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孩子的方式去愛自己

2020-09-03 聞是教育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多年前在公園裡面的一個場景躍入眼前。一個媽媽抱著哭泣的女兒走過來, 坐在我身旁的長椅上。媽媽只是默默的抱著孩子,任憑孩子哭泣。


等孩子稍微好些,慢慢抽噎的時候,媽媽開口了:「媽媽猜你是因為剛才還想吃草莓,但是XX沒有給你,你就傷心了,是嗎?」孩子沒有吭聲,只是點點頭。「那你現在感覺好一些了嗎?」「沒有。」哇的一聲,孩子又哭了。


媽媽說:「我知道你難過。沒關係,你哭吧。媽媽陪著你,你感覺好了告訴我。」


後來的結局是孩子哭了好一陣子。


從孩子情緒穩定後母女的談話中得知,孩子吃了一位老人帶給自家寶寶的草莓,還想吃,但是遭到了那個寶寶的拒絕,所以哭了。最後媽媽和孩子商量好,等孩子平靜下來,一起去買草莓。


媽媽那份深深的、無聲的理解和接納。


在整個過程中,這位媽媽都只是靜靜的陪伴,無聲的理解和接納。她沒有安撫性的話語,也沒有提供任何的「幫助」,譬如跟很多媽媽一樣提供即時的「解決方案」—— 用買草莓的方式去安慰女兒;又譬如和很多爸爸一樣見縫插機的教導:「勇敢一點,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哭泣」。


她所做的,只是讓孩子靠在自己身邊哭泣,提供一個讓孩子安全發洩自己情緒的環境。這個媽媽的所有注意都只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她都沒留意過周圍還有一個我一直在觀察,亦或鍛鍊的老人走過時的側目。


對於她,那一刻,孩子的情緒陪伴是唯一需要她關注的事。她僅僅是等待,用一顆平靜包容的心等待孩子發洩情緒過後,把真相說明,然後才一起找到解決方法。


理解和接納,永遠在「解決方法」或「教導」之前。


基於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才是高品質的愛。

如果你能夠理解這個母親在做一件多美好的事情,你就已經對愛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了。愛不是我以為你應該如何,愛也不是我為你做了什麼,愛更加不是請你好好對我。


愛是我理解你所在的狀態,我願意與你一起在那個狀態。這樣的愛,才能滋養出健康的靈魂。


回到生活中,如果我們回看自己的經歷,我們鮮少有這樣的愛。回想你生命中任何一個愛的時刻,無論你是給予者,還是接收者,仔細去回味一下,那個愛,是否有個條件在那裡,有個期待在那裡,又有幾次,那份愛蘊含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全然的包容,如同那位母親一樣滋養著你的心靈呢?


作為成年人,我們也要給自己這樣的愛。


更讓我們不曾察覺的事實是,作為成年人,我們都不曾給自己這樣的愛。就拿處理情緒這個經常會遇到的事兒來談,當我們有情緒時,我們是如何做的?是否也如這位母親一樣,做一次自己的母親,給那個有情緒的自己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情緒自由流淌,直至消失?


我認識的很多人,當情緒來的時候,有些人會選擇逃避,用遊戲或痴迷於電視劇等方式迴避而不去面對;


有些人會選擇用另外一種傷害自己的方式去對抗,比如傷心時舉杯買醉;


還有些人會在憤怒的時候選擇對親密的人發洩。


人在情緒高亢的時候說出的傷人言語是很致命的,這些方式都不曾給自己一個安全的空間,情緒也並沒有在身體內得到自由的流淌且任其自由消失。相反的,這些方式都只會讓這些情緒積壓在身體裡的某處,這個某處長期被這類壓制的情緒蓄滿,最後形成醫學疾病。


如果我們仔細去回想一個一個的情緒狀態,會發現情緒就像海面的波浪,會來,也會走。這就是能量的流動方式。疾病也是能量,它的流動方式也是來了,去了。但是如果你的身體已經不能承載,或者說正常運轉這個能量的正常流動,疾病就無法離開。


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非但可以給予他人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對自己更不會吝嗇這樣的愛。

面對孩子的情緒,家長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部分,就是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釋放掉這些情緒。釋放的方式由孩子選擇,只要是安全的,就都是被允許的,哭泣、打沙袋、在空曠的地方吼叫、舞蹈、靜默的與父母擁抱、亦或者躺在那裡。父母此刻什麼也不需要做,只是感受孩子的情緒就好,沒有評判,只是耐心的陪伴。


而作為成人面對自己的情緒,最好的方式也是沒有評判的陪伴著有情緒的自己,首先理解自己情緒會來,也會走,放下焦慮,然後接納自己這份情緒。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愛的滋養,如同我們都需要陽光的溫暖才能存活。只有當真正的愛在我們身體內流淌,我們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內涵,也只有當我們學會先給予自己愛的滋養後,我們才真正會用愛去滋養我們所愛的人。


