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秉安:習仲勳意識到了「大逃港」是人民用腳投票

2020-12-14 澎湃新聞

習仲勳在湛江農村視察時與青年交談。

1979年12月,習仲勳在香港考察。

       熱播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再現「逃港潮」,其後還將出現習仲勳復出主政廣東、治理「逃港潮」的劇情。

       這讓知名報告文學《大逃港》作者陳秉安耳目一新。陳秉安說,「長期以來,史界對這段歷史不予置否,現在歷史正劇能展現『大逃港』,說明中央對這件事情有了新的認識。」

       為寫作此書,陳秉安曾歷經22年,遍訪數百名大逃港親歷者和見證者,其中還包括廣東省委原書記習仲勳。

       8月10日,陳秉安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回憶了在2000年深圳特區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期間採訪習仲勳的經過。

       陳秉安認為,1978年12月,安徽小崗村農民籤字開展家庭聯產承包,但同年七、八月,習仲勳已帶人去寶安縣參觀參觀來料加工,考察投資和出口,已涉及改革開放深層次內容,是改革開放的起點。

       「『大逃港』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現在對這段歷史的重視還遠遠不夠。」陳秉安說。

習仲勳:改革開放與下面反映有關

       澎湃新聞:

1978年,習仲勳主政廣東後,針對逃港潮,採取了哪些措施?

       陳秉安:

習仲勳來廣東後,一上任就到民眾逃港情況最嚴重的寶安縣查看。在此之前,寶安縣當地已搞了些經濟改革的土政策,包括允許寶安縣農民過河去做生意。默許香港人過來投資辦廠,試圖把老百姓的腳留住。他們偷偷地做,不跟省委的人通報。

       習仲勳去考察當地的來料加工廠,發現那些工人有收入後就沒有逃港的想法了,習仲勳被這一實際情況觸動了。

       習仲勳了解情況後意識到,老百姓是用腳在投票。習仲勳發現引進了外資,允許了老百姓去港做生意後,沙頭角的老百姓不跑了,連跑了的都回來了,習仲勳離開寶安時對寶安縣委的人說:「香港九龍那邊很繁榮,我們這邊就冷冷清清,很荒涼。你們要下決心改變這個面貌。這些人是外流嘛,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經濟搞好了,逃過去的人又會跑回到我們這邊來。」

       在這種形勢下,習仲勳默認了寶安縣的做法。時任寶安縣委書記後來任深圳市委副書記的方苞說了一句意義深刻的話:「不是我們教育了群眾,是群眾教育了我們啊!」

       1979年的1月,廣東省委準備召開擴大會議。根據習仲勳在寶安縣所表明的態度,寶安縣委向省委呈遞了一份報告,要求省委在經濟開放上給予更多的「權」:恢復和擴大「三個五」政策,以治理群眾外逃問題。

       「省委擴大會議一開,我就在小組上發言。要求省委放權。散會後,我又去習仲勳房間門口等答覆,」方苞回憶道,「習書記很熱情,他知道我在等批示。」

       「大逃港」現象在習仲勳的治理下就漸漸沉下去了。

       1979年4月,在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匯報時,習仲勳陳述了廣東獨特的發展優勢,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現在中央的權力過於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難辦。沒有權,辦事很難。」

       主持會議的華國鋒問:「仲勳同志,你們廣東究竟想要什麼權?」

       習仲勳終於將底牌拋了出去:「我代表省委,請求中央允許在毗鄰港澳邊界的深圳、珠海與重要的僑鄉汕頭市各劃出一塊地方,搞貿易合作區。」最後,習仲勳索性把話說痛快了,他說:「如果廣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能幾年就搞上去了,但是在現在的體制下,就不容易上去。」

       澎湃新聞:

你在書中提到曾經採訪過習仲勳,過程是怎麼樣的?

       陳秉安:

當時的契機是習仲勳和一些領導人出席深圳特區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方苞告訴我這一情況,當時我正在寫《大逃港》,因為他是我書中的一個不能不寫到的人物,就以深圳商報記者的身份直接到他們入住的賓館採訪他。我給他出示記者證,表明來意,他很爽快,就接受了採訪。

       我問起他為何後來去北京找華國鋒、找鄧小平,反覆向中央要「權」,要求讓廣東在全國發展經濟中當先行官?為什麼改革開放的決心會那樣大?發展經濟的要求會那樣急迫?

