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思善不思惡」的心?

2021-02-19 渡人亦渡己

「不思善,不思惡」這句話是《六祖壇經》中,六祖為了接引惠明所說。當時六祖接了五祖傳法,被惠明追上後,就把袈裟搭在石頭上,自己躲起來,惠明拿袈裟,怎麼也拿不動,就大喊「我不是來搶衣缽的,我是為法來的。」六祖就出來,對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惠明因此而「言下大悟」。

「不思善,不思惡」,是叫你對善惡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是叫你對一切都沒有分辨,不用去分辨,這裡的「善」、「惡」,不單是指善與惡,而是指一切我們所面對的境相。一個人如果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那不是學佛,那是糊塗蛋。

對善惡是非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但是一定要有所分辨,要了了分明,這還不夠,還要於了了分明中不起分別,自己的這個本來心,本來面目,可以於此中如如不動,不會被其所轉,這個時候做到「一念不生」,這才是真正的「不思善,不思惡」。

講「善」講「惡」是普通心,它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這是一般眾生心,是意識心。而「不思善不思惡」的心,是指真心,真心它無所謂善,無所謂惡,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本來就是如此,有個什麼惡?有個什麼善?你能做到對一切「是非善惡」了了明分,又不起分別執著時,就是真心顯現的「本來面目」,就明心見性了。

很多人學佛容易落入極端,常常以「不思善,不思惡」這句話作為「標準」,而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這是很愚痴的。所以有些東西,這個真實義諦,它很難用語言去講清楚,如果你執著於隻言片語,而沒有真正的覺悟,那麼你學佛就會越來越執著。

學佛,一定要「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要越學對一切越明了,非但明了,還要能夠於明了中不為所動,這才是真正的學佛,這才是真正受用了佛法的智慧,才是覺悟。

