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楊紫在《聽見她說》的表演,她飾演的小雨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爸爸在媽媽懷她時出軌了,媽媽瘋狂報復了爸爸,讓他身敗名裂,不得不遠走他鄉。媽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小雨身上。
媽媽對小雨要求很高,高到小雨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分毫不差地按照媽媽想像中的那樣。如果稍有差池,小雨面對的是媽媽無休止的訓斥,小雨回憶著自己,當被媽媽罵時,她告訴媽媽:「我很害怕,不要再罵我了。」可第二天依然如此。
如果說媽媽對小雨的高要求尚能解釋為是父母希望孩子能變得更優秀、更好,那麼媽媽對小雨全方位的控制,則很難用愛來解釋。
小雨從小沒有好朋友,因為好朋友都被媽媽收買做了間諜;小雨沒有男朋友,因為媽媽不斷告訴小雨「世上沒有好男人」;當小雨好不容易學會愛人時,媽媽來告訴男朋友「你配不上我女兒」。
小雨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會自愈,她逐漸明白,她沒有錯,錯是的爸爸的出軌和媽媽的偏執,她只是那個犧牲品。她勸媽媽:要學會愛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雨媽媽,他們以愛之名控制孩子,不容許孩子質疑和反駁,從不覺得這樣是錯誤的。
同時,又有多少「小雨」在痛苦地活著,他們面對媽媽的愛,毫無反抗能力,因為一旦反抗拒絕媽媽的愛,那將背上一輩子的內疚感過活。
「我不知道媽媽離開我該怎麼活?」孩子在全心全意地為媽媽考慮,可媽媽卻情感綁架著孩子數十年不放手。
這份愛,太沉重。
超強控制欲的媽媽,真能毀了一個家。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媽媽為了讓兒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不惜用遙控器不斷讓孩子重複這一天,直到孩子願意跟著媽媽的步伐走,儘管這是表面的。
媽媽的確成功地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理想樣子,可孩子長大後,卻選擇了謀劃銷毀遙控器,他再也不想重複被母親控制的日子。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父母從小操控著孩子,孩子都不會習慣這種被控制的人生,成人後的某一天,他們一定會幡然醒悟,「我的人生應當由我做主。」
小含的媽媽是個控制欲非常強的人,小到要求小含今天出門要穿什麼衣服,大到高考填報什麼志願,都幫小含規劃好。
「我是你媽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會害你,願意用生命幫你的人。」
直到小含在媽媽的安排下和一個看似門當戶對的男生相親,不出三個月,雙方家長就開始討論結婚,小含退縮了,她說不上在擔心害怕什麼,但她知道自己不願意就這樣結婚。
小含媽媽開始動員小含身邊的朋友閨蜜,讓大家一起幫忙說服小含:
「這個男生有穩定工作」
「這個男生家庭條件很好,以後你們很少有壓力」
.......
小含躲在衛生間裡,閨蜜透露出小含媽媽這個舉動時,小含怒了,「你可以影響我的生活,但能不能不要影響我朋友的生活?他們沒有義務幫你做軍師。」
說完這些話,小含衝出衛生間,留下那個認識不到半年的男生在賓館裡,此時,他們正計劃一起到異地旅遊。
小含說:當說出這些話,逃離這段感情時,心裡就一個字「爽」。
儘管有不少朋友羨慕嫉妒恨,「你媽媽對你這麼好,你還這樣對她?」「我覺得你媽媽沒有在控制你啊,她只是想要多幫你一些。」
這些臺詞已經在小含心裡說了無數遍,但她不想再這樣「順從」「遷就」下去,她想要過自己的人生。
那是一個導火索,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更是打通小含任督二脈的一陽指,小含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開始和媽媽攤牌,開始勸媽媽「過好你自己的人生,別什麼都搭上我。」
小含這樣的孩子是幸運的,起碼他活到了成年,他們知道造成今天的局面不是他的錯。但有多少孩子在青春期時,受不了父母的控制快要窒息時,最後不得不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很多長輩總說:我走的路比你吃的鹽還要多,你聽我的沒錯!
可真的沒錯嗎?李連杰曾在採訪中說了一件趣事:
女兒準備上大學時,她媽媽帶著她去買些該用的東西,其中包括一些化妝品,媽媽以為自己教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但殊不知孩子的認知早比媽媽更廣,她能熟悉地說出這種化妝品生產自哪個廠家,裡面含有哪些化學物品,不適合年輕肌膚使用......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尚且可以告訴孩子前方道路如何,可現在信息量太大了,如果媽媽依然冥頑不靈地用老觀念想要指導插手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極有可能單調、乏味、甚至退步。
當長輩們依然洋洋自得那些「寶貴經驗」時,是否忘了他們不如年輕人那樣熟練地使用高科技?
所以,父母不能再以為孩子好、愛孩子來控制孩子,要求孩子做這做那。
小宇工作時和爸爸在同一個系統,因此遇到很多問題都會向爸爸請教,久而久之,他習慣一遇到問題就問爸爸的建議,終於有一天,爸爸告訴他:
「以後你要學會自己思考該如何處理工作和人際關係,爸爸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你,我不可能事事都幫你想得周全到位。」
小宇很感謝爸爸的開明,因為沒有爸爸的指導,小宇才能真正領悟那些真知灼見,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工作、處事方法。
懂得放手的父母,還是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們給孩子構建一個安全、健康成長的環境,點燃孩子的內驅力,引導孩子越來越優秀。
父母能做的只有給孩子提供選擇和建議,孩子的路終究要孩子自己去走。
摘掉那些監視器,還孩子一個被信任、被尊重的空間,讓孩子放心去探索、去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