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幹預時孩子配合度不好,孩子不願意跟隨家長做活動,甚至逃避和家長做活動,可能會影響幹預效果及孩子的能力進步。
親子配合度很重要,因為只有家長與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配合關係,我們才能和孩子開啟教育幹預。
良好的親子配合關係也是家長們接下來持續教育幹預的保障,如果沒有良好的親子配合度,我們就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有效、持續的教育幹預。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能力停止不前或退步。
孩子不願意配合我們怎麼辦?
本周四(2020年3月26日)晚20:00,本期星橋公益微課邀請到中美星星橋天津河東中心——羅老師為大家分享《居家幹預,如何提升孩子的配合度?》。
本次微課羅老師分別從了解我們的孩子,進行符合孩子能力的活動兩方面展開,教大家如何有效了解孩子的喜好和感覺偏好,如何在孩子現有能力基礎上進行幹預。從而找到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配合關係的有效方法,讓我們的居家幹預得到保障。
以下內容有部分簡化,了解全部內容,可點擊音頻收聽。
本期微課主題《社交概念實操分享》,由中美星星橋優秀家長——二寶媽媽來為大家分享。整個課程二寶媽通過遊戲的形式教大家如何把社交概念運用到實操中,和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家長們一些啟發和幫助。詳情見下文。
今天分享的遊戲主要是以社交概念課程為主,關於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可以通過以下圖片了解。
以上圖中講了社交能力的模型,不管是金字塔,還是右邊的冰山一角圖,講得是社交關注、社交解讀、解決問題是社交能力的基礎,所以我們大的目標是把冰山下的這兩部分能力打好基礎。
這張圖是社交概念裡一個基礎概念,對我們的孩子來說確實很抽象。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前面6個概念定義為助力於社交關注,後面5個概念是助力於社交解讀。為了把這些概念很好的去灌輸給孩子,我們需要很好的去設計和詮釋,但事實上在整個執行過程當中,每個概念的課時可能遠遠不止這些課時,包括形式,我們最後改成了以遊戲為主。
為什麼要以遊戲為主?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效果會更好,所以和孩子玩起來是真的非常重要。
它的初步教學目的讓孩子能夠知道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想法,猜測別人的想法,知道自己的行為。那麼還有一些社交詞彙:我想、我要、我可以、他想、他要、他想一想、猜一猜等抽象的社交詞彙。這一概念主要是讓孩子了解腦袋是用來思考的,腦子裡會產生想法,每個人的想法有時候相同,有時候不同。
我們把這個概念裡分享的遊戲分為:猜一猜系列和社交小組遊戲系列。
這一系列分別有:猜寶物、猜猜我在想什麼、做什麼、去哪裡等遊戲,這些都是一種互動的形式。
●如猜寶物,其實做起來很簡單,我們在家裡拿一個盒子挖一個小小的孔,只要夠孩子的手伸進去就可以了。盒子裡可以放一些不同形狀和觸感的東西,讓孩子通過手的觸摸來感受、來猜測摸到了什麼?讓孩子理解,通過觸摸後腦袋裡就會有一個畫面,這就是他的想法。
●猜猜我在想什麼?我們用到的教具是一個思想泡的頭箍(如以下圖),上面白色部分可以貼相應的圖卡,非常形象地表達了我們腦袋裡在想什麼。
●猜猜我在做什麼?我們可以表演一個日常的行為動作,但儘量不要出聲,以啞劇的形式來讓孩子進行猜測,比如炒菜、洗頭、踢足球等等,大家可以盡情地發揮想像力。
●猜猜我去哪裡?我買了一根繩子,當時快過國慶節了,我塑封了幾張標註地點的卡片掛在繩子上,通過觀察眼睛的延長線,來猜測要去哪裡玩,這幾個遊戲都可以進行角色的互換。
如輪流插雪花片遊戲,雪花片其實非常的普通,但是它的用途很多,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每次插一片進行流轉,最後說一說大家一起搭了什麼?讓孩子理解每個人的想法有時候不同。因為最後搭完這個作品,每個人說出來的「像什麼」可能都不一樣。
我們是從開心、害怕、難過、生氣這四種基本情緒開始的。
這一概念的遊戲分為三類:圖卡辨別、真人情緒的識別、情感的表達。
圖卡辨別,我們可以通過畫表情,或玩蒼蠅拍的遊戲,來讓孩子看到卡片以後就知道是什麼表情。
蒼蠅拍拍表情,在白板上貼很多的表情圖。我們可以找一些表情圖,(見上圖)和一塊白板,讓孩子拿一個蒼蠅拍,並根據老師的指令去拍相應的表情圖卡。遊戲形式可以排隊輪流,也可以集體上前。
另外擊鼓傳花也可以,我們把這些表情圖卡和動作圖卡放在一個信封裡,隨著音樂孩子進行流轉,音樂停的時候沒有傳出去的人,從信封裡抽出一個圖卡,進行表演和演示。從圖卡開始之後,我們可以進入一些真人的情緒識別。找一些孩子們熟悉的,他自己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照片,選擇一些表情較為明顯的進行投影,讓孩子們來標籤情緒的名稱(我個人做了一些簡單的表情牌,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舉牌)。