相關焦點

  • 〖講堂開示〗: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二)
    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就要對這句話進行一番思維整理,看看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平常我們的心,我們用心的這個心就是第六識,它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在這兩邊跳來跳去,當然還有一些無記的,生活當中大量的無記的這種語言或者是行為,無記的是大量的,善惡的是少量的,什麼叫無記?無記就是不能把這件事情歸屬到善或者惡,好比說走路,你說走路是善還是惡?
  • 佛學感悟丨風吹雲動,心不動,見到境界不動心
    認識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為前提,絕對不為自己利益作打算。總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執』打破。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這種程度,才算是認識佛法。       修持佛法的人,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也不動其心。為什麼?因為修持的功夫到家,而有定力,所以能認識什麼境界是真實的,什麼境界是虛妄的。不管境界真實也好,虛妄也好,統統不動心。
  •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僅被編進了初中課本,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不過,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少人對它的理解一直模模糊糊,解答的人語焉不詳,查到的資料太過深奧,一直處在一個隱約明白但又什麼都不明白的狀態。
  • 由「心之官能則思」到「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心之官能則思」,出自《孟子》,這種認識傾向在古代較長時間內具有比較廣泛的代表性,一個有力的證據是漢字結構中與思維有關的字多有表義的「心」。「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這種認識傾向產生於醫學解剖學和唯物辯證法。
  • 如何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李雙林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停滯、固守之意。應無所住:即心靈不要凝滯,不要被所思所慮所蒙蔽。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只要執著其中一種,便是塵心,塵心與清淨心相反,六塵代表了世間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應該執著,我們的一切的煩惱都來源於我們對人事物的執著。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李雙林。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奇怪的是,直到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一點還沒有被充分意識到。人們列舉出《作家日記》中的多處,似乎他是社會—政治自由的敵人,是保守分子,是反動分子。這些完全表面的見解妨礙認識自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創作的核心,自由是理解他的世界觀的鑰匙。所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殘酷性」與他對待自由的態度相關。
  • 「不思善、不思惡」如何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空性又名真如,超越一切善惡,這就必須擺脫二元對待的心。  我們眼中的世界,是相對的世界;我們現在的心,是二元對立的心。換言之,每個心念都有相應的對象。比如想起某個人,某件事,都有「能想」和「所想」。而在空性層面是沒有對待的,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絕對世界。凡夫活在相對的世界,而聖賢同時活在相對和絕對的世界。體悟絕待的空性時,是超越善惡的。
  • 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
    最常聽到人們常說的就是「心即是佛」,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心了嗎?我們是否真的明白「心即是佛」的含義呢!本文大茶經來分享與探討,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是心作佛?心就是佛,眾生皆有佛性,我們都是一樣的有一顆潔白無瑕,清淨無礙的心,這就是佛性,不染塵埃,這裡沒有善和惡的分別,沒有大和小,亦沒有智慧和愚痴,這就是自然的本性,沒有緣起就沒有緣滅,這是佛道的歸處,究竟的地方,人間的淨土。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連載3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第二 《論語》開篇第一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在哪裡學?在實踐當中學。古人的學習不是脫離工作在課堂裡專門學習,而是時時刻刻、面臨任何人、事、物都是學習。
  • 每天學點國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講了學習與思考的的辯證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而不思則罔":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 【解惑】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場」中的「直心」?
    信眾: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場」中的「直心」?大安法師:直心就是正直心、真誠心,而凡夫眾生大多是彎曲的心,偽詐的心。
  • 論語起名:君子九「思」如何起名?100個「思」字男孩女孩取名!
    「思」有成語「飲水思源」;在《論語·裡仁》中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唐·陳鴻《長恨傳》:「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思」之意義深遠,不枚勝舉。而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孔子說的「君子有九思」,被後人喻為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和要素。而在文中,「思」就是思考、考慮的意思。
  •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思」,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不遑啟居,玁狁之故」。「薇」,是一種豆科植物,今天俗稱大巢菜,是可以食用的。「作」,是生長的意思。「莫」通「暮」,指一年即將家屬。「玁狁」,是周朝北方的少數民族,到了春秋時期,被稱為「狄」,也就是戰國、秦漢時期的匈奴。這一段詩文的大致意思,是採薇菜啊,採薇菜,薇菜的新芽已經長成了。
  • 入心入情 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
    要發揮好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大力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就需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主導作用,通過把握教學內容、創新話語表達方式、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推進模塊化教學改革、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途徑,增強思政課的價值功能與育人作用。精準把握教學內容,回應學生思想需求。
  • 《不思異:電臺》:腦洞、反轉、創新,「高概念」懸疑迷你劇如何練就...
    沒有旁白解釋,沒有限制級畫面,《不思異:電臺》只是對「概念」故事講述,或許涉及人性,或許涉及某種現象,開放性結局令人深思,每集主題需要觀眾基於對劇情的理解自行解讀。身為廣東人的歐丁丁導演深受香港恐怖電影的影響,喜歡看恐怖片的幕後拍攝花絮,探究恐怖電影是如何拍攝的。出品人邱其虎、監製袁哲他們之前的作品偏向幻想、科幻,也帶有懸疑色彩,當歐丁丁導演拿著《不思異:電臺》的雛形找到他們時,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在創作理念上磨合,從「高概念」的方向去理解項目。
  • 南懷瑾老師:現在念佛的人很多,能達到這八個字的不多
    迴轉聽自己內心所發出念佛的聲音,反觀內聽念佛的聲音,一字一念南無大勢至菩薩,或南無觀世音菩薩,或阿彌陀佛,念念相繼,眼睛不外視,耳聽念佛的聲音,如此一心不亂的念去,也許有人念幾十年,念幾輩子,都不能得到淨念;也許有人很短的時間念到淨念相繼,馬上三際託空,前念已過,後念不來,當體一念,如如不動。不思善不思惡,不思亦不思,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如此定下去這就是淨念。
  •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有何含義?漲知識了!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有何含義?漲知識了!中醫認為「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人有三寶精、氣、神」。意思就是,如果做到精足,氣足,神足,就很難生病。一個人氣血充足、身體機能旺盛,就可以保證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並且沒有飢餓感,就不需要過量攝入食物補充能量。一個人精神很旺的時候,不睡覺都可以,和普通人對比起來,覺不容易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拿得起放得下,如果你的心裡一直惦記著,那麼就很難成功。
  • 俗語: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戳心
    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人生有的時候時運未至,很容易就會陷入窮困窘迫的生活之中,但是人生起起落落,貧窮有時,富貴亦有時,暫時窮困終有富貴之望。然而根據老祖宗的經驗總結,若是在窮困時犯了這幾個忌諱,只怕就很難翻身之時了。
  • 學而不思則怠,思而不學則罔
    學而不思則怠,思而不學則罔 2010-10-12 11:10 來源:中華會計網校博客   列印 | 收藏 |   有道是「人過三十不學藝」,如今我都已近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