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領土面積狹小,只有2.57萬平方公裡,和我國任何一個省份相比,都要小得多。而且該國人口也只有區區800多萬,數量僅相當於我國一個中等城市人口規模。
但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不僅在經濟和科技領域,成為國際上公認的發達國家,在軍事實力上也是傲視群雄,令人不敢小覷。
以色列的軍事力量在中東地區絕對是霸主地位。就算是拉到全球對比,也是排名靠前的國家。
有人說,以色列的軍事實力,絕不輸於聯合國五強中的英法,能夠排在世界前七之列。這個說法的準確性有待考察,但是足以說明,以色列在領土和人口上是小國,但在軍事上絕對算得上強國。
(以色列士兵)
彈丸之國以色列,是如何成長為軍事強國的呢?
一、群敵環伺下的憂患意識。
1948年,在聯合國支持下,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成立,由於阿拉伯國家拒不承認聯合國的決議,反對它對巴勒斯坦的領土分割。因此,新生的以色列,遭到阿拉伯世界組成的聯合部隊的圍攻。一窮二白之下,被打得奄奄一息。
在聯合國調停下,雙方停火四周。以色列利用這個機會,向全球猶太人發出召喚,大量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富甲一方的猶太商人們,把武器源源不斷送往以色列。
停戰結束後,當阿拉伯聯軍準備收穫最後的勝利果實時,鳥槍換炮的以色列,絕地反擊,拼死一搏,直接把阿拉伯聯軍打回了老家,以色列得以順利建國。
隨後,為了不斷改善發展及生存條件,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之間,接連又發生了四次中東戰爭,每次都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就這樣,以色列從一個弱小的新生國家,一步步成長為中東地區的軍事強國。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已經沒有實力和以色列對抗了。
正是在這種群敵環伺的惡劣生存環境下,以色列樹立了很強的憂患意識。身處與猶太人有世仇的穆斯林之中,危機感使得以色列不得不打起精神,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斷壯大自己的軍事,來保證自身的安全。
(阿拉伯聯軍)
二、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支持。
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在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很可能早已不復存在。這其中,佔據美國精英階層的猶太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入美國的猶太人就達到300萬,這些人大多智商較高,大多為精英階層,無論在科技文化,還是社會經濟領域和政權機構內部,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由於他們對美國政府的決策起著重要作用,新生的以色列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就成為了必然。當時猶太人把建國大本營定在美國,也正是因為美國猶太人的關係。
除了美國,境內同樣存在大量猶太人的蘇聯,對於以色列的建國也給予了很大支持。所以時至今日,以色列和俄羅斯及美國的關係依然非常密切。
另外,德國由於在二戰時對猶太人實施了大屠殺,也將援助以色列,作為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為了支持以色列不斷壯大,除了賠償267億歐元之外,德國還無償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技術援助,幫助以色列搞尖端武器研發。
(正在服役的新兵)
三、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
以色列是在「戰爭中建立的國家」。從誕生那天起,幾乎沒有停止過戰爭。這也迫使它,不得不從人力和技術等方面,提升國防工業的競爭力,用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來加強自身軍事力量。
長期以來,以色列在世界軍工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每年的國家財政預算案中,國防是以色列最大的財政支出項目。
在歐美等國家技術援助下,以色列的軍事工業體系非常完善。國防部下屬的諸多大型軍工企業,都是高精尖武器製造商和出口商。產品從飛機、坦克、艦艇到電子對抗、網絡安全、人工智慧等,幾乎覆蓋所有軍用產品和技術的研發生產。
作為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以色列凡是年滿18歲的公民,都必須服兵役,男子3年,女子2年,這也為以色列積累下強大的戰時兵源儲備。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工業,及近百枚核彈頭的核威懾,以色列中東小霸王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
(參考資料:《以色列國防工業發展的策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