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讀59:法人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取得與消滅

2020-10-25 益之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三章法人,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五十九條:「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本條是關於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取得和消滅的規定。

本條來源於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賦予法人民事權利能力,是承認法人為一類獨立民事主體的邏輯必然。制定本條的目的在於明確法人何時取得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確定法人在哪個時段內擁有成為民事權利義務主體資格以及在哪個時段內能夠獨立從事有效的法律行為。

因為法人民事權利能力與法人當事人能力密切相關,本條在確定法人是否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同時,同樣起到確定法人當事人能力的作用。

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法人與自然人相似,其權利能力也存在於其存續期間內,即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然而,法人權利能力的存續,只是法律或法人章程對法人參與社會交往的一種理性規制。因此,法人成立因組織體目的、形態或涉及的社會價值不同而不同。

(1)營利法人、提供公益服務設立的事業單位、為實現公益目的或者會員共同利益等非營利目的設立的社會團體、為實現公益目的以捐助財產設立的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經依法登記後始取得民事權利能力。

(2)提供公益服務設立的事業單位、為實現公益目的或者公員共同利益等非營利目的設立的社會團體中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以及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自成立之日起取得權利能力。

(3)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據特別法的具體規定取得權利能力。

(4)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因在我國已經廣泛存在,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民法典直接承認這些主體具有權利能力。

從以上可知,法人成立以登記為原則,法律規定不需登記為例外。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到法人終止時消滅。法人的終止相當於自然人的死亡。然而自然人死亡較容易確認,法人的終止則不同,法人的生命何時終結,要看實證法如何規定。

(1)法人的解散。

民法典第七十二條第三款規定:「清算結束並完成法人註銷登記時,法人終止;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清算結束時,法人終止。」

(2)法人破產。

民法典第七十三條規定:「法人被宣告破產的,依法進行破產清算並完成法人註銷登記時,法人終止。」

(3)機關法人被撤銷。

民法典第九十八條規定:「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民法典確定的基本原則是,法人終止不僅要完成清算工作,還須完成註銷登記,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同法人成立一樣,法人人格的消滅也需經國家公權力確認,方為法律上徹底終止,故法人的終止時間應以註銷登記日期為準。

需要注意的是,法人的營業執照吊銷與註銷的法律效果並不一樣,註銷導致法人資格消滅,吊銷則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法人的作出的一種行政處罰,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吊銷營業執照的法律後果取消公司的營業資格,不允許法人繼續進行新的經營活動,但並不導致法人終止。

依據公司法,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後應當清算,在清算期間,公司存續,但不得開展與清算無關的經營活動。公司清算結束後,申請註銷公司登記,公告公司終止。故公司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只是公司解散和清算的法定事由,公司只有在清算完畢辦理註銷登記之後才能正式終止。

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人以自己獨立的意思表示,有效為法律行為的能力。我國採取法人實在說,所以民法認可法人具有行為能力。

由於本條只規定了「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產生和消滅的時間,分別為法人成立和終止之時,但是法人具體何時成立,何時終止,本條並未明確回答,因此本條是一個不完全法條,實際適用時,還需要通過民法典的其他條文以及其他法律來進一步確定法人的成立和終止時間,方能將本條之規定正確適用。

當然,本條關於法人民事權利能力規定,使之成為確定訴訟當事人是否具有法人資格的依據,但是關於法人行為能力的規定成了一個全有或全無的問題,本條並未就法人行為能力作進一步完善,這也是一個缺憾。