       習仲勳的回答讓人深思:「那應該同下面的反映也有關吧。我們共產黨人的認識也是逐步提高的。方苞曾經領我到邊防去看過,好像還開了一個黨員學習班,有個支部書記我印象很深……」

       他說的那個「支書」,應該就是我書中寫到的文富祥吧。

       習仲勳到寶安縣考察時曾與他有過一段談話。年年超產完成徵購任務的共產黨員文富祥提出:「我看,不要治,老百姓自由去不就行了,抓別人做什麼呀?憲法不是說居住自由的嗎?」習仲勳沒有發火,他被這位「真正的共產黨員」的氣概所打動:英雄,真正的英雄!

       澎湃新聞:

習仲勳給你留下的印象怎麼樣?

       陳秉安:

他很隨和,對記者很尊重,也很重視記者的問題。他們當時到餐廳吃飯,我去跟他說想採訪,他很樂意聊,給人的感覺樸實、踏實,沒有架子,不浮誇。

       澎湃新聞:

您怎麼評價習仲勳治理大逃港?

       陳秉安:

他是用改革的辦法真正治理好了。

《大逃港》將出續本,聚焦知青逃港

       澎湃新聞:

深圳歷史上出現過幾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是什麼背景?

       陳秉安:

最主要的其實只有3次。1972年,出現的是一些知識青年逃港,沒有形成太大的高潮,網上有人稱1972年也出現了大規模「逃港潮」,不是很準確。

       1957年,大陸出現了「反右」鬥爭。那時候逃港在農村可能不是很常見,在香港邊境比較明顯。老百姓不願意入社,強制入社的話,不少人就跑了。老百姓認為在香港種田、打工更輕鬆,更能致富。

       1962年那次主要是因為饑荒,老百姓沒有飯吃。廣東省鬧饑荒也很嚴重,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一方面擴大農民自留地,另一方面在原則上同意適當放寬邊防地區農業漁業進出口人員的管理。

       關於這次大逃港的直接原因說法不一。據當時寶安縣委書記李富林回憶,陶鑄從人道主義關懷出發,頂著上峰的壓力,親自下令把崗哨撤了,放開了邊境三天,讓飢餓的老百姓自由去香港。這就是至今深圳寶安縣的老人們還常念叨「陶書記救我們性命,大放河口逃香港」的第二次逃港高潮。陶鑄當時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風險的。

       澎湃新聞:

你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遇到過哪些困難嗎?

       陳秉安:

困難還是很多的,最主要的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逃港」的題材是個禁區,官員們私下禁談,作家、記者不準寫。那時要是誰要是說想寫逃港的書或報導,是被看成有「有意抹黑社會主義」的嫌疑的。就是寫出來,報紙不敢見報,出版社不敢出書。

       採訪的時候別人也不樂意介紹情況。逃過港的人也說自己沒逃過。收集資料、採訪都只能偷偷摸摸地做,不能讓單位領導知道,也不能被採訪者的領導知道。那時候,我只是抱定了一個認識:這種狀況不正常,它是早晚要改變的。後來終於等到了公開出版的這一天。

       澎湃新聞:

從「地下工作」到這本書發表經歷過怎樣的過程?

       陳秉安:

稿子交給出版社之後,廣東人民出版社也比較緊張。說是送上級審查了,結果還很難說。但一個月以後,他們打電話告訴我說通過了,可以出版。書問世之後,大概過了兩三個月,中國青年報的林天宏記者寫了文章全面介紹《大逃港》一書解禁了,新浪、騰訊等各大網站都作了報導。當時廣東人民出版社打電話給我,說陳老師,可能出麻煩了,上面要了五本書去,是不是這個題材不能碰啊?

