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超高分辨顯微技術-病毒學相關研究應用

2020-12-10 儀器信息網

引言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將是載入史冊的一年。一個不太熱門的研究,一下子進入了公眾視野,給我們上了一堂沉重的課。那麼如何有效防範病毒傳播,如何進行專業防控和疫苗研發,這都需要對病毒基本特徵和機理深入研究。
 
然而,由於受到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普通光學顯微鏡解析度只能達到200nm,而通常病毒和亞細胞結構的尺寸只有幾十到200多納米,遠遠小於普通光鏡的解析度。超高分辨顯微技術的出現,為觀測這類精細結構提供了可能,因此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超高分辨技術的先驅,受激發射損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技術更是在生命科學領域尤其是病毒學相關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次為大家分享STED技術在病毒學研究中的應用和新進展,助力生命科學研究和發展。
 
STED基本原理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明超高分辨顯微技術。其中Stefan Hell發明了STED技術,而徠卡公司也是第一個將其商業化。從2007年開始,徠卡STED產品不斷創新和優化,已經擁有近13年的STED技術積累。2014年首次推出SP8 STED 3X,即榮獲當年的R&D100大獎。2019年更是創新性的推出了τ-STED,進一步在提升解析度的同時降低了雷射功率,更適合活細胞超高分辨成像。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左起分別是:Eric Betzig、Stefan W. Hell、William E. Moerner


說了這麼多,STED技術原理到底是什麼呢?很簡單。我們想像一下,一個點發射出的螢光信號,被檢測後通常是一個衍射斑;如果我們同時使用一個甜甜圈樣的雷射將其周圍的信號擦除掉,只允許中心很小的螢光信號發射出來,這樣解析度不就提高了嗎。這個起擦除作用的雷射便是STED雷射,也叫損耗光,利用的是螢光的受激發射損耗原理。之後,通過對圖像的掃描,即可直接呈現超高分辨圖像,無需任何後續計算過程。同時,根據公式,可通過增加STED雷射功率來提升圖像解析度。

STED原理示意圖:STED通過受激發射損耗去除衍射環上的螢光信號,大大縮小有效的激發區域,從而改寫了解析度公式,提高了光學解析度

 


STED技術在病毒學研究中的應用實例

 

01

第一個應用實例,是對病毒精細結構的觀察。2012年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標題為:螢光納米顯微鏡(STED)揭示成熟依賴的HIV-1病毒表面蛋白的再分布特徵【1】

圖中綠色代表HIV-1病毒粒子,紅色表示病毒表面的膜蛋白。可以看到,通過普通共聚焦無法分辨膜蛋白的具體定位位置,很模糊。包膜糖蛋白gp120(紅色)與病毒粒子(綠色)90%共定位,信號模糊,分辨不出細節。而STED成像可以發現,大多數成熟病毒粒子表現出單一的包膜蛋白Env信號或焦點(圖1B),而大多數未成熟粒子表現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包膜蛋白Env信號(圖1D)。

 

 

02

第二個應用實例,是對病毒成熟過程的觀察。標題為:STED納米顯微鏡揭示HIV病毒蛋白水解成熟的時間過程【2】


利用STED顯微鏡發現在HIV-1病毒成熟和未成熟條件下,可非常清晰區分其Gag蛋白的不同結構特徵。未成熟病毒的Gag蛋白呈中空環狀(圖a),而成熟病毒中呈實心固縮狀(圖b)。

作者巧妙的利用光控方法,進行STED時間序列成像。在400nm紫外光照後,PDI(光催化降解的蛋白酶抑制劑)降解,Gag蛋白能夠被蛋白酶水解切割,進而病毒成熟。STED時間序列成像可輕鬆捕獲病毒從未成熟到成熟過程,Gag蛋白重排的結構變化過程。


