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各大媒體都喜歡總結一下過去,繼一百個熱詞翻譯、2017網絡熱詞翻譯盤點:我們都經歷了什麼?和2017年領導人引用的古語、習語、俗語與成語彙總,以及今年1-11月熱詞翻譯一覽之後,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誌發布了2017年「十大流行語」: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共享、有溫度、流量、可能……假……、油膩、尬、懟、打call等上榜。
今天就為大家推薦這些流行語的英譯。流行是不斷變化,小編最近又聽到一個流行詞:佛系。由於太新,還沒有上榜,我們在文末做一些英譯補充。
黨的十九大報告,不僅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全球媒體的爭相報導。為提升報告的外文翻譯質量、增強大會精神國際傳播效應,來自英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多名外籍專家參與了此次大會報告外文譯本的核稿潤色工作。戳這裡回顧十九大報告譯文背後的故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這樣翻譯的:
十九大報告熱點翻譯還包括:
「砥礪奮進的五年(Five Years of Sheer Endeavor)」大型成就展9月下旬開幕以來,吸引了世人的關注。展覽上展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大國神器」實物模型,不僅讓中國百姓為之自豪,也讓世界為之驚嘆。
這些中國近年來的高科技成就包括: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任務的「嫦娥三號」探測器(Chang'e 3 lunar probe);創造世界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深紀錄(7062米)的「蛟龍號」載人深潛探測器(Jiaolong deep-sea manned submersible);被譽為中國「天眼」(the Eye of Heaven)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or the 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以標準時速350公裡在世界上創造了「中國速度」的「復興號」動車組(Fuxing or Rejuvenation high speed train)。
2017年可以說是共享單車飛速發展的一年,不僅在國內火的一塌糊塗,還雄赳赳氣昂昂的走出國門,在英國吸粉無數~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不斷壯大,涉及行業包括共享單車(shared bikes)、共享汽車(shared cars)、共享雨傘(shared umbrella)、共享充電寶(sharable chargers)等。
假設有這樣一座城,它的建築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小夥伴們有何感想?世紀君覺得,這裡的「有溫度」可以說是一種warm和cozy的感覺,這般細膩的感覺,是心靈上感受到的一縷溫暖(warm),是環境帶來的愜意舒適(cozy),也是自然與人文(humanity)的和諧(harmony)。
此外,說一個城市「宜居的」可以直接說suitable to live in,或用habitable來表達,「不宜居的」則是inhabitable。
說到「流量」,估計小夥伴們最先想到的是手機網絡流量(mobile Internet data)、流量套餐(data packages,或data plans)、客流量(ridership)、車流量(traffic flow)、網絡流量(netflow)等。但這裡的流量特指那些粉絲多、人氣高(high popularity)、影響廣(big influence)、商業價值大的明星。
說到一個人或事物是「流量擔當」,有商業價值,可以用commercially viable來表達。
今年年初,一份美國高中的中文考試試卷,讓中國的小夥伴們開啟了懷疑人生模式,網友們看後紛紛表示:我可能學了假中文……
「可能……假……」句式出現在今年1月,來自網絡上一組調侃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的表情包。此表情包由「我可能複習了假書」、「我可能拿到了假試卷」等句子配上各種苦惱表情符號組成,迅速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開來。例如: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composition even made internet users question whether they were Chinese.
看了作文的最後一部分,很多網友甚至懷疑自己可能是個假中國人。
英文如何說「假」?以下表達學起來:
Fake
說到「假」很多小夥伴都會想到fake這個詞,類似的還有false(假的,不正確的)、bogus(假的,偽造的)、phony (假裝的,冒充的)。除了表示東西假,fake還可以指虛情假意,人不夠真誠。
例:She's so fake, pretending to be everybody's friend.
她那人真夠假的,老裝著跟誰都是好朋友。
Copycat
這個詞指的是「盲目的模仿者」、「無主見的人」,用來指那些模仿別人行為、風格卻又一眼被人看穿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例:She called me a copycat for wearing the same dress.
她說我穿同樣的裙子很山寨。
Knockoff
這裡表示廉價又很次的仿製品,通常可以指名牌仿冒品、冒牌貨。
例:That purse is a knockoff.
那個錢包是冒牌貨。
Put-on
除了貨不真,有些事情或者表現也是裝出來的,這時就可以選用put-on,它可指「假裝的」、「做作的」,還能表示「假話」、「哄騙」。
例:She's not really angry - it's just a put-on.
