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首屆東北
光伏論壇在長春如期舉行,來自光伏行業的大佬們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光伏未來的發展。通威集團設施漁業工程研究所負責人吳宗文老先生受邀參加此次會議並就東北地區「漁光互補」發展潛力進行了分析講解。
眾所周知,通威已成為國內唯一擁有從上遊多晶矽生產、
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的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並已形成我國最完整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伏新能源產業鏈條,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光伏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核心參與者和主要推動力量,同時通威又是以農業、新能源為雙主業的大型企業,因此,其一直在探索農業與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的跨界整合。吳宗文介紹說,在2016年的兩會上,通威就建立「漁光一體」模式的相關問題向中央領導做匯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副總理聽後對此予以高度認可。
對於東北地域實施「漁光一體」的優勢和效益問題,吳宗文以吉林白城為例做了簡要分析,首先太陽能資源優勢,每年太陽光照有效發電超過1520小時;其次是水面資源優勢,在白城市可建設1萬-6萬畝、200兆瓦-1吉瓦漁光一體項目。最後還可以利用其溼地公園的優勢打造白城市「漁光一體」旅遊勝地。
吳宗文在預計白城第一期漁光一體10000畝,養殖水面7500畝,安裝光伏組件200兆瓦的前提下,對魚、電、旅遊、招商、環保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效益分析,光伏效益從每年的發電量來看,預計將會收入2.944億—15億,智能設施漁業可達到0.6—1.2億元的收益,旅遊產業最多可達2.5億元收益,而招商引資效益更加客觀將達到100億元。
吳宗文說,通過「漁光一體」使漁業與光伏行業實現跨界整合,進而真正實現「漁、電、旅遊、環保、稅收」五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