       廣東人民出版社再次緊張起來。又過了一個多星期,他們打電話過來說,沒事了,通過了,也可算是「有險無驚」吧。此後,鳳凰衛視、上海電視臺等對「大逃港」這一歷史,終於作了公開的介紹。此次中央臺又提到了「大逃港」的歷史事件,這本身就令人振奮。

       澎湃新聞:

隨著一些資料逐步公開,您會補充內容寫《大逃港》的續本嗎?

       陳秉安:

正在籌備第二本《大逃港》,包括介紹上個世紀70年代的知青「大逃港」。

       紅衛兵變成知青以後,在農村接觸實際,開始了反思,尋找新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知青「大逃港」。他們到了香港後,帶去了知識,很多人後來在香港成名為著名的寫手、金牌編劇、期貨教父、企業家等等。他們有知識、肯幹,為香港的經濟文化建設灌注了很強的血液。

「對大逃港這段歷史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澎湃新聞:

你怎麼看待現在深圳和香港發展的關係。

       陳秉安:

深圳在改革開放後,學習了香港的發展經驗。前面20多年,經濟發展很快,甚至令「老師」香港都羨慕不已,但是並不代表沒問題了,腐敗等社會問題依然嚴重。

       澎湃新聞: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你怎麼看待大逃港的歷史意義?

       陳秉安:

大逃港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催生針,是它——即一次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震醒了中國,也教育了廣大的共產黨人,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高層,從而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

       但是,直到今天,有關的史學界對這段歷史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由於某種原因,還不願或者不敢直面這一段歷史,似乎說到群眾要背離社會主義逃港,那是往社會主義臉上抹了黑,很不光彩。

       其實,正是有了這一段歷史,才有了更光彩的改革開放呀!小崗村對改革開放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別忘了,在此之前,在南海邊上,還有一個改革開放已經搞得轟轟烈烈了的寶安縣。

       澎湃新聞:

據你了解,以前大陸歷史劇有反映大逃港的嗎?

       陳秉安:

提到「大逃港」的應該有,但是從不敢展開,不敢歷史地、正面地來評價它、正視它。基本上都不是歷史化的,只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描寫。

       澎湃新聞: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2集中,許世友跟葉劍英打電話反映「大逃港」的情況,希望中央拿決定,這個事情有權威資料記載嗎?

       陳秉安:

是不是有這麼個細節,我不敢肯定,也許是虛構的,也許是真是存在的。但是葉帥是特別關注廣東的事情,他本身是廣東梅縣人,家人也經常在這邊來來往往,他非常了解廣東的情況。

       習仲勳到廣東來是葉劍英、胡耀邦推薦的。葉劍英在廣東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當是他的影響很大。葉劍英在廣東開放中的成績,好像我沒有在書中提到,現在應該指出來。

       現在歷史正劇能展現「大逃港」,說明中央對這件事情有了新的認識。長期以來,史界對這段歷史也是不予置否。很多歷史研究者不願意面對現實,他們認為「大逃港」是群眾的激烈運動,有損面子,而小崗村的試驗無傷大雅。

       小崗村對改革開放的功績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小崗村農民提出搞個體承包,畢竟是恢復土地改革前中國農村的生產方式,很難說有什麼「改革」,更不用說是「開放」了。

