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不少家長總會在老師面前說自己的孩子「膽子很小」,做什麼事情都畏畏縮縮,很擔心孩子以後去到社會挑不起大梁,成不了材。
小歡平時就是個敏感內向的孩子,每一次班級出遊,他總是害怕這個那個,不敢去玩各種遊樂設施。結果他的同學都笑他就是個「膽小鬼」,小歡覺得特別委屈,只好向自己的媽媽哭訴。
其實孩子因為對不熟悉的事物而感到恐懼,是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反應,但過分的恐懼會影響孩子個性和人際關係的建立。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教育機構會開始注重勇氣教育,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學會直面恐懼、不怕困難,成就更好的自己。
最近,時隔25年重映的真獅版《獅子王》終於來到觀眾的面前,不少網友紛紛感慨道:「當年是父母帶我來看,如今我帶著孩子一起看」。的確,作為一部超經典電影,任何時候看都能給人帶來很多感動和教育意義。
影片講述的是小獅子辛巴的成長故事,從一開始的單純天真,到後來經歷喪父之痛後勇敢地奪回屬於自己的東西,這一路來,辛巴都在詮釋一個詞:勇氣。
也許各位家長可以趁著暑假這個最佳時期,帶孩子一起看看,從而學習勇氣的真正意義。
究竟什麼是勇氣,不同的人對這個詞的理解多少有點偏差。
例如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可千萬不能慫,要勇敢地打回去。在面對暴力行為時,有人鼓勵以暴制暴,雖然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可卻無法確保事情能夠就此解決。如果孩子借著「勇氣」之名做出衝動之舉,那麼受苦的永遠是自己。
所以,真正的勇氣永遠不是什麼事情都靠拳頭解決,它也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在面對困境時,依舊有信心勇往直前。
那麼,究竟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呢?在這裡分享三個辦法:
第一,接納孩子,尤其是他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
有些時候,孩子在面對一些自己不擅長或者很為難的事務時,逼著他堅持去做很容易會造成反效果。其實他內心知道要去克服恐懼,只不過需要點時間,這時候家長的包容和理解,會讓他覺得自己得到支持。而這種來自父母的接納,會增添他接受挑戰的勇氣。
第二,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年紀小的孩子,他懂得察言觀色,明明很想做某件事情,卻有很多顧慮,結果不但沒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會影響到他以後的主動性。作為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營造包容的相處環境,讓孩子大膽表達自己,才能幫助孩子以後懂得為自己爭取,擁有聽從內心想法的勇氣。
第三,鼓勵孩子勇於接受挑戰。
想要成功,必定要經歷挫折和失敗,家長應該要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和空間。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去挑戰略有難度的東西,這樣不但能夠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還能進一步增強孩子的耐挫能力。一旦他挑戰成功,他將更有信心去面對之後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孩子成長,需要讓他學會面對困難的勇氣。陪伴孩子的成長中,千萬不要急,讓他們多想想,不斷地鼓勵肯定他們,相信有一天總能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