她不是真生氣——不過裝裝而已。
2017年,中年大叔們的標配除了泡著枸杞的保溫杯,似乎還有一個令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標籤——油膩。
網友一條「中年男性去油膩步驟」的微博,在網上瞬間引起了熱議。隨後,馮唐、高曉松等在各自微博上發布博文,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Greasy, Dirty Middle-Aged Man)。
文中,馮唐以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的同齡人們「油膩」(greasy),總結了肥胖(overweight)、當眾談性(talking about sex in public)、教育晚輩(preaching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s)、不注重個人衛生(failing to maintain personal hygiene)等特點以供自省。
此外,馮唐還給出了針對中年人如何避免成為猥瑣男(sleazy men)的10條建議。
在中國,中年大叔們到底啥樣?佛珠手串(strings of Buddhist rosary beads)、保溫杯泡枸杞(thermoses of hot water mixed with red dates and goji berries)、啤酒肚(a bulging paunch)、金項鍊(gold neck chains)……「油膩」的走紅,反射出人們在物質生活條件改善後,對如何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反思。
說到「油膩」,一般可譯為greasy 。參考消息網「雙語彙」欄目認為,《現代漢語詞典》說,「油膩」指「含油多而使人不想吃的」。在英語裡,比較接近的表述是greasy或者oily。但這種譯法只表達「油多」,缺失了「使人不想吃」的意思。Greasy或者oily還有一種解釋:very friendly and polite in a way that is unpleasant and not sincere,也就是油滑,虛偽,跟油膩不太一樣。所以,準確一些的譯法或許是unpleasantly greasy,也就是油得令人不舒服。
2017年,對於「尷尬」二兄弟來說似乎是單飛的一年~原來總是組隊出現,單飛後的「尬」在今年也廣泛使用,「尬聊」、「尬唱」、「尬舞」、「尬談」……
有人將「尬聊」譯為「small talk」,因為都表示一眾日常對話,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與「尬聊」的尷尬對話不同,small talk是一種社交式的閒聊,發起人不乏禮貌,且期待這個對話能持續下去(a useful social skill that shows your politeness and that you care enough to keep the conversation flowing)。相對的,尬聊者(the person who is making the conversation awkward)要麼不善交際(bad at socializing),要麼壓根兒沒想好好開啟聊天模式(don’t want to bother coming up with responses that people are happy to hear)。
說到「尷尬的」,想必小夥伴們首先想到的還是awkward和embarrassed (尷尬的),embarrassed 的同根詞包括embarrass (動詞,使尷尬),embarrassing (形容詞,令人尷尬的)。例如:I was embarrassed by his comments about my clothes.(他對我著裝的評價真的讓我很尷尬。)
來,跟著世紀君讀三遍:
「懟」(duì)「懟」(duì)「懟」(duì)
意思是怨恨。不要再沒文化讀成三聲了~
人們用「懟」來表示故意找茬、反抗、反對等意思。
說到找茬,英文可以用Pick on sb來表示,如:She felt that her teacher was always picking on her. (她覺得老師總是找她麻煩。)
跟別人互懟,語言上攻擊別人可以說「lash out」表示,意思是「痛斥;猛烈抨擊」。例如: Trump frequently lashed out at the press. (川普曾屢次痛斥媒體。)
類似的表達還有bash,slam等。
更有文化點的用詞還可以是「spar」,例如BBC的這個標題:
文中還用到了「clash with」這個短語,意思是「與……衝突/交鋒」,也就是「互懟」的意思了。
除了以上表達,小夥伴們常說的diss原意是侮辱、不尊重,在說唱裡面指一個說唱歌手用說唱作品攻擊別人。兩個說唱歌手之間爆發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之後,通常採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類似於battle,不同之處在於battle僅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技巧,與私人恩怨無關。
小夥伴們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說到「給某某打call」哇~這裡的 「打call」可不是「打電話」(make a phone call)的意思~
「打call」的由來
「打call」這個詞來自日本,起源於演唱會Live應援文化。
它原是一種由御宅族(Otaku)或偶像支持者表演的舞蹈或打氣動作,其中包括跳躍、拍掌、揮動手臂和有節奏地喊口號。
粉絲們用規律性的呼喊、跟著節奏揮舞螢光棒、點亮手機等方式,表達對臺上偶像的肯定和支持,臺上臺下一起營造出熱烈氛圍。
現在,「打call」不僅適用於粉絲對偶像的「應援」活動,還可以用來表達對某人、某事、某物的支持和贊成。
說了這麼多,到底該怎麼用英語表示「為……打call」呢?
因為「打call」可以理解為「為……舉起螢光棒」或者「為……揮動螢光棒」,因此可以相應的譯為to put one’s glow stick up for somebody或者to move one’s glow stick for somebody。
例如: 你畫得太棒了,我要為你打call。
Your painting is awesome. I would like to move my glow stick for you.
如要表達「瘋狂打call」,可以在move前面加上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詞,比如「cheerily」(興高採烈地)。
此外,我們還可以把「為……打call」引申為「為……歡呼」,那麼「to cheer for/on someone」 也是一個可行的表達。
比如:錦標賽時,整個鎮的人都出動了,為高中足球隊打call。
The whole town came out to cheer for the high school football team in the championship game.
如果你開演唱會,我一定到場為你打call。
I will be there to cheer you on if you give a concert someday.
另外,小夥伴們還可以用cheerlead表示「為…加油鼓勁」。
比如:我們需要一些不僅能為我們打call,還要能真正幫到我們的人。
We want someone not just to cheerlead us but to really help us.
朋友圈熱文《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裡的一段話:「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有人將其譯文:Buddhist-style。
佛系的心態
用英文大概可以解釋為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由此衍生出:
佛系交友(Buddhist-style social networking),指的是如果心情好,就在朋友圈裡隨手點讚。
佛系粉絲 (Buddhist-style fan),指的是不瘋狂為偶像打call,也不跟其他粉絲吵架,平靜看待偶像事業起落。
佛繫戀愛 (Buddhist-style love),指的是不矯情不強求,有緣分歡喜,單身也挺好。
.
譯匠編輯,綜合來源:咬文嚼字、21世紀英文報、人民日報、重慶晨報、中國日報網、參考消息等。
如有稿件、新聞、爆料、訪談、行業攝影等內容,請發郵件至:news@gasonline.com.cn 編輯聯繫方式:18742556620
本公眾號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