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2019年12月15日,我走進淮海中路汾陽路拐角的上音歌劇院,參加《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徐景新影視音樂作品音樂會》。
圖說:淮海中路又添新地標——上音歌劇院。
那晚,上演了著名音樂家徐景新創作並全新改編的20多首影視音樂作品,主持人是著名歌唱家龔琳娜。
圖說:著名音樂家徐景新在母校新落成的歌劇院舉辦音樂會。
徐景新1966年畢業上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迄今已為80多部故事片和120多部(集)電視劇譜寫音樂;他作曲的第一部大故事片《難忘的戰鬥》,為毛主席生前所看的最後一部電影,並為之潸然淚下。
圖說:還記得《難忘的戰鬥》的插曲《迎著風雨去戰鬥》麼。
《小街》主題曲《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名列「中國百年電影音樂金曲」,另有6首入選中唱總公司《歌聲跨越60年》,並獲「中國電影百年」特別貢獻獎。
圖說:只有四句歌詞的《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傳唱了幾代人。
此外,舞劇《閃閃的紅星》和交響合唱《鐵軍之歌》分獲第10、14屆文華音樂作曲獎,《飛天》獲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二等獎和首屆上海市文學藝術獎、《大江東去》獲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三等獎、《春江花月夜》獲第二屆中國廣播新歌優秀作品金獎等。
圖說:「我的創作宗旨是堅持時代性、民族性、可聽性。作品要站在時代性和民族性交叉點上,還要考慮可聽性,要曲高和眾。」——徐景新
音樂會舉辦三個月前的9月15日,國內首個採用整體隔振技術建造的全浮結構的上音歌劇院啟用。
圖說:上音歌劇院舞臺。
其歌劇廳1200座,舞臺由1主、2側和1後構成「品」字形;另有4個排演教室和1個學術報告廳;具有多種演出與教學功能,堪稱國際一流。
圖說:上音歌劇院一瞥。
參與設計的法國包贊巴克建築事務所認為:「上音歌劇院無論從功能,聲學,技術,建築美學上都會體現出國際一流水平,成為上海文化地圖上的新地標。建築整體在周圍環境中不是一躍而出,跳出環境,而是與自然結合,充滿內涵,顯出內斂而謙虛的態度。」
這一上海「十三五」重要文化建設項目浮現淮海中路,不僅增添了這條著名馬路自1949年以來的文化新地標,並將文脈向西拓展延伸。
圖說:上音歌劇院俯瞰。
上海音樂學院建於1927年,九十多年來幾度改名。成立時叫國立音樂院,兩年後改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又稱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抗戰期間,易名國立上海音樂學院;勝利後,重新改回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49年,又改稱國立音樂學院上海分院。
圖說: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國立音樂專科學校。
1978年,我考入桂林路10號的上海師範學院(今上海師大)。學校東部之北,有個音樂新村,說裡面住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
音樂學院不是在市區麼?怎會出現在這當時屬上海縣的土地上。後才知道,音樂學院來過這。1954年,它遷入漕河涇新校舍。那一年,上海師院也在此建校,由此為鄰。上音搬漕河涇時,校名為: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直到1956年,才定為上海音樂學院。
圖說:為老鄰居慶生。
這個音樂學校的校址,如同改來換去的校名是一搬再搬。從南昌路到汾陽路,再到復興中路桃園邨。1935年,按當時「大上海計劃」,遷江灣的市京路918號。新中國成立後,先搬漕河涇,1958年再到住過的汾陽路,不過是在20號,不是三十年前的19號了。
圖說:坐落淮海中路一條支路汾陽路上的音樂高等學府。
校(院)長多為中國著名教育家和音樂家,相比之下變化小。開辦時,院長蔡元培。改音專後,由創辦者之一蕭友梅為校長。歷任校領導中,任職最長賀綠汀;自1949年至1984年,當院長三十五年後,又為名譽院長。
圖說: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賀綠汀。
創辦時,學校宗旨定為「輸入世界音樂,整理我國音樂」。教學體制借鑑西歐現代專業音樂並結合國情,既有雄厚根基的傳統專業,也有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並形成大、中、小學一體化的完整音樂教學體制。此外,一直加強對外交流。抗戰時,就因教授多為外籍等原因,學校未能內遷。現與美、俄、德、荷、澳、日等國音樂院校建立聯繫,雙方師生互訪、講學、演出。斯特恩、羅斯特洛波維奇、小澤徵爾、帕爾曼、馬友友、傅聰等國際著名音樂家被聘為名譽或客座教授。
在發展中國音樂上,學院的創作和研究頗豐:鋼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大合唱《幸福河》和交響曲《長徵》等具有廣泛影響,破譯敦煌唐代古樂譜對中國古代音樂研究起到劃時代作用。
原標題:《蕩蕩淮海路10:新地標:上音歌劇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