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蘇軾作為我國宋代的大文豪,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年少時就已經出名。在進京趕考時,一篇應試策論,更加是徵服了那時候的考官歐陽修,令他不住的讚嘆道:
「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
不但是在詩詞上頗有造詣,蘇軾能夠說是1個文學上的全才。書法方面,他是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繪畫方面,他開闢了「士人畫」,是後來「文人畫」的鼻祖。
在那時候,他的才華不只是流傳於民間,在朝廷之上,甚至連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這3位大宋的皇帝,全部都是蘇軾作品的「忠實粉絲」。
但俗語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蘇軾儘管文採飛揚,但在仕途上則是充滿了坎坷。蘇軾一生中,依次貶官了3次,分別去往了:黃州、惠州和儋州。
歸根結底,主要還是由於蘇軾在官場上性子太耿直。但即使如此,蘇軾仍然保持著1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一點從他的作品中就並不難發現: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儘管生活中有很多的委屈無處宣洩,但他卻一直能夠自得其樂。
看見地面上冒出來麥苗,他會歡樂的像個孩童;
沒了玉盤珍饈,一盤「東坡肉」就足以令他大飽口福;
離開高高在上的廟堂,他能夠把一整個江湖變為自己的書房。
蘇軾被貶黃州,大徹大悟後,寫出一首千古名作,最後一句飽含哲理
由於「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最後死裡逃生,貶官來到黃州。來到黃州後,他並沒有選擇自甘墮落,相反的,他將更多的時間,放到了參悟自己的內心上。
通過一番的自我修行後,他終於大徹大悟,寫出了這首千古名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縱觀整首詞我們並不難發現,當中包含了1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讀過之後,給人1種前所未有的全新感悟。
由眼前風雨推及一整個人生,強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懼坎坷的超然情懷,儘管僅有短短七個字,但表達的積極意義則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大徹大悟後的蘇軾,拋去了以前那股鋒芒畢露的聰明勁兒,一整個人變得更為通透,這也正是我們所說的知世故而不世故,飽含哲理!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令人奮發
這一本《蘇軾詞傳》中不僅收集了蘇軾的詩,還使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你走近這一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著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1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那時候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朝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裡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感受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一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一套書裡還有1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之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一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的史料的基礎上,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此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全6冊,原價192元,現在只需要79元,1本還不到15塊,兩包煙錢,你就能近距離感受到6位大文豪傳奇的一生,並且從中學到很多人生哲理,機會實在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