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構分析與過程分析
結構與過程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狀態
從橫向或靜態上看,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及其關係構成的整體。所謂結構,是指構成一事物各要素之間的比例、順序、關係,它決定著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狀況。從縱向或動態上看,任何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過程性或歷史性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所謂過程,是指一個事物的各個發展階段及其內在聯繫。只有把握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階段及其本質特徵,才能認識一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存在既具有一定結構,又處於不斷發展變化過程之中。諸種自然科學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事物的結構與過程。人類社會也是結構與過程的統一。比如,社會學就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把社會學劃分為社會靜力學與社會動力學,前者側重研究社會的結構與秩序,後者側重研究社會的運行與進步過程。人的精神世界也具有一定的結構。隨著實踐發展與社會轉型,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也呈現出明顯不同於傳統的歷史特徵。
結構與過程分析是基本方法
社會結構分析,就是把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系統闡釋其基本組成要素及其內在關係,且善於從社會結構狀況出發來分析社會發展狀況和人的發展狀況,避免單因素決定論。把握社會結構分析方法,首先要把握社會結構的基本要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構成一個社會的基本要素;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比例和順序構成一個社會的結構。馬克思從社會基本要素出發建構社會結構分析方法,社會基本要素是社會結構分析的起點。把握社會結構分析方法,其次還要把握社會結構基本要素之間的關係、比例和順序。社會結構是什麼樣的,社會歷史發展狀況就是什麼樣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把握社會結構分析方法,還要把握社會結構狀況是如何決定社會發展狀況的。
歷史過程分析,就是既要劃清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把握各個歷史階段之間的歷史演進關係,又要確定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歷史任務或目標,還要選定實現這一歷史任務或目標所需要的相應路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把社會發展看作一個具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歷史過程分析的第一個內容,是注重歷史定位、定標、定法。馬克思主要從生產關係性質和人的發展方式等來劃分歷史階段或社會形態。依據生產關係的性質,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歷史大致要經歷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現代資產階級的、「真正的人類歷史」五種歷史形態。馬克思還從人的發展方式來劃分歷史階段,即:人的依賴;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自由個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歷史任務及其相應的解決方法。歷史過程分析的另一個內容,是對力量轉移進程及其歷史規律的把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社會歷史是生產勞動和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史。在每一個歷史階段,總有一種根本力量主導著社會歷史發展。
把社會結構和歷史過程作為一種分析框架
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根本特徵,是注重從社會結構和歷史過程的角度研究歷史,強調社會結構狀況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狀況,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過程。歷史唯物主義的總體方法,從「靜態」講,是社會結構分析;從「動態」講,是歷史過程分析。《德意志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表述,表明社會結構分析方法和歷史過程分析方法是馬克思指導自己研究歷史的「總體方法」。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從結構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不是非此即彼的條塊分割或碎片,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從過程上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還是一個歷史過程的統一整體,我們應把十九世紀主要在西歐產生的原生態的馬克思主義與結合中國具體實際的發展形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有機統一起來,既從與時俱進的歷史發展過程來把握,也從作為一個發展著的有機整體來把握。
深入反思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教訓。為什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會出現嚴重曲折?為什麼又出現蘇聯解體?「蘇聯模式」顛倒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關係和順序,誇大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作用,沒有真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觀點和人民群眾觀點。不僅如此,當年蘇聯也沒有解決好由社會各基本要素所構成的社會基本矛盾,致使其社會基本矛盾既沒有激發出社會創新活力,也沒有促進社會和諧,調節社會基本矛盾的治理能力也不高。
深刻總結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1978年以後,我們黨深刻反思「蘇聯模式」的教訓,藉助真理標準大討論,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找到了認識我國國情的正確出發點——從客觀實際出發;根據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實際,我們黨得出以下對中國發展有決定性意義且具有內在邏輯的判斷:中國的社會主義依然處在初級階段;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我們黨提出的根本任務論、市場經濟論、改革開放論、判斷標準論、科學發展論、總體布局論、戰略布局論和民族復興論等,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這些理論使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生深刻的變化,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說,沒有歷史過程理論和方法,就不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沒有作為「總依據」的這一論斷,就不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