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任鴻 文/圖)「十年以後,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親子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親子溝通有哪些絆腳石?」……5月30日,成都市西北中學外國語學校內,幾十名家長坐在教室裡當起學生,學習親子溝通技巧,而另一邊,他們的孩子正在聆聽法治教育講座。課後,家長和孩子還一起參加了法治遊園活動,在遊戲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意識。
當天,成都市武侯區檢察院聯合區教育局、成都市西北中學外國語學校、成都新空間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心傳青少年心理服務中心在「六一」兒童節前為成都市西北中學外國語學校的同學們送上了一份精彩的法治教育大餐。
法治課為何要開設親子溝通講座?武侯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未成年人犯罪或受到犯罪侵害多是因為家庭教育不當,親子溝通出了問題,所以,要保護未成年人,讓其遠離犯罪,家長首先要學習做到親子溝通,盡到監護人職責。」
親子溝通講座一開始,武侯區心傳青少年心理關愛中心老師黃霞就向家長拋出問題,讓家長用一個詞形容自己是怎樣的家長,並評價與孩子當前的親子關係如何。參與互動的4位家長中,僅有一位家長覺得自己和孩子間的溝通像朋友一樣,其餘三位家長均表示,孩子青春期開始變得「不聽話了」,親子間溝通比較困難,有一位媽媽甚至無助地流下了眼淚。
「親子溝通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總是用成人的標準、想法和理解與孩子進行溝通!」黃霞的解答直指要害。隨後,她又以案例操練的方式,教大家如何做一位積極傾聽的家長,她說,親子溝通有12個絆腳石,包括家長溝通的態度為命令、教育、說服、表揚、分析、詢問、威脅、建議、貼標籤、辱罵、安慰、轉移。她認為,正確的溝通方式應該是傾聽,比如在與孩子交流中用以下問句:那怎麼辦?後來怎麼樣了?你認為呢?想不想告訴我讓你煩心的事?
記者看到,「課堂」上家長們聽得十分入神,時不時還拿出手機拍攝老師的課件內容。「這樣的講座,真的很受用。孩子在學習成長,我們家長也要學習如何當一個合格的家長。」課後,家長張女士告訴記者。聆聽了法治講座,她的女兒、初一(10)班學生羅思語也感覺收穫頗豐。「檢察官叔叔講到14歲以上販毒、搶劫等屬於犯罪,盜竊1600元以上是犯罪,這些知識我都記住了。」羅思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