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對於每一個讀書人來說,這「金榜題名時」便是人生最意氣風發的時刻,有些人甚至為此奮鬥一生,不知疲倦。
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一則消息傳遍整個京師,那便是蘇家二子雙雙進士及第,一個拿了第2,一個拿了第5,並且蘇軾蘇轍兄弟二人不過才19歲和22歲,著實令人吃驚,誰家要是養了這麼兩個兒子,簡直要燒高香。
然而老父親蘇洵得知這個消息後,卻幹了一件「奇怪」的事,他立馬大筆一揮,寫下了一首「自嘲詩」,那是字字扎心: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這首詩的意思非常簡單,前半段說登科難啊,對我蘇洵來說難於上青天;後半段說這登科未免太簡單,我兒子們簡直像拾草芥那般容易。查閱史料可知,蘇洵雖然一身才氣,卻考了一輩子試都沒能高中,這是他畢生的遺憾,如今兩個年輕的兒子,輕輕鬆鬆就高中了,還是那麼優異的成績,老父親蘇洵的面子確實有些掛不住,太扎心了!所以百感交集下,他寫下了這首打油詩。
其實當年這場考試,還有一個「小插曲」,那就是蘇軾本來應該獲得第一名,卻硬生生被主考官歐陽修改成了第二,那麼為啥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
原來,當年和蘇氏兩兄弟一起考試的還有一個叫曾鞏(後來也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人,當時曾鞏乃歐陽修的學生,兩個人的關係自然是十分親密,當年歐陽修誤以為蘇軾的文章是學生曾鞏寫的,為了避嫌,故意把文章排在了第2名,結果公布以後才知道,原來作者是蘇軾,所以說原本蘇軾該拿第1,這要是沒發生這個「小插曲」,老父親蘇洵看了,面子不得更「掛不住」。
不過自嘲歸自嘲,作為父親,蘇洵還是相當自豪的,而且因為2個兒子的原因,蘇洵也成了京師大名人,一夜之間「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時文為之一變,稱為老蘇」,甚至有不少當爹媽的來向蘇洵請教「育兒經」,後來蘇洵還謀得了一官半職,成為秘書省校書郎,接著還主持修撰禮書《太常因革禮》,父子三人,同時入朝為官,傳為一段佳話。
除了官場得意,「三蘇」在文學上的造詣也是突飛猛進,他們的作品被萬千讀書人傳閱,特別是蘇軾,琴棋書畫那是樣樣優秀,還與辛棄疾一起被稱為「蘇辛」,成為豪放派的代表,後來他們父子三人,同時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只可惜蘇洵死得太早,當年他病逝的時候,年僅58歲,而兩個兒子也才分別28歲和30歲,著實可惜啊!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