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為他們既調皮又不聽話,還老是搗蛋,給家長惹來很多麻煩,同時也會影響到別人。但是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一方面是因為家庭的教育缺失,另一方面是沒有注重傾聽孩子的心聲。
1.沒有及時的引導孩子,反而助長孩子養成不良風氣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僅沒有能夠及時的引導,反而還為孩子喝彩,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及時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會助長他們囂張的氣焰,從而越來越張揚跋扈。
曾經在上海的迪士尼,一個年輕女孩被一個八歲男孩摸了臀部,她去理論結果反遭男孩母親等三人毆打辱罵,還說「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屁股沒被人摸過」等囂張言論。
這類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第一時間不是檢討自身,而是把鍋都推到別人身上。也導致孩子日後越來越膨脹,最終養成不良習慣,走上不好的道路。
2.家長自身素質不高,沒有以身作則
俗話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具有超高的模仿能力,大人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大人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大人做好了榜樣作用,那麼小朋友自然而然會做得更好。
如果大人沒有做好榜樣作用,那麼孩子必然會跟著染上惡習,從而就會變成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熊孩子。
3.沒有注重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在孩子成長的階段,家長們更多的關注點可能是孩子的成績身體等問題,而並沒有太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觀察孩子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三觀,有些家長甚至會過於溺愛孩子,培養了很多驕橫跋扈「小皇帝」、「小公主」。
這使得孩子分不清是非,也沒有同理心,不能體諒他人,更有超高的虛榮心,愛攀比等等不良心理問題出現。
雖然熊孩子作「惡」確實挺讓人頭疼,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並不是一味的「壞心思」,也有可能是有自己的苦衷,這就需要家長去認真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有個小女孩兒小羽,每次吃飯都要自己的奶奶喂,而小羽的媽媽則拒絕小羽奶奶餵飯,要求小羽要自己吃飯,可是小羽非常的不聽話,老是不愛吃飯,除非讓奶奶喂,不然就不吃飯。小羽的爸媽在跟小羽僵持的過程中也不小心惹怒了小羽奶奶,使得家裡的氣氛非常的尷尬。
在一次媽媽去接小羽的時候,顯得很不開心,她跟小羽說了自己因為小羽和奶奶的煩惱。小羽點了點頭,才慢慢跟媽媽說:「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奶奶餵飯嗎?」小羽媽媽搖搖頭說不知道,小羽說:「我覺得奶奶一個人在家很孤獨,都沒有什麼事情做,只有給我做事情的時候才會開心「小羽媽媽這才恍然大悟,趕忙給小羽道歉:」好孩子,我誤會你了。「後來小羽變得非常積極主動的吃飯了,而小羽讓奶奶餵飯媽媽也沒在攔著了。
有時候熊孩子的「熊」,不一定全是壞事,家長們一定要放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理性分析孩子的每個行為,不能一棒子就把孩子打死,要學會分析孩子的初衷點,如果是壞的不好的,像上面孩子惡意騷擾別人的那種,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並給予適當的懲罰。
但是有時候由於大人跟孩子缺乏交流,而大人誤解了孩子的行為,稍微處理不當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比如說當你在家裡認真工作的時候,孩子老是故意製造出一些刺耳的聲音,這個時候你肯定會很憤怒,認為孩子故意搗亂,真是個「熊孩子」,但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他只是想讓你多陪他玩一會兒呢?又比如說孩子隨意浪費家裡的礦泉水,老是不喝把裡面的水全都倒掉,只留下瓶子,看似是個隨意浪費水的「壞寶寶」,但其實他可能只是看見外面撿瓶子的老奶奶太可憐而自己偷偷的攢瓶子想要送給老奶奶呢?當孩子們在做心底裡面的好事情的時候,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指責,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的。
家長們要分清孩子是「真熊」還是「假熊」,我們不能把孩子想的太完美,但也不必過於苛刻,在我們自己做好榜樣的同時,也請你要注意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更不要隨意的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在聲討孩子的同時,請先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哪裡沒做好,是不是有哪裡出了問題。
一、多花時間與孩子接觸,獲得孩子信任
有的父母可能會比較忙,所以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這就導致和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一種疏離感。
孩子對父母也漸漸不再信任,不再把自己心裏面的想法講給父母聽,導致父母有時候可能會誤解孩子的一些行為,就誤以為他們很「熊」。所以父母們還是要多花點時間和孩子相處,多和孩子親密接觸,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
二、接受孩子所有的完美和不完美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家庭是教會孩子做人、生活、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
既然孩子是父母的作品,那麼無論這個作品是殘缺還是完美,父母都應該百分之百接受,就算孩子身上滿身缺點,作為父母也應該義無反顧無條件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百分百信任和接受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基礎。
三、學會正確的使用讚美和批評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與欣賞。」
而父母對孩子的讚美和欣賞,不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同時也會教會孩子學會讚美尊重別人。當一個孩子的優勢因不斷的被肯定而發揮到最佳狀態時,孩子的劣勢會自然減弱。可以適當批評孩子,但要經常誇獎孩子。
楊振武曾經說過: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髮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交回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交會孩子怎樣做人。
總之,對孩子的培養不是僅局限於一方面的,對孩子的認識也不僅僅只看表面現象,要想孩子不「熊」,家長要保證自己也不「熊」,孩子在成長的同時,家長也是在成長的,如果只有孩子成長而家長沒有,那孩子成長的方向必然會有一定的偏差。只有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幫助孩子贏取更美好的人生。
文|雞湯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