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創造智能的核心要素,能量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智能產生意識,意識和物質之間有什麼聯繫?一直以來,科學家不能用物理學解釋意識現象,科學被分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和研究人體的生理學。探尋意識與物質的關聯,實現科學的統一。
信息與能量的統一
人腦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物質構造的物理腦(物質腦結構——能量);另一部分是意識感知現象(意識與思想——信息)。故而,人腦是實現信息與物質(能量)轉化的系統。(相關閱讀——宇宙第一定律:信息(思想)與能量的轉化)
一方面,人腦將物質(能量)轉化成思想(信息)。比如,人腦的運作是通過消耗物質(能量)產生神經電流,並將神經電信號轉化為意識思想(信息)。人腦的工作原理,證明了物質(能量)可以轉化為思想(信息)。
另一方面,人腦也能將信息(構成意識場的元素)轉化為物質(神經電流)。比如,心靈感應現象中,「感應者」腦海裡憑空產生「感應電流」(神經元放電),在沒有信號刺激下,腦海出現另一個人的思想。人腦在意識場中憑空放電,說明意識場的信息被轉化成大腦神經電流(信息能轉化成電流)。(相關閱讀——科學揭秘:意識場真實存在!)
統一場論
近代物理學家結合《相對論》、《量子理論》提出了「量子場論」思想,該理論認為,宇宙是「能量場」的振動模式,一切皆由能量構成,「場」激發產生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形成宏觀宇宙。「場」在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振動模式,產生了「引力場」、「電磁場」、「量子場」等。至於「場」的本質是什麼,物理學家不能給出準確回答。
假設自然界存在意識場,意識場與其它物理場一樣是場的一種作用機制。那麼,信息與能量一樣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場具有兩種屬性:一個是信息屬性(在意識層面體現為思想;在物體層面體現為屬性),一個是能量屬性(在意識中體現為能量,在物體上體現為物質)。
場是宇宙的統一模式,它通過不同「振動」方式(每一種振動模式形成一種場的機制),分化出意識場、引力場、電磁場等作用機制。
比如,「意識場」、「引力場」、「電磁場」都是「信息-能量」組合狀態,場激發產生自然物體,宇宙中一切自然物體皆是「信息-能量」的體現。場激發產生物體過程中,能量轉變成構成物體的物質(能量轉化成物質),信息轉變成物體固有的屬性(信息轉變成屬性)。若將物體還原,物質返回能量狀態,屬性的本質是信息。
意識與物理的統一
物理場(如,電磁場、引力場、量子場等)創造了自然世界,意識場形成了意識智能。物理場與意識場歸根結論都是「場」的作用機制(場的不同振動模式)。
意識是宇宙「信息」屬性的體現,物質是宇宙「能量」屬性的體現。信息和能量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兩個基本元素。
從物質角度,大腦物質構造遵守物理規律,用物理學就能解釋大腦的構造原理;從信息角度,大腦智能系統遵守信息規律,用「意識場」才能解釋意識產生的原理(意識是物理腦與意識場作用產生的感應信息流現象)。
結語:意識場真實存在,人的思想分布在周圍空間,人的意識能夠像電腦信息一樣被儲存在宇宙信息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