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自微信公號:育論場(id:Edutalking)。
開始的開始,感謝各位正在閱讀這個開頭的朋友們。
你我可能已是故友,可能素不相識,但能夠通過【育論場】這樣一個公眾號,這一篇只為煽情而沒什麼乾貨的文章機緣巧合地發生聯繫,就是最大的緣分。
當然,最好別讓緣分只斷在這裡,如果各位能順手關注一下,把這斷緣分延續下去,那更加的好。
畢竟,網絡一線牽,珍惜這段緣。
老實說,
【育論場】,光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跟教育相關的公眾號。在進入教育行業的第五個年頭,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失眠夜裡,也許是被暖氣烘昏了頭,我忽然一拍腦袋決定:
開個教育相關的公眾號,隨便扯扯淡吧,也算不負我在這行業裡度過了我最鮮嫩的時光了。
為這事,我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行動力(這只是誇張手法,老闆請不要誤會),在幾天之內憋出了名字,搞定了註冊,還給自己整了個LOGO——用的是我最喜歡的五彩斑斕黑跟X黃色。
搗騰了一通之後,嘿,外包裝看起來也像模像樣了,就差文章內容了。
拍拍二兩胸脯,我可以很憑良心地說,進入教育行業五年,我本人,佔著人人羨慕的最好的蘿蔔坑,蹉跎完了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後——
好像真沒多少了不起的長進。
我犯愁了,總不能真扯淡吧?
做這事之前,我腦袋裡好像擠滿了一堆的選題內容,等回過神來仔細琢磨,好像都少了點滋味,全滅。到後來,又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失眠夜裡,我又一拍腦袋把這事想明白了:
既然沒啥料,那就自認其短,別不懂裝懂瞎(嗶嗶),免得丟人。
可我這人,最擅長的就是瞎扯淡,不讓我幹這個,我還能幹嘛?
能做的事多了去了。我自己講不出來好料,但會講的人,在這個圈裡那麼多細分領域,真是多了去了;我自己做不了論道者,難道我還不會做個記錄者麼?
在這段最迷茫的時間裡,我曾經想過,把【育論場】這個名字改為【教育書記官】,靈感來自於我很喜歡的一部日本漫畫,叫《歷史之眼》,講述的是馬其頓王國繁盛時期,亞歷山大大帝身邊一個書記官,作為歷史之眼,記錄下了那段風雲時代的故事。
就是在這個時候,我有了這個不自量力的妄想:我想通過這個公眾號,通過它的眼睛,它的耳朵,它的手,去記錄我所感興趣的,這個教育時代的故事。
大言不慚地說,
在教育領域裡,已經有許許多多的記錄者,他們或以媒體的身份活躍著,或以個人的力量努力著,仰賴於他們的力量,讓我們這些教育從業者能有幸,通過小小的屏幕之間,就能看見當代的教育全景。
我也想成為這些人之一,而我也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願意和我一起扯淡,哦不對,一起去嘗試這個艱苦挑戰的夥伴們。
雖然還不夠專業,雖然還不足以成器,雖然只能利用有限的業餘時間去做這並不容易的事情,但教育的世界這樣大,總會有我們力所能及之處。
這就是我不自量力的妄想。
一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換掉【育論場】這個名字。
因為「論」,不是我自己的「論」,而是能夠發出與教育相關聲音的所有人的「論」。或許是媒體老師,或許是教育從業者,或許是家長孩子,或許是看似不相干的每一個人......這個「論」,屬於有權利發出自己對教育的聲音和看法的每一個人。
我就是用這樣的理由,說服了原本就意圖偷懶不想改名字的自己的。
當然,我也預見到了,從【育論場】誕生的這一刻開始,它和我,都將面臨著不可避免的質疑和批評。我比誰都清楚地認知到自己的不足,而由這樣資歷尚淺的我所能把控和掌握的內容,也一定算不上精細。
好在我是個厚臉皮的人,錯了就改,不好就努力學到好,如果不曾去經歷這樣的過程,就永遠看不到更好的自己。
所以,
最後的最後,
【育論場】,
不是我個人的公眾號,個人的平臺。
【育論場】,
是屬於關心教育的每一個人的公眾號。
來日方長,今天才誕生的「育論場」,
以後就拜託各位多多指教,多多關照了。
感謝,再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