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場論是個不怎麼規範的物理學概念。傳言,晚點的愛因斯考的一個思考點,就是希望把不同理論與公式,統一到一個說法,以及一個公式裡來。有人把這種統一場稱為上帝之解。
從哲學看,不同只是形式,同才是本質。當然,我們沒法真正的去到「上帝之解」的深度。可以追求下那個方向。能夠找到不同事務的源起點,可以更快的理解事務的規律。甚至幫助去分析新出現的事務。自牛頓開始物理學探索,頂尖大腦孜孜以求,最後落地也只是幾個公式。就是這麼幾個公式,奠定了人類文明的等級。甚至可以說,統一場去到什麼程度,決定了事務規律的高度。
用統一場論來看商業。
經濟與商業的發展,一大創舉,就是建立分工體系。分工意味著專業,低成本,高品質。分工的細緻程度,外在決定因素是市場規模的發展。分工有很多類型。產業分工,供應鏈分工,職位分工,圈層分工,等等。一個分工就是一個場。
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多種元素形成一個邊界清晰的運轉,對這個邊界裡面的事務總表達,就可以稱之為場。與場類似的表達,閉環,生態,平衡,分類,等等。
帶邊界的事務很多,每一個都是場。場也很多。大場之間套上小場。場與場之間鑲嵌進去,有個共同部分。環環相扣,大小相套。相扣與相套,就是相關性的兩種表現。相關性的表現還有很多,比如鏡像。什麼相關性,一個存在支持或否定了另一個存在。這樣一來,每個具體存在都是有內在相關性的,或遠或近,或強或弱。此時,看到的就是統一,而不是分工。
分工是一種發展方式,統一也是一種發展方式。兩種方式,既對立又統一。
分工是關注關鍵成本與關鍵收益。附帶成本不希望有,溢出收益也無法收攏。很多大公司遇到危機,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出售一些產業。要麼這個產業虧損,要麼與其他產業沒有相關性。定義了主體產業的成本與收益,其他的就屬於附帶成本,是需要去掉的。同樣一個產業公司,某公司賣,另一個公司買。不是說另一個公司有較好的企業經營水平,可以搞什麼休克魚療法。而是另一個公司有個產業資源的基礎,可以將原本的溢出收益,定向的輸入給新公司。或者,新公司的溢出收益,也可以定向輸入給已有的產業體系。
可見,賣公司是考慮到減低成本,買公司是為了增加溢出收益。為了溢出收益,支持更多的附帶成本是否划算。這就是實際運營所要實現的結果了。
很多人對企業價值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規模化的程度。規模化後各種成本就極大降低了。能夠低成本,並不意味著企業有發展性。企業價值最重要的評估方式是發展性。發展性是可持續增長。可持續增長看三個方面,機會,組織,競爭。組織有能力上的新陳代謝,也有心態上的新陳代謝。除了新陳代謝之外,還要開枝散葉。合在一起,就是組織的可持續性。機會有舊有的優化,也有新晉的開創。某些地方要精耕細作,某些階段需要大刀闊斧。不要被舊機會綁住手腳,也不能被新機會迷花了眼。競爭要從三個層次展開,向下要兼併與支持,同級的要正面對抗與抬高行市,向上要甘做配套與小心圖謀。三個層次,兩手策略。如此才能實現可持續競爭。
西方學者將近代史的起源歸結為航海大發現。之前,世界上大部分區域是獨立發展的,各種產品沒法貿易,各種思想沒法流通,更重要是,各種發明也辦法廣泛應用。遙遠世界,就靠一些特別產品所開創的商路,九死一生的牽掛著。
從商業與技術發展,中國近代史可以推導到明中期。而從地理發現看,則要從鴉片戰爭開始。被迫加入一個更大的統一場裡。統一場裡,對具體分工,會提倡場力。場力,可以理解成平臺力,生態力,環境力。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裡的行與郎,就是場力。分工的競爭力在於專業。專業+場力,就是最終結果。
單位價值,要有路徑與邊界。這兩個東西清楚了,才能評估損益。統一場論的形式,也是一個單位價值。相對分工而言,路徑更長,邊界更大。路徑與邊界不出來,損益就無所適從。
在執行統一場論,一方面要建立更透徹的理論,另一方面要開發更簡約的公式。理論與公式,都在圍繞著成本與收益而展開的。
以上。
灰鳥 2020.10.16 於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