03

第三個應用實例,是對病毒基因組示蹤。標題為:以單分子解析度示蹤宿主細胞中的病毒基因組【3】


腺病毒DNA通過AF594標記的疊氮點擊反應顯示,衣殼蛋白通過抗hexon的抗體識別,並且只有在脫殼後,病毒DNA才可以被反應檢測到螢光信號。 

通過gated STED超高分辨顯微成像,可顯著提高解析度,清晰呈現病毒衣殼和DNA的真實尺寸大小。腺病毒衣殼實際大小約80nm,gSTED顯示約110nm(包含一二抗尺寸),與實際一致。gSTED顯示被衣殼蛋白包裹的病毒DNA尺寸略小於80nm,也與衣殼尺寸符合。

 
04

第四個應用實例,是對病毒基因組複製的觀察。標題為:利用STED超高分辨顯微鏡觀察複製的HSV-1病毒【4】。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周巨民老師課題組與徠卡公司合作完成。


病毒基因組複製是單純皰疹病毒 1 (HSV-1) 溶解感染周期的重要事件。目前由於檢測和觀察方法的局限,病毒複製過程的細節仍難以捕捉。為了獲得更加詳細的 HSV-1 複製機制,本文使用了STED受激發射損耗顯微鏡,結合螢光原位雜交 (FISH) 和免疫螢光,對HSV-1 複製過程進行了精細觀察。
 
作者設計了位於HSV-1病毒基因組兩端的探針,分別以DIG(綠色)和Biotin(紅色)進行標記,在病毒複製的早期和晚期,分別成像觀察。STED成像發現,在複製的早期,紅綠兩色信號的共定位程度較高;而在複製後期,兩個係數均發生了明顯降低,表明HSV-1 基因組在複製過程中經歷了從緊湊到鬆弛的動態結構變化,同時需要佔用較大的空間進行複製。
 

05

第五個應用實例,是對病毒侵染和傳播過程捕獲的研究。標題為:ARP2和病毒誘導的絲狀偽足促進了人類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的傳播【5】


利用STED超高分辨顯微鏡進行成像,發現感染了RSV病毒的細胞(圖A第一行,標記為A和C)外存在大量的絲狀偽足(紅色),且富集有大量病毒顆粒(綠色);暗示可通過絲狀偽足將RSV病毒傳遞給鄰近細胞。而在ARP2敲除的細胞中(圖A第二行),即便感染了RSV病毒,細胞的絲狀偽足數量都大量減少,病毒在細胞間的傳播不明顯。放大圖像(圖B),可觀察到RSV病毒主要分布在絲狀偽足的尖端,進一步驗證了病毒可通過誘導絲狀偽足的產生來促進其在細胞間的傳播。
 
如何進一步提高STED解析度?
根據公式我們可以知道,通過增加STED雷射功率就可直接增加圖像的解析度,這個方法最為簡單;但問題是不利於活細胞成像。那麼如何在不提高雷射功率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STED解析度呢?有以下三種方法,分別是gated STED,gated STED + Lightning,和徠卡新推出的τ-STED。
 

01

以兩個距離76nm的DNA Origami為例,gated STED在不改變STED雷射功率的前提下,逐步縮小螢光壽命的檢測範圍,可逐步提高解析度,清晰地分辨兩個點信號。


02

對中心粒的gated STED + Lightning成像結果,解析度(半高寬)可達22nm!

03

新一代STED:τ-STED,即將STED和超快速的螢光壽命相結合,實時呈現超高清分辨圖像。它在已有STED優勢的基礎上,可以更低雷射功率獲得更高圖像解析度,進一步拓展螢光染料的選擇,非常適合長時間的活細胞成像。


結語

徠卡STED擁有13年的研發、技術和服務經驗,也具有以下突出優勢特點,是病毒學研究的絕佳利器:

 

此外,整個STED是搭載在徠卡共聚焦平臺上的,因此也擁有共聚焦的所有優點。相信徠卡STED超高分辨顯微鏡能夠更多地貢獻超高清圖像結果,助力病毒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發展。 

參考文獻:

【1】Chojnacki J, Staudt T, Glass B, et al. Maturation-dependent HIV-1 surface protein redistribution revealed by fluorescence nanoscopy.[J]. Science, 2012, 338(6106): 524-528.

