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多年前在公園裡面的一個場景躍入眼前。一個媽媽抱著哭泣的女兒走過來, 坐在我身旁的長椅上。媽媽只是默默的抱著孩子,任憑孩子哭泣。
等孩子稍微好些,慢慢抽噎的時候,媽媽開口了:「媽媽猜你是因為剛才還想吃草莓,但是XX沒有給你,你就傷心了,是嗎?」孩子沒有吭聲,只是點點頭。「那你現在感覺好一些了嗎?」「沒有。」哇的一聲,孩子又哭了。
媽媽說:「我知道你難過。沒關係,你哭吧。媽媽陪著你,你感覺好了告訴我。」
後來的結局是孩子哭了好一陣子。
從孩子情緒穩定後母女的談話中得知,孩子吃了一位老人帶給自家寶寶的草莓,還想吃,但是遭到了那個寶寶的拒絕,所以哭了。最後媽媽和孩子商量好,等孩子平靜下來,一起去買草莓。
媽媽那份深深的、無聲的理解和接納。
在整個過程中,這位媽媽都只是靜靜的陪伴,無聲的理解和接納。她沒有安撫性的話語,也沒有提供任何的「幫助」,譬如跟很多媽媽一樣提供即時的「解決方案」—— 用買草莓的方式去安慰女兒;又譬如和很多爸爸一樣見縫插機的教導:「勇敢一點,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哭泣」。
她所做的,只是讓孩子靠在自己身邊哭泣,提供一個讓孩子安全發洩自己情緒的環境。這個媽媽的所有注意都只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她都沒留意過周圍還有一個我一直在觀察,亦或鍛鍊的老人走過時的側目。
對於她,那一刻,孩子的情緒陪伴是唯一需要她關注的事。她僅僅是等待,用一顆平靜包容的心等待孩子發洩情緒過後,把真相說明,然後才一起找到解決方法。
理解和接納,永遠在「解決方法」或「教導」之前。
基於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才是高品質的愛。
如果你能夠理解這個母親在做一件多美好的事情,你就已經對愛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了。愛不是我以為你應該如何,愛也不是我為你做了什麼,愛更加不是請你好好對我。
愛是我理解你所在的狀態,我願意與你一起在那個狀態。這樣的愛,才能滋養出健康的靈魂。
回到生活中,如果我們回看自己的經歷,我們鮮少有這樣的愛。回想你生命中任何一個愛的時刻,無論你是給予者,還是接收者,仔細去回味一下,那個愛,是否有個條件在那裡,有個期待在那裡,又有幾次,那份愛蘊含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全然的包容,如同那位母親一樣滋養著你的心靈呢?
作為成年人,我們也要給自己這樣的愛。
更讓我們不曾察覺的事實是,作為成年人,我們都不曾給自己這樣的愛。就拿處理情緒這個經常會遇到的事兒來談,當我們有情緒時,我們是如何做的?是否也如這位母親一樣,做一次自己的母親,給那個有情緒的自己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情緒自由流淌,直至消失?
我認識的很多人,當情緒來的時候,有些人會選擇逃避,用遊戲或痴迷於電視劇等方式迴避而不去面對;
有些人會選擇用另外一種傷害自己的方式去對抗,比如傷心時舉杯買醉;
還有些人會在憤怒的時候選擇對親密的人發洩。
人在情緒高亢的時候說出的傷人言語是很致命的,這些方式都不曾給自己一個安全的空間,情緒也並沒有在身體內得到自由的流淌且任其自由消失。相反的,這些方式都只會讓這些情緒積壓在身體裡的某處,這個某處長期被這類壓制的情緒蓄滿,最後形成醫學疾病。
如果我們仔細去回想一個一個的情緒狀態,會發現情緒就像海面的波浪,會來,也會走。這就是能量的流動方式。疾病也是能量,它的流動方式也是來了,去了。但是如果你的身體已經不能承載,或者說正常運轉這個能量的正常流動,疾病就無法離開。
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非但可以給予他人深深的理解和接納,對自己更不會吝嗇這樣的愛。
面對孩子的情緒,家長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部分,就是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釋放掉這些情緒。釋放的方式由孩子選擇,只要是安全的,就都是被允許的,哭泣、打沙袋、在空曠的地方吼叫、舞蹈、靜默的與父母擁抱、亦或者躺在那裡。父母此刻什麼也不需要做,只是感受孩子的情緒就好,沒有評判,只是耐心的陪伴。
而作為成人面對自己的情緒,最好的方式也是沒有評判的陪伴著有情緒的自己,首先理解自己情緒會來,也會走,放下焦慮,然後接納自己這份情緒。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愛的滋養,如同我們都需要陽光的溫暖才能存活。只有當真正的愛在我們身體內流淌,我們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內涵,也只有當我們學會先給予自己愛的滋養後,我們才真正會用愛去滋養我們所愛的人。
文章來自網絡,感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