文章來自網絡,感恩分享。

相關焦點

  • 我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你,且與你無關!
    他有事找欣欣,她會第一時間跑去幫忙,一起出去吃飯,欣欣會拼命幫他擋酒,他感冒發燒,她比自己病了還上心,為他忙前忙後。我們都覺得他很渣,他在欺騙欣欣的感情,我們大家會偷偷勸欣欣,可是她卻說「我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且與他無關,他可以不愛我,但他不能阻止我愛他,愛他雖然辛苦,可能沒有結果,可是如果我不試試,我怕將來自己會後悔」!大家也許會覺得欣欣傻,但愛有很多種,這又何嘗不是欣欣愛的一種方式,也是她重感情且可愛的一面!
  • 愛扔東西的娃,情商在線,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愛你」
    原來小梅平時總是忽略孩子,自己卻在一旁刷手機。孩子第一次出於好奇把桌上的一個毛絨玩具扔到了地上,在一旁的小梅和家人都笑了,孩子覺得他的這種行為「值得讚賞」、會讓家人開心、還能讓媽媽注意到自己,所以自那以後總是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讓家人關注自己。
  • 愛是純粹的,請不要用你的愛去綁架你的孩子
    是有智慧的媽媽給予孩子的愛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愛是媽媽們盜用了愛的名義去誤導孩子了,讓孩子錯誤的認為,父母愛的是我的行為,愛的是我為父母帶來的榮譽和面子,而不是我。孩子需要愛。儘管每個人都需要愛,但是孩子更為需要,這就像一棵新生的樹苗比一棵長大了的樹更需要陽光和水分一樣。孩子得到愛,才能去愛別人,愛生活。」
  • 汪培珽:愛孩子也愛自己的七堂課(一)
    二、孩子不聽就不念,不過,只要持續,沒有孩子不喜歡的。三、對孩子的擔心要放心裡,小孩子很靈敏,不要讓孩子知道。四、把書擺出來,鼓勵孩子去拿。五、一開始,若孩子沒興趣,不要照本宣科,當個說書人,比較自然。六、教孩子,不要用威脅的,用同理心,不然威脅不存在,孩子還是會回復原來的樣子。
  • 停止語言暴力:請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事情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吐槽自己的媽媽教育方式很極端,老說我沒用,做錯事情就是罵,跟她溝通,媽媽也認為自己是對的。「喜歡把我的糗事到處說,鄰居看我的眼光都異樣,我很自卑。今天同學來找我玩,我沒有及時接見同學,導致她失望而歸。媽媽知道後,又是一頓奚落:「別人來找你,你就躲屋子裡,你這麼不善於社交到社會是要吃虧的?」
  • 滿心是愛卻用錯誤的方式管教,讓教育變成了傷害
    不要讓愛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擁有表達愛的能力孩子才有好未來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責任,但同時也要講究方法,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有的時候愛卻用面目猙獰的方式表達出來,本來美好的願望卻變成了孩子不得不去做的強制措施,本來為了他們好的勸說卻成為了孩子連聽都不願意聽的嘮叨。
  • 想讓孩子的人生精彩,用對愛的方式很重要
    有些父母則是害怕孩子給自己添麻煩,比如,還不會吃飯的孩子,想要自己試著吃飯,媽媽看著桌上、地上被孩子弄得一塌糊塗,比自己餵孩子吃還要費時費力,乾脆就上手親自喂,而剝奪了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打了個死結,父母就從此不再買有鞋帶的鞋子;如果孩子第一次洗碗打碎了一隻碗,父母就不再讓他靠近洗碗池;如果孩子第一次整理床鋪整整用了兩個小時,父母就嫌孩子笨手笨腳;如果孩子大學畢業第一次找工作,父母動用關係幫他解決了。那父母最好一輩子幫他安排好一切,因為他已經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 《愛的五種語言》丨我愛你,用你喜歡的方式
    聖經裡說,丈夫和妻子是要成為一體的,這裡的「一體」並非失去個人身份性格,而是要以深刻的親密的方式,彼此進入彼此的生命中。在每一個孩子心裡,都有個「情緒的箱子」等著被填滿愛。當一個孩子真正感覺到被愛,他才會正常地成長。但是,當愛箱空了的時候,這孩子就會有問題行為。
  • 停止「過度教育」,不要為了「愛」孩子而去「愛」孩子/教育心理
    當然,絕大部分的父母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愛著孩子的父母們,是否了解過,孩子是否知道自己對TA的愛呢?我們用著自己的方式愛了孩子一輩子、付出所有自己的能夠給予孩子的。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孩子」去學習了溝通,還是為了「更好的讓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去學習了溝通的表面技巧。
  • 「溺愛」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他會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我倒覺得這是好事兒呀!那不如這樣,爸爸當了媽媽,那媽媽就去當爸爸吧。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什麼行為不合適的時候,媽媽出來做制定規則的那個人。孩子爸帶娃的時候,做媽媽的就沒事出去學學跳舞唱歌聚聚會什麼的。如果孩子沒有破壞規則你不用管,孩子破壞規則了,那你就要站出來當下壞人。
  • 一個人不可能愛孩子超過愛自己
    我愛自己5分,愛孩子卻超過9分,這個應該是事實。給孩子吃的用的都比自己的好出一大截,大部分時間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自己的需求相比孩子的都是次要的。如果給孩子多出來4分的愛,其實是有代價的,這4分愛就會變成你對孩子無形中的恨,嫉妒或者期待。
