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從來不乏「因言獲罪」的文人,畢竟古代讀書人中有很多都是恣意豪放,就像李太白的輕狂。而蘇軾也是這麼一個啥都敢說的人,作為宋詞豪放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蘇軾本就生性灑脫,所以說什麼做什麼都是比較隨意,而恰恰也是因為這樣讓他的仕途歷經波折。
元豐二年蘇軾被人彈劾,在他之前的謝恩奏章中有暗語諷刺朝政,蘇軾因此入獄,差點還斷送了性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雖然最終被釋放,但是卻迎來了人生的仕途轉折點,此後半生基本上是一貶再貶。而本期介紹的這首詩就是蘇軾「烏臺詩案」後第一次被貶謫到黃州的時候所作,這也是蘇軾的一首自嘲詩作,開篇7字就令人捧腹。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詩。
《初到黃州》-(北宋-蘇軾)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可笑自己一生為了口腹生計在奔忙,結果到老了,卻因為這「口中事」鬧得一場荒唐。長江環繞著黃州,我也知這魚味鮮美,黃州附近多注竹子,似乎能聞到陣陣的竹筍香氣。被貶謫的人不妨就做個員外置身事外,按照詩人一貫的風格,且悠然做做水曹郎。只是慚愧被貶之後對於政事沒有什麼幫助,還要官家破費給我錢灌滿酒囊。
這首詩首聯以自嘲開篇,平生為了生計在奔波,直到這把年歲了仕途還是沒有太大起色,想想自己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和抱負,只能自嘲一笑。其中「荒唐」而字可以看出詩人對於自己過往的言行和所作有一定的否定和自嘲,不過其中也有幾分憤懣不甘。
頷聯則是表達了自己到黃州以後的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黃州被長江環繞其中魚兒鮮美,山中也頗多竹子,看著這樣的景象詩人似乎嗅到了魚香筍香。不得不說詩人的心態真的很樂觀,在人生低谷期還能夠對於生活有這般美好的憧憬,令人欽佩不已。正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黃州的這段時間雖然蘇軾在仕途上沒有什麼建樹,但是在詩詞上慢慢步入爐火純青之境。
頸聯更是將蘇軾的豁達和開闊心胸表現得淋漓盡致,「員外置」「水曹郎」本是令人掃興的事情,但是在前面分別加上「不妨」「例作」,讀來詼諧有趣,苦中作樂的曠達形象已是躍然紙上。不過最後一句卻是暴露了蘇軾的真實想法,看似說的是自己無所事事又拿朝廷的俸祿,實在是有點慚愧,但是何嘗就沒有對於自己際遇的不甘和無奈。要知道詩人的「悠然自得」並不是主觀選擇,而是無奈而為之。蘇軾本就是「因言獲罪」,現在還敢說這樣的話,只能說他的膽子是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