那麼還有一個遊戲是Copy不走樣,家長們可能會比較熟悉,我們排成一個縱隊,排在第一個的家長開始做表情,孩子看了以後就轉身模仿給後面的人,這樣一個接一個,一直傳到最後一位,由最後一個小朋友或者家長來猜出做的是什麼表情。
情緒表達,我們用了樂高情緒小人,這個小人有一個身體,然後有很多個腦袋,很多腦袋分別有不同的表情、情緒。每次下課前我們會讓孩子進行選擇,來表達他上完課以後自己的感受,同時幫助孩子們來建立表達的一個句型模板。其實你會發現我們在做的過程當中,小孩子的選擇還真的會不同,也說明了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確實有時候是不同的。
第二組概念分別為:用眼睛想一想、小組計劃、身體在小組中、全身傾聽,我們把這四組概念組合在一起來教。教學目的主要是加強共同關注能力,構建協作能力,提高情緒識別和表達能力,理解和使用社交相關的抽象詞彙。
每一組概念我們都會先從分組機制開始,進教室前進行分組活動。每次分組都會採取不同的規則,有時候整個團隊會是一組,有時候會根據抽籤來配對,有時候會由孩子自主來選擇他的組員,這也是我們在LSP(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學習風格簡介)系統中學到的,要講究靈活性,既要新舊遊戲的一個合理搭配,又要做到靈活的變化。
第二組概念的遊戲:扔飛鏢,飛鏢盤是一個很常見的玩具,用在這裡是個很好的共同關注的主題,每一輪的形式我們可以進行改變,持鏢盤和投鏢的角色可以進行輪換,也可以把某一個表情圖卡貼在鏢盤上,輪流投擲,同時說出表情的名稱。
託馬斯主題遊戲
進入第2組概念後,對於小組計劃,我們比較重視主題的擬定。比如託馬斯主題遊戲,從分組機制開始到具體的遊戲都以託馬斯為主題。如圖中的酸奶盒子和不同顏色的酸奶標籤,以及剪下來的託馬斯火車的紙板,都是我們主要的教具。
第一步,我們在孩子進教室前便進行找主題,我們把不同顏色的託馬斯卡藏在教室的各個地方,然後讓孩子根據抽籤去尋找相應的託馬斯卡。第二步,託馬斯開始找朋友,我們把小火車放在水桶上,老師看著哪一輛,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猜測,把小火車開給老師。
接著我們需要把貨物進行裝箱,拿什麼裝?我們把酸奶盒搭成城堡的形狀,讓孩子們輪流取下盒子,用回形針連接起來作為運載的貨櫃。為什麼是要讓他們取下,而不是讓他們自己搭?主要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另外考慮到後面的人,如果這個孩子取塌了,後面的人可能就要重新搭。所以這也是一個好的細節處理。
我們把貨物裝完了以後,回到另外一間教室,把水桶放成S狀,然後帶著紙板託馬斯卡貼在思想頭箍上,這意味著託馬斯火車頭要出發了。孩子們繞著S型的水桶走,同時播放一些不同環境的、地點的擬聲,比如牛叫聲、森林裡的鳥叫聲,來引導孩子去想像託馬斯火車穿山越嶺,到了不同的地方(在旁邊還可以放一塊白板,白板上可以放一些地點的卡片,如山頂、海邊等),可以使孩子在行進過程當中再回頭看黑白板上的地點,這其實是多種感知覺協調運作的一個嘗試。
用完了以後,我們需要回到座位上,把之前做好的小火車裡的貨物在倒在一個容器裡,最後大家都非常的高興,都成了非常有用的小火車。這個遊戲總體來講是比較流暢的,精細、感統、語言都得到了訓練。
2019年對我來講是非常充實的一年,我和瓜總媽媽一起作伴參加了不少的研討會及培訓班,也包括蘇州大學的科研項目。我們把出去學習看作是一种放松,因為出去學習是最好的單飛的藉口。同時我們把中美星星橋的課程刷了一遍又一遍,家裡還有很多書沒有看,時間總是不夠用,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就是這樣。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持續的進步,就需要我們持續地去學習。
我們家長互助班分為社交小組和大運動小組,目前由4個家庭組成,一般不超過6個家庭,一方面是場地有限制,另外要經得起磨合,因為大家需要理念相同,志同道合,其實最終能夠保持這種恆心的家庭,也不太多。
在非假期期間,我們每周六或周日進行集體活動(平時是在學校裡融合),主要以社交類遊戲、語言繪本類遊戲、大運動類遊戲和棋類桌面遊戲為主。
以上這張圖是我們一天大概的安排,從早上9:30一直到下午的4:45,家長輪值做教練,不同的家長教授不同的課。
我們以中美星星橋的課程為教材(如社交概念、LSP小學階段和初級/高級語言課程),大運動方面,我們把蘇州體科研發的一套動作,及我們學習的LSP十個能力進行融合,設計了一套大運動項目。
根據下圖我想講的是我們在家長互助班獲得了很多收穫,也學習了很多和孩子互動的遊戲。
我的孩子在社交、語言、大運動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的進步,包括一些情緒的表達,他現在用的已經非常熟練了,也非常喜歡去觀察,無論是看動畫片,還是在外面,都喜歡去看。
師傅領進門之後,還需要我們自己走很長的路下去,多一個人會多一份勇氣和溫暖。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再次感謝大家的聆聽!
最後非常感謝中美星星橋的支持,感謝互助班的小夥伴們,尤其是瓜總媽媽,當然還有很多為我們提供各種資源、各種課件的其他一些機構和組織,非常感謝大家!再見!
點擊圖片閱讀原文
星橋戰「疫」第二季:「練起來」——全國六大中心線上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