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惡」這句話是《六祖壇經》中,六祖為了接引惠明所說。當時六祖接了五祖傳法,被惠明追上後,就把袈裟搭在石頭上,自己躲起來,惠明拿袈裟,怎麼也拿不動,就大喊「我不是來搶衣缽的,我是為法來的。」六祖就出來,對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惠明因此而「言下大悟」。
「不思善,不思惡」,是叫你對善惡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是叫你對一切都沒有分辨,不用去分辨,這裡的「善」、「惡」,不單是指善與惡,而是指一切我們所面對的境相。一個人如果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那不是學佛,那是糊塗蛋。
對善惡是非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但是一定要有所分辨,要了了分明,這還不夠,還要於了了分明中不起分別,自己的這個本來心,本來面目,可以於此中如如不動,不會被其所轉,這個時候做到「一念不生」,這才是真正的「不思善,不思惡」。
講「善」講「惡」是普通心,它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這是一般眾生心,是意識心。而「不思善不思惡」的心,是指真心,真心它無所謂善,無所謂惡,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本來就是如此,有個什麼惡?有個什麼善?你能做到對一切「是非善惡」了了明分,又不起分別執著時,就是真心顯現的「本來面目」,就明心見性了。
很多人學佛容易落入極端,常常以「不思善,不思惡」這句話作為「標準」,而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這是很愚痴的。所以有些東西,這個真實義諦,它很難用語言去講清楚,如果你執著於隻言片語,而沒有真正的覺悟,那麼你學佛就會越來越執著。
學佛,一定要「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要越學對一切越明了,非但明了,還要能夠於明了中不為所動,這才是真正的學佛,這才是真正受用了佛法的智慧,才是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