  • 請停止以「傷害」的方式愛孩子
    無數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想法,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堅強,所以他們用憤怒的情緒、厭棄的語言取代愛的教育,從不表達對孩子的體貼與理解。這個孩子的父母不愛他嗎?可這種方式,孩子能感受到一絲一毫的愛嗎?所以你首先要減少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積極面。」
  • 「不餵孩子自己先吃飯!」被罵自私,媽媽愛自己勝過愛孩子錯了嗎
    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孩子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都要重要,這可能是大多數媽媽的想法,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清楚地見到,大多數媽媽有了孩子之後,再也不注重自己的打扮,也失去了以往的精緻,因為孩子的到來幾乎佔據了她生活的全部,好像大多數媽媽並沒有更多的閒暇時間去考慮怎麼包裝自己,逐漸的這樣的情況成為了正常現象。
  • 每個家庭的育兒方式都不同,尊重孩子,積極正面的去愛孩子
    在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養娃的媽媽抱怨:「我家孩子幹什麼都磨磨蹭蹭的,穿衣服慢,吃飯慢,班主任跟我說他每天都最後一個把書包裝好,同學們都要等他,我真的有點焦慮,我家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我家這孩子像個倔驢一樣,他想幹的事兒就必須得幹,不撞南牆不回頭,因為這個我們和他吵了好多次,我們生氣,他也生氣,就這脾氣這將來得吃多少虧!」
  • 為什麼孩子特別愛撒謊?家長盛怒之前,應該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長在盛怒之前,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養成愛撒謊的性格。性格乖巧的孩子變成愛撒謊的「壞孩子」?聽到莉莉這樣說,小林沉默了,孩子有一顆渴望被認可的心,一個品學兼優、性格乖巧的孩子為了被父母誇獎,不惜去撒謊。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每位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後果。
  • 不要用愛的名義欺負孩子
    一說起愛自己的孩子嗎?眾多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不加思索地說「愛,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當問及怎麼愛?怎麼才算有能力的愛呢?有些家長就變得遲疑了,回答的就不那麼乾脆果斷了。有些家長會說「給吃好的、用好的,報各種興趣班、上名校等等,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說法固然是好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定要超越同齡孩子,讓孩子在公眾面前給自己賺足面子,成為引以自豪的資本。
  • 【幼兒園家長】如何用愛管教孩子
    強勢的家長習慣對孩子下命令,對孩子說話的語氣簡單粗暴,這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很多父母對於如何教育孩子,未來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並沒有明確的目標。看到別的孩子吃什麼牌子的奶粉,就給自己的孩子買相同的牌子;看到別的孩子去什麼輔導班,就讓自己的孩子報什麼輔導班。別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家長覺得自己盡了力,也算對得起孩子。
  • 愛孩子的7種有效溝通方式
    著有《教育總會有辦法》《陪伴是更好的教養》《愛從懂孩子開始》《讀懂孩子的敏感期》《探索著長大》。俗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一句暖三冬。一句話可以讓你破涕為笑,一句話也可以老死不相往來。怎樣的溝通,才會讓父母和孩子彼此心靈貼近呢?我總結了7種有效溝通方式,大家一起討論。
  • 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用這樣的方式愛孩子,省心又省力
    我都沒有教他識字」,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在著作《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中坦承,當她帶四歲兒子去私立幼稚園入學面試時,心中緊張自責不已。學習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要去克服困難、超越挑戰,如果父母能在旁邊陪孩子度過辛苦,讓他感覺學習真有趣,孩子未來的路就不需要太擔心
  • 好好愛自己,才會有餘力愛孩子
    與睿智燈塔的導師面對面溝通後,讓我意識到,如果一天開始時我的狀態不好,我們就無法以一種很好的狀態面對孩子。所以,以某種方式振奮精神很重要。於是,我開始早晨6點起床出去散步。這讓我做好迎接一天的準備,可以一天都充滿活力、精神集中。當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精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