【2】Hanne J, Gottfert F, Schimer J, et al.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Nanoscopy Reveals Time-Course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roteolytic Maturation[J]. ACS Nano, 2016, 10(9): 8215-8222.

【3】Wang IH, Suomalainen M, Andriasyan V, et al. Tracking viral genomes in host cells at single-molecule resolution. Cell Host Microbe. 2013;14(4):468–480. 

【4】Li Z, Fang C, Su Y, et al. Visualizing the replicating HSV-1 virus using STED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J]. Virology Journal, 2016, 13(1): 65-65.

【5】Mehedi M, Mccarty T, Martin S E, et al. Actin-Related Protein 2 (ARP2) and Virus-Induced Filopodia Facilitate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Spread[J]. PLOS Pathogens, 2016, 12(12).


相關焦點

  • 北京2017年度雷射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大會旨在推動北京市及周邊省市雷射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相關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上述學科在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的應用。張勇研究員以「在活體動物樣本上觀測AMPA受體突觸的可塑性」為題,介紹了其在國外期間的一項相關研究,通過運用雙光子活體成像的技術,研究了神經元表面AMPA型穀氨酸受體動態變化、神經元活性,以及神經元內多種信號通路的活性對動物行為的影響。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12月17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和北京市電鏡學會共同主辦,一年一度的「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
  • 2017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報告(下)
    接著,朱溢眉主要講解了其團隊利用超快電子顯微鏡技術研究電荷密度波、電荷、強相關電子系統的軌道和框架耦合等方面的進展。最後講引進新技術體會時,梁鳳霞講到,一個高效、高質量運作的電鏡中心不僅需要精湛的實驗技術和技巧,不斷探索和建立新技術,而且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也是非常重要一環。  德國布魯克公司高級應用專家禹寶軍作《布魯克超高空間解析度能譜、EBSD 技術及原位納米力學分析解決方案》。報告主要介紹了布魯克在顯微學領域的幾款重磅產品及新技術。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本報告將介紹10nm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的技術原理和技術發展,並結合數十篇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hemical Reviews、Advance Materials等上的最近科研成果,深入闡述這種技術在等離激元、二維材料、範德瓦爾斯材料、半導體等前沿研究領域的最近進展。
  • 專家解讀丨莊小威組在Science總結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此外,還有基於螢光信號的漲落,如閃爍(blinking)和漂白(bleaching)的SOFI和3B技術,他們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的選擇和應用。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從下面三篇綜述文章中獲取更多信息【4-6】。
  • 共討電子顯微學技術新進展——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12月19日,一年一度的「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天文館4D科普劇場如約召開。200餘位電子顯微學相關技術及應用專家學者、廠商代表等不畏嚴寒,參加了本次年終電鏡學術交流會。
  • 推動材料學與生命科學發展 記2019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
    而Utim Extreme無窗超級能譜縮短了工作距離,提高了空間解析度,提高了輕元素敏感性,拓展了生物應用檢測範圍。此外,牛津的TEM-EDS技術可實現逐幀漂移校正,同時可實現質量厚度測量;Symmetry EBSD探測器可實現高速、高靈敏、超高分辨成像採集,同時探頭高度可控,也具有防碰撞功能。隨後,楊小鵬介紹了EBSD後處理軟體AztecCrystal在實際檢測案例中的分析情況。
  • 中國電鏡技術進展熱議!"2020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電鏡學會主辦,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協辦,一年一度的「2020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吸引北京及周邊省市電鏡學者及應用代表200餘人參會。
