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感悟丨風吹雲動,心不動,見到境界不動心

2021-03-03 Kunga上師法語

學佛法的人,要認識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臥都在佛法中。認識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為前提,絕對不為自己利益作打算。

總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執』打破。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這種程度,才算是認識佛法。

       修持佛法的人,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也不動其心。為什麼?因為修持的功夫到家,而有定力,所以能認識什麼境界是真實的,什麼境界是虛妄的。

不管境界真實也好,虛妄也好,統統不動心。所以在禪堂中,有這樣的法語:「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意思就是一切不要執著。

不執著就解脫,解脫就自在。學佛就是求解脫,求自在,不被五欲繩索所捆,才能出離三界,到常寂光淨土中,親近諸佛,承事菩薩。

 

      什麼是真境界?在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真實的。一旦痴心妄動,想要見到什麼,那麼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虛妄的。

但是在大圓鏡智所現是真,在分別識心所現是假。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學佛法的人,切記!切記!所有一切境界來時,要有擇法眼。認識境界,不著境界。無論是真是假,都不執著。

       如果執著境界,真的也會變成假的。若是不執著,假的也會變成真的,這是什麼道理?好像冰本來是水,水可不是冰,這種物理人人皆曉得。

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不是煩惱」。煩惱是冰,菩提是水,無明是冷度。有無明,水結冰;無無明,冰化水。冰時在三界內有生死,水時出三界外無生死。各位注意,要在這個地方來用功夫。

       六祖大師曾經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就是這個道理。若能不思善不思惡,那就是無念。無念無住,一切皆空,一切都沒有了。到那個時候,便會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分。

