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明星精心營造的完美人設,在一次次輿論漩渦中被拆的「屍骨無存」。
對於粉絲,能原諒偶像的錯,卻不能原諒假。
錯可以改,但是「假」,是直接威脅到人們對其的基本信任感。
從心理學上講,人與人最基礎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的信任上,人設的崩塌,摧毀的就是這一份信任感。
不單純是流量明星,現實中的許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不知不覺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帶著一副社交面具,和這個世界相處。
人生不易,全靠演技。
心理學家榮格曾指出過這樣一個現象:每個人都有一副「人格面具」,這副「人格面具」是人經過對自我人格的偽裝向社會展示出來的。
所以,為了更好地融入社會,每個人都想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這本無可厚非,但過度強調人設這點著實非常尷尬。
並且,這種尷尬並不只存在於娛樂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們身邊的「戲精」朋友也不少呢。
我們生來就渴望愛人,也渴望被愛,但卻總會被感情蒙蔽了雙眼,看不清自己。
在這個流行「人設」的年代,你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並不重要,別人希望你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才至關重要。
「好話」從別人的嘴裡說出來,滿足的只是別人所期許的「人設」的肯定。
現實世界裡,想收割榮譽和讚美太難了,而在網際網路上,卻變得異常簡單。
人與人之間,隨手一個點讚,一個評論,或一個轉發,都能給對方帶來莫大的喜感。
這會導致什麼呢?
為了營造一種美好假象,你不再關注真實的自我,而只追求朋友圈的「我」。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標籤效應」。
當眾人的評價,一開始就給你設定了某種「標籤」,你就會潛意識的往這個標籤靠攏。
你本草根一枚,在社交網上卻裝成個成功人士。
你明明相貌平平,在朋友圈卻全然是一個仙女形象。
虛榮有錯嗎?
其實,人的本性都是虛榮的。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
社交的本質就是炫耀。
人們通過自己所擁有的物質和資源,換取周圍人的肯定和認可。
人都是需要認可的,這是一種情感支持,也是建立自我肯定的需要。
「積極廢人」這個詞條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已經是一個在網絡上 流行了將近一年的網絡詞條。
偶爾心血來潮的積極廢帶來的儀式感,實在太太太太太讓人快樂了。
漫長且無聊的日子裡,急需假借改變名義,盡情享受戲精時刻。
心血來潮想要重啟減肥計劃,紅著眼熬夜制定減肥食譜,那種投入忘我的熱血狀態,看上去比通宵打怪升級還爽。
喪夠了的年輕人,開始靠儀式感續命。
在儀式感前面,也許人人都是戲精。
當這種被認可的需要超出了應有的尺度,把他人的認可和羨慕看得過重,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分虛榮。
在過分虛榮的人眼裡,器官、身體都是可以拿來交易的,和他人的羨慕、稱讚和追捧相比,這些有形的成本看起來不值一提。
他們通常具備低自尊、低自我價值感的特徵,很難通過自我認可來獲得內在的滿足感。
同時渴望被尊重、被認可,又對此抱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換而言之,他們認為:如果展現真實的自我,則很難得到愛與尊重。
更致命的是,他們自己也不愛真實的自己。
這種自我價值的貶損,或許是因為我們還處於一個單一審美的環境中。
對瘦的追求導致胖不被接納為美,而對美的固定化又暗示著醜理應被驅逐的……
學歷、金錢、地位,各種條條框框亦是如此。
單一向度的標準,導致我們將愛與尊重的主觀追求,與美貌、學歷、金錢的客觀追求畫上了等號。
我們時常見到那些販賣焦慮的話術,以及換湯不換藥的網際網路潮流比拼:
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A4腰……
深究到底,潛臺詞都是「如果你不美/不高/不聰明,就不值得被愛」。
虛榮這兩個字註定是「虛」的,命運的饋贈,都已經暗中標好了價格。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和信念,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恐懼、憎恨和慌張;
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而不是過得更像誰給的人設。
這一生,你願意做一個完美的人,還是一個完整的人?
知名主持人楊瀾女士曾經採訪過當當網的創始人俞渝,問她:「你最不自信的地方在哪?」
俞渝毫不猶豫地回答:「長相。」
她曾經為此十分自卑,以至於每次出門之前都要先搭配幾套衣服,鏡子照了又照,還經常不滿意。
楊瀾看著面前這個優雅自信的女性,疑惑地問道:
「可是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現在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氣質呢?」
俞渝坦然一笑:「放棄讓自己成為不可能的人,然後全然接受自己。」
活著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是平時我們對自己太過苛刻。
真正的「人設」是活出來的,不是被貼出來的
而說到底,我們內心深處都是渴望以最真實的自己與人親近,與人靠近;
更希望是最內心深處的自己能被別人接受,而不是人設堆出的那個「自己」。
「面具」太多,真誠的面孔更顯的彌足珍貴。
人設無處不在,潛伏在每個角落侵蝕著你的自我。
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則活成了裡子。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