鄭姓在全國的分布
    這些鄭姓人主要分布在大連、瀋陽、遼中、安東、建昌、海城等地,家族歷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時期,並各有人知名於世。另外,在吉林、黑龍江、天津、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也都有一定數量的鄭姓人分布。其中在黑龍江穆陵、海倫,吉林舒蘭、伊通、珠河等地,還分別有一些出自鄭姓的知名人物。而在吉林省南部和內蒙古不少地方,分別生活著一些出自朝鮮族或蒙古族的鄭姓人,他們也都是當代鄭姓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
  • 鄭姓分布狀況,鄭家人快速看!
    鄭氏宗親點擊進入全國鄭氏群近代以後,鄭姓人又在灤南、新城、深縣、靜海、豐南、東光、玉田、蠡縣、安新、寬城等地繁衍發展。4、北京鄭姓北京鄭姓來源比較複雜,歷代遷入、遷出不斷,自元朝以後逐漸引起重視。由於這裡長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國許多地區的鄭姓人到這裡從事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只是因為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貫相稱,去世後也幾乎全部歸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為籍貫的歷史人物並不多。
  • 鄭姓向臺灣的遷移
    ,從有清時期開始又走大陸,遷居到大陸對岸的臺灣島,或者被稱為「南洋」的今東南亞一帶,以及琉球、日本等國家或地區。儘管書中沒有提到在這些移民中是否有鄭姓人,但鑑於鄭姓人在當地的人口比例頗高且大多出自滎陽鄭氏,其中的一些饑民隨之遷臺並非沒有可能。大約30年後,鄭成功率眾收復臺灣,不僅使他所在的石井鄭氏遷居臺灣,而且還有鄭長隨軍遷居八芝蘭堡(今臺北士林附近),鄭華興與林杞一起入墾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鄭旭遷居今臺南,鄭耀德入墾臺南,從而使鄭姓在當地的人數大增。
  • 鄭姓 歷史起源
    先秦時期,鄭姓主要分布於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其中,山東鄭姓源於邴地(今費城),為原鄭國派駐人員的後代。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遷。晉永嘉元年(307年)南遷始祖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後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鄭庠次子鄭昭為東晉龍驤將軍,封開國侯,率兵入閩,稱「入閩始祖」。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鄭姓先民定居於福建,鄭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進入了臺灣。
  • 鄭姓第一大省,廣東152萬鄭氏宗親,名人輩出,光宗耀祖
    作為鄭姓第一大省的廣東省,現有約152萬鄭氏宗親,名人輩出,光宗耀祖。廣東省是鄭姓人最多的一個省份, 2013年統計人數達1528115。從歷史上看,廣東鄭姓大多從宋代開始由福建南部遷入,屬於「南湖三先生」中鄭露或「夾漈先生」鄭樵弟鄭棲之後,以及由上杭遷入的宋太師鄭清之的後代。
  • 鄭氏與鄭姓
    鄭氏與鄭姓中華鄭氏有著高貴的帝王血統,是百家姓望族之一,主要有(女巳, sì)姓鄭氏、子姓鄭氏、姜姓鄭氏和姬姓鄭氏,源流如下:1、源於(女巳,sì)姓。2015年10月《滎陽與中華鄭姓源流研討會會議紀要》(執筆:李立新)載文:中華鄭氏可溯源於鄭國,歷史上存在著(女巳,sì)姓鄭國、姜姓鄭國和姬姓鄭國。
  • 戰國七雄全地圖詳解,看看您在戰國時期的國籍
    在秦帝國還沒有大一統前的戰國時期,周王室雖然還是名義上的共主,實際上已無力支撐起華夏的天空了。各諸侯國經過多年的相互攻殺,已經分為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及巴、蜀、中山等二十多個小國家。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爾虞我詐、各出奇謀,時而合縱、時而連橫,而各國的疆界更是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時連邊境上的百姓都分不清自己算哪國人。
  • 戰國時期,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進入到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相對於秦國、燕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這六國,楚國的疆域是最為遼闊的。在戰國時期,趙國消滅中山國,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消滅了哪幾個國家呢?
  • 河南鄭州在周朝竟有七個國家,誕生五個姓氏,鄭姓管姓起源於鄭州
    西周時期管國 今鄭州市管州區 管姓起源地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封其三弟鮮于管建立管國,武庚叛亂被周公率兵剿滅東周時期鄭國 今鄭州市新鄭市,鄭姓起源地春秋時期重要諸侯國戰國初年,被韓國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鬼谷子,王氏,名詡,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 戰國時期著名的十位將軍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經典戰役:桂陵之戰——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馬陵之戰——魏國由盛轉衰,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 經典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戰國七雄」時期各國戰神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春秋戰國時期教育概況
    西周結束之後,到了春秋戰國,一般認為,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一個過度,還有一種「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結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開端」的說法,這兩種觀點基本一致。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貴族開放,形成「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學,而民無學」的局面。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著名人物
    鬼谷子,王氏,名詡,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