       而寶安縣引進外資,辦來料加工等是傳統的經濟方式的變化,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所以,把寶安縣為了治理「大逃港」而搞的對外開放,說成是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把改革開放起點看成是曾爆發「大逃港」的寶安縣,而不在內陸某處,是有歷史根據的,也是毫不過分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民會用腳投票(組圖)
    這被研究者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橋所在的深圳灣,便是當年逃港者的一條主要路線。為了弄清這段歷史,陳秉安前後用了22年時間,採訪了百餘名相關人物,收集了大量資料。今年10月,其長篇報告文學《大逃港》公開出版。在一些歷史研究者看來,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這部30多萬字作品的問世,有著極為重要的象徵意義。
  • 冰點特稿:人民會用腳投票
    這被研究者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橋所在的深圳灣,便是當年逃港者的一條主要路線。  為了弄清這段歷史,陳秉安前後用了22年時間,採訪了百餘名相關人物,收集了大量資料。今年10月,其長篇報告文學《大逃港》公開出版。  在一些歷史研究者看來,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這部30多萬字作品的問世,有著極為重要的象徵意義。
  • 學者記錄深圳30年「大逃港」:人民會用腳來投票
    這被研究者認為是冷戰時期歷時最長、人數最多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橋所在的深圳灣,便是當年逃港者的一條主要路線。  為了弄清這段歷史,陳秉安前後用了22年時間,採訪了百餘名相關人物,收集了大量資料。今年10月,其長篇報告文學《大逃港》公開出版。  在一些歷史研究者看來,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這部30多萬字作品的問世,有著極為重要的象徵意義。
  • 內地人「大逃港」,哪裡出了問題?
    1977年11月,鄧小平視察廣州,聽到逃港匯報,沉重地說道。待到1978年4月,剛剛出獄的習仲勳被委以重託「看守南大門」時,就提出到「最亂的農村」去,與逃港者開放交流,「這些人是外流,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是敵我矛盾,經濟搞好了,逃過去的人又會跑回到我們這邊來。」
  • 習仲勳曾四到深圳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
    原標題: 習仲勳曾四到深圳南嶺村 看到村民逃港潸然淚下有著「中國第一村」之稱的深圳南嶺村「老書記」張偉基召集召開座談會,深情回憶緬懷習仲勳。據張偉基回憶,習仲勳生前曾4次到過南嶺村,第一次是在1978年,是為制止原寶安縣農村颳起的逃港風潮路過。其餘3次分別在1987年、1988年和1990年,到南嶺村的目的是為先富起來的南嶺村人打氣鼓勁,使南嶺村人堅定改革開放信心。
  • 讀《大逃港》,登梧桐山(2月7日)
    《大逃港》講述了當年的寶安縣從「逃港潮」多年難解到習仲勳推動放寬政策,再到深圳特區萌芽的曲折歷程。
  • 趙曙光:專車有市場是用戶「用腳投票」的結果
    上世紀七十年代廣東曾出現了轟轟烈烈的「逃港潮」,當時的民謠體現了很多廣東居民用腳投票的選擇:「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屋九空逃香港,家裡只剩老和小。」但是,習仲勳主政廣東期間冒著巨大的風險,下令將偷渡外逃「內部矛盾化」,嚴禁向逃港者「開槍」,同時積極解放生產力,改善民眾生活,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睿智和遠見的創新舉措,使逃港事件成為南粵改革開放的助推器。
  • 歷史告訴我們,人民是用腳投票的
    在某種程度上,人民確實是用腳投票的,這話確實是實話。雖說人民用手投的票給了你,但是人民有時候還是用腳做決定的。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這種狀況。二戰後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被分開佔領。在不到幾年的時間內,東柏林的人跑到西柏林的有200多萬。
  • 《我們的四十年》:當年萬人逃港事件,促使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習近平說:「我十八大以後第一站就是到的深圳,到的廣州。十九大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還是要再到廣東來,再到深圳來,我們就是在這裡向全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不停步。」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試驗田,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它的建立和發展發揮了對內地示範輻射的作用,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什麼在改革之初就設立經濟特區?