事實上,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以其不同於單個自然人意思的團體意思為前提的。民事行為能力以意思能力為前提,法人作為一個統一的組織體,有自己的內部機構,能夠產生並實現自己的意思,從而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法人的團體意志不同於個人的意志,也不是個人意志的稱意相加,而是一種意志的結合。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解讀13: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民法典第二章共計43條,本章又分為四節,分別是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二節「監護」,第三節「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第四節「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
  • 民法專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
    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法典第13條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出生,是指胎兒脫離母體並生存的法律事實。民法典第15條規定: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民法典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 《民法典》解讀19: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本條是由民法通則第十二條修改而來,還吸收了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相關規定內容。
  • 【民法典】《民法典》是如何規定民事行為能力的?
    什麼是民事行為能力,《民法典》是怎樣規定的?所謂民事行為能力,就是指民事主體以自己獨立的行為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分三種情況: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關於這些《民法典》也作出了如下規定:第十八條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我們還要注意民法典將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由原來的第三原則,提高到作為民法典基本原則中的第一原則。一、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及其相互關係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 專家解讀丨民法典中有利於民事權利保護的四大亮點
    此種撤銷權的要義在於:認定是否構成「顯失公平」的時間點,在該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時間點,反之,不能以該民事法律行為成立以後的時間點,或者成立之前的時間點作為認定的時間點。對民事法律行為撤銷的法律後果,民法典明確規定: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 2020山東事業單位法律知識: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民法典》第13條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更看重自然人有無資格進行民事活動,可以看成自然人進入民法世界的一張門票。
  • 聊民法典7:法律適用規則,以及自然人從生到死的民事權利能力
    相對於《民法典》,我國在民商事領域還有一些特別領域的專門法律,比如《公司法》、《海商法》等,其中有些特別規定,是與《民法典》中的一般規定是不一致的,這時就要先適用這些特別法的規定。例如,訴訟時效的規定,《民法典》中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在這個條文中再次強調了適用特別法優先的原則。
  • 《民法典》解讀57:法人定義
    本條完全承襲於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與民法通則不同的是,民法典將法人民事權利與民事行為能力起止時間單列出去。這樣有助於理順法人成立與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產生、終止之間的邏輯順序。民法典第三章是關於法人制度的規定,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制度。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
  •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我能做點兒啥!
    首讀《民法總則》基礎知識點積累: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
  • 《民法典》解讀24: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司法認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二十四條第一款:「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係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典: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
    專欄《民法典(總則編)》第7章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民法典 第13條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民法典第14條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 民法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概念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沒有民事權利能力,就不能享有民事權利,不能負擔民事義務。因此,無民事權利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如未達法定婚齡的人,不享有結婚的民事權利能力,未達法定婚齡的人結婚.根據(婚姻法》第10條.婚姻無效。(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1、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1)概念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民法總則》第13條)。
  • 「民法典」《民法典》是如何規定民事行為能力的?
    什麼是民事行為能力,《民法典》是怎樣規定的?所謂民事行為能力,就是指民事主體以自己獨立的行為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分三種情況: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關於這些《民法典》也作出了如下規定:第十八條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民法總則草案:限制民事能力年齡下限從10歲降至6歲
    民法總則草案明確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降低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年齡段由原來的10至18歲變更為6至18歲;草案明確了三種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情形,並規定被撤銷資格者確有悔改情形,可視情況恢復資格;草案對網絡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型民事權利客體做了規定;草案還將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由兩年改為三年。
  • 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力行為的區別
    ●小國●法不阿貴,繩不繞曲(二)2018-12-10 【注】此文為小國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課程班的作業【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力能力的區別】事行為能力,簡稱「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簡言之,民事行為能力為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提供了現實性。
  • 關於民法典第十四條規定的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的理解
    那麼、何謂民事權利能力呢?一個點兒就是民事權利能力是一種資格,即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沒有這種資格,就沒有民事權利能力;同理、沒有民事權利能力,也就沒有或者不能享有民事權利,不能承擔民事義務。依照民法學法理,反推《民法典·總則編》第十四條的內容可以得知,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不能放棄。為什麼?
  • 在民事訴訟中如何區分訴訟權利能力、訴訟行為能力與當事人適格?
    在實踐中,我們經常疑惑,為什麼在判決書中原被告可以是精神病,但是其卻不能成為自主的主張權利承擔義務?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對於該案件提起主張有些人就不可以?當你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思考民訴中的訴訟權利能力、訴訟行為能力和當事人適格的問題了。
  • 民法概念:民事撤銷制度
    作為《民法典》中的「撤銷」,其意義依文義解釋,直接理解為「在法律上取消」的意思。民事撤銷制度是《民法典》的重要法律制度,全覽《民法典》中的「撤銷」後發現,民事撤銷通常是民事主體以撤銷行為或者撤銷權的形式表現出來,民事撤銷制度可以概括為,民事主體在法律上取消相關行為人的民事行為或者資格的一系列法律規範的總稱。民事主體享有的取消他人一定行為或者資格,以保護特定利益的法律之力即是民事撤銷權。
  •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45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該怎麼把握
    什麼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那些人?什麼是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該怎麼把握?(第100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資格如何取得民法典·條文解析(第99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如何取得民法典·條文解析(第98條)|機關法人終止後權利義務關係如何處理民法典·條文解析(第97條)|機關法人資格什麼時候取得民法典·條文解析(第96條)|特別法人有哪些呢民法典·條文解析(第95條)|為公益目的成立的非營利法人終止時剩餘財產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