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1896年至1949年的老成都,到底是何面貌?舊時的春熙路,是否和當下一樣繁榮?數十年前成都平原的風景、人物,又具有怎樣的風韻?也許,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成都圖書館中。
8月19日,由成都圖書館耗時三年獨立建設的《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正式上線,該資料庫致力於收集1949年以前老成都的照片,為研究者、讀者提供成都歷史照片資料鑑賞、研究和利用,免費向公眾開放使用。
耗時三年
成都市首次對老照片集中整理研究和全方位展示
2017年,成都圖書館啟動《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項目,並邀請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為學術顧問。前後耗時近3年時間,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整理、考證、加工、著錄後,共收錄2500多張彌足珍貴的成都老照片。
資料庫中的老照片包括國內外若干文獻機構保存的大量早期海外攝影者拍攝的照片,也包括解放前各類海內外出版文獻中刊登的照片。海外出版物如《東京日日新聞報》《巴黎外方傳教會公報》《倫敦新聞畫刊》《國家地理雜誌》等,國內出版物如《良友畫報》《圖畫時報》《聯合畫報》等,這一工作是過去成都沒有任何機構或個人做過的。
「入選的照片通過數位化後,將其解析成『元數據』信息,並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著錄和解讀,可以讓讀者從視覺和文字上感受到百年成都的風雲變化。」成都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主任塗櫻鴿介紹。
據了解,資料庫收錄的照片中,可考證到具體時間的最早照片,是首位來華的英國女攝影師伊莎貝拉·伯德在1896年到成都遊歷時拍攝的,共計7張。讀者可以從照片中清晰地看到當時成都平原的風景、寺廟、人物等。資料庫中還不乏一些現今很少見的照片,如春熙路創建紀念碑、後子門、牛市口、老西門、白馬寺、北門城隍廟塑像、回瀾塔、半邊橋、安順橋、洗墨池、子云亭、趙子龍洗馬池、四川省立成都中學、成都空軍通信學校等罕見照片。
成都皇城前門外之風光
老照片中的文殊院街
今日的文殊院街
「關於成都市民熟悉的孫中山銅像,現在看到的其實是第二次塑造的。第一次塑造的銅像和春熙路創建紀念碑的關係在過去的記載中不清晰。儘管這次收集過程非常困難,但是我們很幸運地找到了春熙路創建紀念碑的正面、側面、局部和全景的幾張照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第一次塑造的孫中山銅像就是豎立在春熙路建成紀念碑之上的,有著極高的文獻價值。當看到這組照片時,我非常震撼,相信這些照片能帶給大家驚喜!」說到令其印象最深刻的照片,袁庭棟這樣表示。
溯本清源
專業化著錄屬國內公共圖書館自建照片資料庫首例
除照片數量空前、收集渠道廣泛等特點外,該資料庫也是成都圖書館首次對1949年前成都老照片進行規範專業的研究著錄和數位化展示工作。除此外,成都圖書館通過結合各種文獻資料、翻閱老地圖、集合專家考證等方式開展了大量的辨識甚至糾錯的工作,力求為每一張照片溯本清源。
同時,《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從工商、建築、河流、街道、軍政、文化、名勝古蹟等多個方面展示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歷史樣貌,旨在用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重構老成都的城市風貌和社會生活,其史料價值和研究意義不言而喻。
老照片中的杜甫草堂
今日的杜甫草堂
影像館中的老照片均標註了原始出處及拍攝者信息,還對其中的一些照片進行了必要的文字說明。讀者可以根據每張照片的信息,查找到對應的資料,如具體的出處、攝影作者、所在的刊物期數等。據悉,《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匯集一個城市老照片數量之多,且信息著錄完整、規範、全面,這在國內公共圖書館自建照片資料庫中尚屬首例。
成都圖書館館長肖平表示:「建立老照片資料庫,是承前啟後的歷史性工作,也是成都圖書館特色館藏服務的內容和品牌。目前已經收集並編輯整理好的照片時間跨度為1896年至1949年。今後我們還將向社會繼續徵集相關照片,尤其是1949年以後的照片,使《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更加完善充實,更好服務於廣大讀者和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