  • 震動中央的「大逃港」風潮:保險套當救生圈,老虎糞便防警犬
    愈演愈烈的逃港風潮,終於在1962年如火山噴發。1962年「五月大逃亡」,廣東從各地抽調萬餘名官兵1962年,大批吃不上飯的百姓像潮水一般逃往香港,香港媒體曾以「五月大逃亡」、「水銀瀉地」冠之。當時傳出謠言說「英國女皇誕辰,大放(邊境)三天」、「第三次世界大戰快打了」,不少民眾感到逃港才是出路。
  • 用腳投票的不只是臺生
    據臺灣《旺報》報導,過去10年來大陸對臺招生從學費、獎學金到錄取門檻一再放寬,相較之下臺灣卻對赴陸臺生不甚友善。蔡當局與其瘋狂反陸,不如問一問:在臺灣連自己的高等教育都搞不定、大學過多難以退場的情況下,拿什麼來留住臺灣學生?難怪臺灣學生紛紛用腳投票,赴大陸、香港就讀。
  • 用手投票還是用腳投票
    如果上市公司出現問題,投資者大部分選擇用腳投票,把股票一拋一走了之,即使像基金這樣有實力的機構投資者,也不願意參加股東大會,用手投票來否決一些公司議案。不過,上周五出現一個很意外的事件,在格力電器的股東大會上,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採取用手投票的方式,否決了大股東推選的一個董事會人選,自己推選的一位董事會人選則獲得通過。
  • 那一年,他們逃港了:一代逃港人的生存與歸宿
    陳克治在上世紀70年代的逃港潮中偷渡來港,這場逃港潮在1972年到1974年間達到高潮。此前的兩次高潮是「1957年大放河口」和「六二大逃港」,原因分別是國內興起的反右運動和大饑荒。前深圳特區報社記者、《大逃港》作者陳秉安先生以10年為跨度,用每10年的人口減去自然增長率所增加的人口,得出的結論是:三十年間,成功抵港者,少則60~70萬,多則上百萬。這還不計那些被遣返,或根本就消失在漫長夜路和冰冷海水中的逃亡者。但也有人質疑他的說法,因為他並未將由其他國家移入香港的人口和從香港移出的人口排除出去。幸好,能印證事實的不是只有數字。
  • 變「用腳投票」為用手投票
    摘要 【變「用腳投票」為用手投票】在A股上市公司中,一方面,一股獨大的現象突出,相當數量的大股東持股比例超過30%甚至50%以上;另一方面,中小股東自我保護意識較弱,不關心公司基本面,熱衷於短線買賣,往往不參加股東大會,放棄行使股東權利。
  • 第95期: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親人眼中的習仲勳--觀點--人民網
    可到了現在,回想起仲勳同志的話來,才深深地領悟到了這些話的含意。我覺得能夠和我崇敬的師長、丈夫和摯友——習仲勳同志生活在一起,過一輩子,是無比幸福的。[詳細] 習近平回憶父親嚴格家教 揭秘習家「家風」
  • 女兒齊橋橋回憶習仲勳:教育子女嚴格 待人隨和
    齊橋橋是習仲勳和齊心的大女兒,1949年出生於延安橋兒溝中央醫院,故名「橋橋」。  齊橋橋回憶說,在父親復出前,她就陪同母親為父親的平反奔走。習仲勳受命南下時,並未要求帶任何一個子女。但是,「葉帥、耀邦、王震等領導非常關心父親,覺得父親身邊應有人照應,一來女兒是信得過的,二來女兒比較細心,因此,就安排我跟隨父親到廣東」。
  • 亞洲已出現暫時性金荒:貨幣泛濫人民用腳投票
    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良豪(Albert Cheng)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亞洲實金的強烈需求大大出乎全球投機者的意料,香港和新加坡的金條每盎司溢價高達3美元,同創18個月以來的新高。  為此,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緊急向瑞士和倫敦金庫訂購相當於平時4倍的實金,以滿足零售和交易需求。本地金行交易員透露:「月底之前都不會有新的黃金入港,如果客戶有耐心,最快1至2周才可兌現。」
  • 「用腳投票」 及其他
    用腳投票也很常見。大學生趙姑娘買了雙鞋,不料新鞋將腳磨出水泡甚至出血,為此她換了五雙鞋仍不如意。無奈之下只好投訴到消協。「新鞋磨腳」事件對雙方來說都不愉快。我認為,企業只有加大技術力量的投入,減少「摸著石頭」製鞋的盲目,並將對消費者的責任心細化、再細化,才能確保市場銷售那隻「腳」不會被磨傷。否則,消費者將會用腳投票,不再登你家店鋪的門了。
  • 習仲勳臨終遺言:我沒給你們留下什麼財富,但給你們留了個好名聲
    為了加深子女的艱苦奮鬥意識,習仲勳還在院落裡開了一處菜園子,親自帶孩子下地幹活,加深他們對勞動、對土地的熱愛。有一次,女兒安安踩到剛澆過水的菜地,弄得鞋子沾滿泥巴,習仲勳就建議她:「乾脆把鞋子脫下來,幹活還利索點兒!」並笑著說,「勞動累人,但會讓我們心裡有收穫!」安安後來深有體會地說:「通過勞動,我們的心靈深處根植下了勞動人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