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一次家長課上,有個媽媽說,她真的做得很好了,從孩子一歲開始,就每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教他識字,背詩,玩遊戲。
總是對孩子和顏悅色,不罵也不打。總是允許和肯定。
和孩子的關係很好,孩子什麼話都肯說,也什麼話都敢說。甚至買了比較色情的漫畫,就放在自己書桌上,不藏著。喜歡哪個女孩子,對方過生日,直接問她要錢買禮物。
那,對此你有什麼煩惱嗎?
不好的是,孩子成績一塌糊塗。和同學關係也處不好,覺得老師同學都對他不友好,甚至針對他。
我這孩子從小,自由也有,尊重也有,愛也有。書上不是說,只要我們給孩子生長的空間,孩子就會按照社會的要求去追求認可和成就。
他倒好,不自覺,不主動,不會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時間,還把自己的關係處理得很糟糕。
現在我不知道要怎麼教育他,而且比起很多其他家長來說,我真的做得很好了。為什麼他現在是這個樣子呢?真的很讓我失望。
2.
那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了,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分享了一件事情,兒子出去玩,半夜一點才回來,回來去她房間把她叫醒,跟她說了半個小時,去看了電影,電影什麼內容,還去玩了桌遊。她很不開心,也不想聽,但還是忍著,讓他說了半個小時。
我問她是什麼原因,在大半夜被叫醒,她並不高興,不願意聽的情況下,需要忍耐著聽孩子把話說完。
她說,他那麼有興致,我不想掃興,不想讓他失望。
後來我們討論發現,她很想做個好媽媽,可以給孩子支持鼓勵寬容。
為什麼她那麼希望做個好媽媽呢?因為自己的媽媽總是否定,總是對她不滿意,總是批評,她想說什麼,媽媽總是沒耐心聽。
所以她一定要做一個和媽媽不一樣的人。孩子要什麼,她都要給他,他想說什麼,做什麼都可以。
所以她不想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她不敢打斷孩子,不敢跟孩子說,她太累了,想睡覺。因為她覺得孩子承受不住。覺得這樣做孩子會很受打擊。更重要的是,這樣做,就不是好媽媽了。
這種不敢堅持自己立場的事情,幾乎貫穿了這個孩子的整個養育過程。她很難站在媽媽的位置上,對孩子提要求,對孩子設立規則。
3.
我們想做個好媽媽,這當然是好事。
可是我們常常對好媽媽有誤會。這個誤會常常來源於我們自己沒有得到的母愛。
有的人覺得好媽媽是可以給孩子很好的物質條件,這常常基於自己兒時物質的匱乏,很多的求而不得。
有人覺得好媽媽應該對孩子特別寬容,這常常基於自己兒時經常遭受苛責和打罵。
有人覺得好媽媽應該天天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這常常基於自己兒時媽媽經常沒有時間,或者不在身邊。
……
大家所要成為的那個好媽媽,都是自己想要的好媽媽。
所以,這個好媽媽不是為孩子準備的,而是為我們自己準備的。
就像上面那位家長,她覺得好媽媽應該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支持孩子,所有的事情上都寬容。因為她曾經因為媽媽的苛責,覺得委屈,覺得受傷,覺得自己不被喜歡,覺得自己不好。
所以她不敢對孩子提要求,她覺得那些要求就是苛責,會傷害孩子。
如果她總是這麼跟孩子去互動,顯然是有風險的。因為社會是有規則的,如果一個家庭不敢給孩子建立規則,孩子進入社會是會遇到困難的。
如果說,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我們和父母的關係的變形,那麼他怎麼適應社會呢?畢竟沒有人會這樣忍讓他。
所以孩子是需要知道,有些事情做了,別人會生氣。他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可能會引起對方什麼樣的情緒。
也就是共情的能力,但是共情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情緒可以被看見被標識。
孩子需要知道並且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從而知道別人的喜怒哀樂。這是幫助他建立良好社會關係的前提。
但是一個什麼情緒都不肯和孩子外露的母親。一個靠隱忍和孩子溝通的母親,她可能不能面對自己的情緒,所以她也不能面對孩子的情緒。
最終的結果是,孩子也很難體察以及表達自己的情緒,更不要說涵容情緒的能力了。
他的困難可想而知。被拒絕怎麼辦呢?沒有被寬容理解怎麼辦呢?被批評怎麼辦呢?別人對他不耐煩怎麼辦呢?
他沒有學到任何這方面的技能。
他怎麼體會和處理這些事情呢,是覺得自己不好?還是覺得別人都不友好呢?還是發展出一些問題,來應對這些難處?
4.
對這位媽媽來說,好媽媽是她自己想要的,願意傾聽自己,對自己包容的媽媽。
我們投射孩子需要這些。所以即使不願意,我們也要這樣做。
那孩子要什麼呢?這個媽媽可能並不清楚。
最後我們說,我做了這麼多,我的孩子怎麼變壞了。潛臺詞是:我是個好媽媽,但是你不是一個好孩子,你配不上我這樣的媽媽。心中積累了大量對孩子的失望。
這個失望還來自,如果我的媽媽這麼好,我一定會做個好孩子,你得到了這麼好的,曾經我夢寐以求的媽媽,你怎麼還不珍惜。
很多媽媽,在意的是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媽媽,以至於她們都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
常常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學習不好,是怎麼不好,他的難處是什麼?
她可能對孩子呈現出來的問題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很崩潰,很想逃避。
因為她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意味著需要去面對她可能不是一個好媽媽,需要去面對她曾經引以為傲的教育理念可能是錯的。
這太恐怖了。
我們以全對的姿態生活了很久,被迫需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很多人都堅持自己是對的,那麼就要證明孩子是錯的。
所以他們帶孩子來做諮詢,說的都是,我沒有問題,孩子變好了,我就沒有問題。在他們心裡,孩子就是問題的中心。
5.
我們想把自己變成一個好媽媽,去滋養曾經的自己。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個好媽媽,那麼,孩子就承擔那個壞的,讓人失望的角色。
他會知道自己並不讓媽媽滿意,知道自己讓人失望。他會不會覺得委屈,覺得受傷,覺得自己不被喜歡,覺得自己不好?
孩子就跨越時間的距離,跨越千山萬水的阻擋,和兒時的我們,相會。
殊途同歸,這是讓人最無力的地方。
孩子很神奇地變成了,我們討厭的那個自己,我們自己身上最不喜歡的部分,孩子都有。
創傷很容易被複製,不是因為我們不愛孩子,反而是因為,我們太想讓他們和我們不一樣。
過分的關心,就是詛咒。
我們就是這樣,把愛變成了創傷和傷害。
問題的根源來自,那個未被滿足的自己。我們借著養育孩子的機會,在養育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悄悄地偷走了,孩子的媽媽。他沒有媽媽。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