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4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路德維希哈丁在距地球700光年的寶瓶座發現了一團巨大的螺旋狀星雲,這團螺旋星雲由一顆未知的恆星爆炸後產生,是目前人類已知的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狀星雲,它發出的高能量輻射,構成了蔓延5.1光年的巨大雲氣環。
卡爾路德維希認為,這座螺旋星雲是恆星生命行將結束時的迴光返照,星雲的內核未來會成為一顆白矮星,這一過程也是所有恆星最終的演化方向與宿命。
對此,他曾感嘆到:星雲就如同一隻巨大的眼睛,來自將死之人的凝視。近代,人們利用紅外線太空望遠鏡對其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更清晰的捕捉到螺旋星雲的真實面貌。從外觀上看,星雲整體有如一個巨大的藍色瞳孔與白色虹膜包含在酒紅色的鞏膜之中,它們圍繞著一個共同的核心做螺旋狀周期性的旋轉運動,有人將這種螺旋狀的結構與其無法接近的神秘比作神秘文化中的上帝之眼。
其實縱觀歷史,在遠古時代,人類便有以眼睛作為圖騰的過往,眼睛作為溝通宇宙信息的橋梁與造物主全知世界的象徵而出現在各種宗教與信仰的圖騰之中,而在未知世界神秘學看來,眼睛螺旋狀的結構有如螺旋星雲一樣,蘊含著宇宙深處的秘密。
宇宙萬物都以螺旋狀的方式運轉著。從粒子的繞核運動,到電磁感應中的渦流,從水流的漩渦、颱風龍捲風的螺旋形結構,到星體的運行軌跡、黑洞的螺旋狀結構及宇宙大爆炸的過程。生物層面,從DNA的雙螺旋結構到貝殼的生長、蜘蛛網的結織、犄角與毛髮的生長,從樹木的年輪,莖類植物的生長,到向日葵及各種花瓣的螺紋狀排列與構成,從指紋的渦卷形的螺旋軌跡,到毛髮的螺旋形的旋紋等等。
由此及彼,螺旋形結構廣泛存在於物質形成到運動的一切過程之中。而在人體層面,也處處可見螺旋狀結構作用的痕跡。
以眼睛為例,眼睛作為接受光線的器官,從微觀層面來講,是接受光子的器官,光子的傳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像著我們眼睛的結構。
普遍認為,光沿著直線傳播,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在地球上,由於引力與介質的作用,使得以人類的視角來觀察,光線的傳播路徑近似於直線傳播,但更準確的說,光子在宇宙中是在沿著一個中心軸以旋轉轉遞進的方式傳播,就如一個流動向前的漩渦,這種旋轉的光被稱作光旋渦。
光子的運動方式與眼睛結構的形成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這如同水中漩渦的螺旋形運動與漩渦漩心的同步旋轉。外界的光子好比是空間中的光漩渦,而我們的眼睛是通向這個漩渦中心的窗口,而漩渦的最中心是我們生命的本質與本源。
換句話說,外界的光子密集的排列在我們可視的空間之中,它們以漩渦狀的方式進入到了我們的眼睛,造就了我們眼睛的結構。同時,它們的運動方式帶動著我們眼睛的旋轉,我們的瞳孔、虹膜、鞏膜成為了這個漩渦的不同層級,瞳孔的中心通向這個光漩渦的核心。這一切,皆是光子運動規律的使然。就像在第三隻眼中提到的一樣,一方面,外界的粒子通過我們的眼睛以螺旋狀的方式進入,另一方面,我們內在的信息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通過眼睛向外傳遞。人體的意識是以螺旋狀結構作為傳遞的路線,而並非直線。而更深入地來看,眼睛或者宏觀的說人體視覺光漩渦的變化也時刻傳遞著生物生與死的信息及生命力的表達。當一顆恆星能量充盈之時,便向外散發出奪目的光芒,當它到達生命的盡頭時,便會爆炸擴張產生螺旋狀星雲,成為白矮星。人體在傳遞信息時,眼睛就如同一顆恆星的外在體現。當一個人在元氣充盈之時,在旁人看來,他眼睛會顯得閃閃發光,而當一個人抵達生命的盡頭,會伴隨著瞳孔逐漸放大,直至歸於暗淡。兩者的機理,異曲同工。這是存在於萬物之間有小及大或者由大及小的規律。同樣的機理,還表現在耳朵的結構和聲波的傳遞、人體能量場的擴散與迴光返照的表達、人體結構的軸對稱等等。
而更深入的看,螺旋的規律普遍存在與更廣闊的世界之中,它無處不在,將同樣的機理應用於對事物的觀察中,便可由小見大,窺一斑而知全豹。萬物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無始無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