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6月28日電題:記者手記:臺灣防疫,政治第一
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
自詡為「防疫模範生」的臺灣民進黨當局尷尬了。日前,一位日本籍學生自臺灣返日後經篩檢確診感染新冠肺炎。這名學生今年2月底來臺,在臺學習生活近4個月。
這一消息讓臺灣輿論炸開了鍋:當局防疫主管部門給出的數據顯示,臺灣已逾70天無本地病例,也多次對民眾稱「臺灣社區傳播的可能幾乎沒有」。那麼,這位日本學生感染的病毒來自哪裡?島內各界齊聲呼籲儘快普篩,找出在社區傳播的病毒。
但臺防疫部門不為所動,堅持不普篩,只安排篩檢這名日籍學生在臺同課堂師生及宿舍同學等120多名密切接觸者,並稱數量上「已是廣篩」。
疫情暴發5個月來,民進黨當局始終堅持不普篩。如果說疫情蔓延初期是擔心臺灣檢疫量能不足,普篩恐造成醫療資源崩潰,那麼如今漏洞已現情形下仍不普篩,究竟是過於自信,還是有別的什麼考量?
多名島內醫界專家指出,臺灣篩檢量少,確診病例自然就少,就能一直維持臺灣「防疫模範生」的神話。臺灣《聯合報》的評論指出,確診的日本女生揭開了臺防疫指揮部門負責人難以啟齒的秘密:病毒確實在臺灣社區中傳播,當局卻採取「減少篩檢」的鴕鳥戰術,似唯恐一擴大篩檢,就會打破臺灣「完美防疫」的好夢。
講得更直白一些,維持低確診的漂亮數字,事關民進黨當局的政績。幾個月來,通過特定媒體、網軍的持續吹捧,民進黨當局的防疫表現被塑造成「神話」。「防疫模範生」和「防疫英雄」怎能因為普篩而倒掉?
疫情暴發以來,臺灣僅採檢了7.5萬多個樣本,這個數字甚至不如很多地區一天的篩檢量。
因民眾自覺佩戴口罩配合防疫、臺灣作為海島較易切斷與外界聯繫等原因,臺灣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數相對較少,民進黨當局因此自封全球「防疫模範生」,並通過多種途徑主動向外輸出「防疫經驗」。
然而,其他國家和地區評估臺灣的疫情不會只看確診個案數量。近期,多個國家和地區擬定邊境「解禁」的首份名單中,「防疫模範生」臺灣被排除在外。綠營政客們除了條件反射式將責任甩鍋「大陸打壓」,只剩尷尬地支支吾吾。
島內輿論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對臺灣防疫自我感覺良好的莫大諷刺。臺灣提不出大規模普篩數據以證明社區安全無虞,這才是不被列入開放名單的重要原因。
那麼,民進黨當局的「防疫經驗」最突出的一條是什麼?島內輿論看得愈加清楚明白,就是政治第一,意識形態凌駕科學專業。
臺防疫部門日前宣布進一步鬆綁境管措施,放寬外籍、港澳人士入境,卻獨漏大陸。同時,春節後被禁止入境的兩岸婚姻家庭子女,至今仍滯留大陸不能回臺,造成骨肉分離;在臺就讀的大陸學生寒假後迄今未被允許返臺就學。民進黨當局給出的理由都是大陸「疫情嚴峻,需要再觀察」。
當前全球「疫情嚴峻」的國家和地區分布在哪裡,民進黨當局當然清楚,也知道大陸位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首份邊境「解禁」名單。其種種「獨排大陸」的防疫操作,顯然與科學專業無關,只剩意識形態偏見,令人更加清楚地看到其以政治考量取代醫學判斷的「防疫標準」。
臺灣《中國時報》的社論指出,這種做法不僅有礙臺灣「防疫模範生」的形象,更造成邊境防疫缺口的風險。
民進黨當局似乎並不懼島內各界悠悠之口,繼續在「政治防疫」的路上孤行。但防疫事關民眾健康福祉和正常權益,一心只謀算政治私利,是危險的也是不道德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