  • 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天文光子學團隊在超高分辨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
  • 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方向取得重要研究...
    哈工大報訊(物理/文)7月13日,我校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以「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第五屆電子顯微學網絡會議日程揭曉!34位主流專家邀您線上面對面
    【會議官網】  本次網絡研討會邀請的34位電鏡專家,涵蓋了當下電子顯微學領域主流學術專家、應用專家,以及電子顯微學相關儀器技術專家,報告主題涉及代表先進電子顯微學技術的冷凍電鏡/球差電鏡技術與應用、時下火熱的原位電鏡技術與應用、電鏡研究離不開的在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的應用、電鏡儀器新技術,以及電鏡實驗操作技巧與經驗分享等電鏡的方方面面。
  • 這裡有一份徠卡顯微鏡的使用指南,請查收!
    顯微鏡以顯微原理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偏光顯微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數碼顯微鏡等。顯微鏡的品牌市面上有很多,但是不管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有一個品牌大家肯定都知道,那就是擁有160年顯微鏡生產歷史,全球顯微鏡與科學儀器的領導者Leica ,徠卡顯微鏡一貫注重產品研發和最新技術應用,並且保證產品的質量一直走在顯微鏡製造行業的前列,那麼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這款來自徠卡的半自動專業偏光顯微鏡Leica DM4 P。
  • 兒科專家鍾世藩教授與病毒學研究
    兒科醫生在當時無特殊器械檢查的條件下,根據臨床症狀和體徵,憑藉該書可快速查找到相關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使患兒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在鍾世藩的主持和領導下,現代兒科學在華南地區發展壯大,成為全國兒科學三大重鎮之一,對華南乃至全國的兒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鍾世藩持續工作了55年,直至1985年8月以85歲高齡因病退休。
  • 2018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大會報告(下)&頒獎盛典
    大會旨在幫助大家了解電子顯微學及相關儀器技術的前沿發展,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最新進展的交流。  近代電子顯微鏡的發展使其集成像、衍射、譜學等功能於一身,可提供原子尺度分辨的正空間的點陣圖像和皮米精度的原子的位移、倒空間的衍射信息、元素的價態電子結構和磁性能測量等,並具有空間分辨、時間分辨、能量分辨、動量分辨和觀察到外場下的試樣演變等特點,對多鐵材料的機理研究和各種序參量之間的耦合機制的認識是非常有利的,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研究工具。
  • 賽默飛Orbitrap技術洞悉病毒結構
    疫情研究者一樣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特別是在分子水平,我們調研了基於Orbitrap超高分辨的蛋白質組學和結構學技術在病毒學研究中的應用,謹以此文致敬白衣天使和深耕醫學研究的學者。本期我們主要介紹基於Orbitrap超高分辨質譜的非變性質譜(Native MS)、氫氘交換質譜(HDX-MS)在病毒結構學中的應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1, 50(36): 8248-8262.)
  • 北大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報導了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Click-ExM),提供了一種通用、便捷的策略對各種生物分子進行超分辨螢光成像。然而由於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常規的螢光顯微鏡難以對精細的亞細胞結構進行分辨。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 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
  • 應用分享 | SRRF-Stream+超分辨顯微成像平臺
    2016年,Henriques實驗室發展了針對超分辨成像技術的替代技術,命名為SRRF-Super-Resolution Radial Fluctuations (1). SRRF可以在寬場、共聚焦、TIRF等光學顯微成像系統中使用,最終的成像解析度依靠成像數據的特性。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 如何為我的顯微應用尋找合適的數字相機?
    作者:basler  更多顯微鏡相機選擇,請登錄http://www.dayueweijia.com  如今,圖像處理技術在大範圍的光學顯微應用中使用,其中包括醫學和生物學研究、診斷、醫療產品測試或材料科學。有了顯微鏡,即可直接訪問並研究最多樣化的對象的結構和功能。然而,僅使用一個方法,基本上不太可能得到所需的所有信息。
  • 守護聆聽的美好 奧林巴斯光學顯微技術助力聽力損失逆轉
    細胞研究的進展離不開先進顯微技術的支持,作為生命科學顯微鏡的領先製造商,奧林巴斯從1919年第一臺「旭」號顯微鏡問世開始,不斷將各種先進的光學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研發出的正置、體視、倒置、共聚焦、多光子和超解析度顯微鏡系統,為諸多應用提供創新光學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