相關焦點

  • 不動心,不執心,不分心
    因此,「不動心」,「不依戀」和「不分心」可以用作避免皮疹的對策.首先,「不動心」.在生活中,我們似乎了解和理解自我修養的原則.但是,一旦情況改變,人們就會感到困惑.「不動心」意味著我們不僅必須「好像我們理解一樣說話」,而且在情況變化時也不能「迷失」.禪宗有所謂的「八風不能動」,這要求從業者對利潤,衰落,痛苦,幸福,命名,嘲笑,毀滅和聲譽的八個領域漠不關心.這才是真正的「區別」.第二,「獨立」.沒有固執就是「不依戀」.如果思想是執著的,就容易產生貪婪,仇恨,愚蠢,自大,懷疑,困惑,困惑和空虛.
  • 王陽明:世間事,不動心,不煩惱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感悟:是非善惡,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繚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 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懂佛學文化,清淨心何來煩惱?
    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懂佛學文化,清淨心何來煩惱?佛學文化,從古至今,都是一種很高深的文化,無論是古代先賢,還是歷代君王,對於佛學文化的發揚和傳承,至今從未中斷,這也足以說明佛學文化的影響是極大的,做人做事也都融入其中。佛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 南懷瑾先生:孟子起碼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動心的境界
    佛學、禪學等,講不動心的資料太多了,我們只取簡單扼要而且有趣味性的來說。例如唐代詩僧貫休和尚的《山居詩》,便是強調不動心的代表作。這兩句是直接說明修行不達到這種不動心的無心境界,一切的一切仍然是隨波逐流而去,不足道也。這是利用貫休和尚詩句的文學境界,來說明禪宗乃至佛學其他各宗派的原則,都是著重在不動心的一面。這首詩比任何佛學的術語或經文的解釋,都更為簡單明了。
  •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
    大家好,本期分享的是佛學智慧:《無量壽經》是什麼樣的經典?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無量壽經》的全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對自己和生活的環境真正通達明白的人。稱為佛。佛是人通過精進修行而成佛的。
  •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六祖慧能開示坐禪法則:禪定中如何修不動心、顯現真如自性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開示,坐禪本是不執著於心,不執著於事,不執著於情,不執著於物,一切在當下顯現,在當下用,執著、擔憂、困惑、焦慮、自卑、煩惱等……均會困住人心。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從容」
    我們常常對物慾動心,還會對別人的評價動心,之所以動心,是因為我們並不自信,就像一個空碗,需要外在的東西來填充,而別人的評價就是填充物。 榮譽是從正面磨礪你,誹謗是從反面磨礪你,無論是哪種,他都是你煉心的大好時機,都能讓你達到此心不動的境界。
  • 南師講述 | 《明儒學案》記載的不動心之病
    《明儒學案》裡頭,講到王學,王陽明的弟子們,有個有名的儒學家叫羅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這個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學裡頭,明朝的那就是禪,雖然不出家,理學就是禪哦,也就是佛家的律宗,每一個人戒律都很嚴謹,像王陽明啊這些人。羅近溪先生從年輕起就講究這個學問之道、養氣之道,拜了幾個老師,讀書啊、修道,隨時作人做事不動心,專門修養這個不動心。
  • 佛學的粗淺理解,在於頓悟,一念生,萬物開
    佛學,博大精深,奧妙玄幻,人生處世哲學,人類文學寶藏,更是迷茫中的明燈,痛苦中的救世主。佛學幾千年的傳承,固然有其深遠的意義。佛教入門起點低,包容萬象,拯救蒼生。佛學更注重於悟道,一念生,萬物開。一個悟,就是人生境界,有些人窮其一生精力,也難有更深的感悟。
  • 寓意故事:欲動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不達
    從此,他真正達到了無牽無掛的境界,就連黑白二鬼對他也無可奈何了!無我的時候就像虛空一樣,你找不著。如果你的心在無我上,雖然說還是你這個肉體的存在,實際上你的「我」誰都抓不住,任何事物都抓不住你。《壇經·機緣品》裡,臥輪禪師有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作麼長。」
  • 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有直心、深心、菩提心,每一種都心都有不同的含義。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它不僅在佛家看來重要,在我們生活中一樣的重要,為何說懂得落實在生活中,受益匪淺!維摩經第一品講的就是「心淨則國土淨」,佛家認為,宇宙的本質就是空,虛幻不實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只不過是人心的幻相。
  • 佛學:守住安定之心,勝念十方諸佛
    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當我們達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之後,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完成,否則很容易產生傲慢心。而其方法和自我成長、自我肯定完全不同,其重點是在於慚愧和懺悔心地升起。如果心中有「慚愧心」,就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努力不夠,沒有做到最好。
  • 佛學之星:李叔同,未出家前文字般若已達「言出法隨」境界
    閱讀此文,你將了解到,弘一法師出家前(1914年,此時名為:李叔同),文字般若境界就已經很高,達到了「言出法隨」的地步,而「言出法隨」實際上最早來自佛學用語。那麼,「言出法隨」,在佛學天空中,又將給李叔同的人生,這樣一顆佛學之星,披上一成怎樣璀璨的光芒呢?
  • 《山居秋暝》:高中學過王維的經典古詩,今天3個字讀懂詩佛之心
    尤其是詩歌當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不光勾勒出了美麗的境界,還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什麼叫做詩中有畫。王維被譽為詩佛,在現實當中受到挫折之後,佛學安慰了他那一顆疲憊的內心。在40歲之後,王維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山裡之中度過的。一方面潛心研究佛法,另外一方面在山林之中修身養性。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金剛經》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
  • 事事知道不動心,順逆境界無愛憎無取捨
    事事知道不動心,順逆境界無愛憎無取捨。面對一切的事情,不要管別人怎麼樣的用心。更不要跟著別人的動心跑。要自己安住空性了了常知,只是明了知道,決定不動自我的愛憎取捨之心,決定不能用自我的意思想法分別事情的錯對好壞美醜。
  • 「不動心之道」小識 ——讀《知言養氣章》札記
    如顧炎武說:「凡人之動心與否,固在其加卿相行道之時也。枉道事人,曲學阿世,皆從此而始矣。我四十不動心者,不動其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不為也之心。」這裡將孟子的「動心」理解為改變自己的務為仁政之心,有一定道理。還有的學者將孟子的「動心」理解為因加齊之卿相而喜,不動心則是寵辱不驚,也有些道理。
  • 王明陽為什麼說做人要一心不動?
    王陽明心學處處圍繞心、良知、知行展開,最值得我們關注的便是做人。而如果將王陽明的學問和做人之道歸結為一點,便是「一心不動」。為什麼說陽明心學的根本是「一心不動」?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現得最是明白: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男人對你動心的表現:衝動
    但是最近,他發現自己對苗小芸的感情變了,見不到的時候會想,見到了又不想再分開。程濟嚴雖然沒經歷過多少感情,可是他很清楚自己對苗小芸是動心了的,這個認知讓他既驚喜又擔憂,因為他也發現,自己越來越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有好幾次,他忍受不住想念的折磨,衝動之下就跑去找苗小芸了。見到了苗小芸,他卻找不出合適的理由來皆是自己的衝動,唯有痴傻地笑著,以此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 佛學中的「真如本性」是什麼該怎麼理解
    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佛學經典中有很多的語言句子都是非常深奧,有些語句甚至讓人無法理解,有些學習精進的人自己理解了卻講不明白是什麼回事。這樣說好像很玄的樣子,但是事實的確如此,所以佛學中有一個字叫「悟」經典是需要用心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