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一定「熊」嗎?家長應理性看待,學會和孩子正確相處

2020-08-30 雞湯沒毒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為他們既調皮又不聽話,還老是搗蛋,給家長惹來很多麻煩,同時也會影響到別人。但是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一方面是因為家庭的教育缺失,另一方面是沒有注重傾聽孩子的心聲。

家庭教育缺失

1.沒有及時的引導孩子,反而助長孩子養成不良風氣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僅沒有能夠及時的引導,反而還為孩子喝彩,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及時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會助長他們囂張的氣焰,從而越來越張揚跋扈。

曾經在上海的迪士尼,一個年輕女孩被一個八歲男孩摸了臀部,她去理論結果反遭男孩母親等三人毆打辱罵,還說「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屁股沒被人摸過」等囂張言論。

這類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第一時間不是檢討自身,而是把鍋都推到別人身上。也導致孩子日後越來越膨脹,最終養成不良習慣,走上不好的道路。

2.家長自身素質不高,沒有以身作則

俗話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具有超高的模仿能力,大人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大人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大人做好了榜樣作用,那麼小朋友自然而然會做得更好。

如果大人沒有做好榜樣作用,那麼孩子必然會跟著染上惡習,從而就會變成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熊孩子。

3.沒有注重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在孩子成長的階段,家長們更多的關注點可能是孩子的成績身體等問題,而並沒有太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觀察孩子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三觀,有些家長甚至會過於溺愛孩子,培養了很多驕橫跋扈「小皇帝」、「小公主」

這使得孩子分不清是非,也沒有同理心,不能體諒他人,更有超高的虛榮心,愛攀比等等不良心理問題出現。

熊孩子不一定「熊」,家長要耐心傾聽

雖然熊孩子作「惡」確實挺讓人頭疼,但是有時候他們也並不是一味的「壞心思」,也有可能是有自己的苦衷,這就需要家長去認真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有個小女孩兒小羽,每次吃飯都要自己的奶奶喂,而小羽的媽媽則拒絕小羽奶奶餵飯,要求小羽要自己吃飯,可是小羽非常的不聽話,老是不愛吃飯,除非讓奶奶喂,不然就不吃飯。小羽的爸媽在跟小羽僵持的過程中也不小心惹怒了小羽奶奶,使得家裡的氣氛非常的尷尬。

在一次媽媽去接小羽的時候,顯得很不開心,她跟小羽說了自己因為小羽和奶奶的煩惱。小羽點了點頭,才慢慢跟媽媽說:「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讓奶奶餵飯嗎?」小羽媽媽搖搖頭說不知道,小羽說:「我覺得奶奶一個人在家很孤獨,都沒有什麼事情做,只有給我做事情的時候才會開心「小羽媽媽這才恍然大悟,趕忙給小羽道歉:」好孩子,我誤會你了。「後來小羽變得非常積極主動的吃飯了,而小羽讓奶奶餵飯媽媽也沒在攔著了。

有時候熊孩子的「熊」,不一定全是壞事,家長們一定要放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理性分析孩子的每個行為,不能一棒子就把孩子打死,要學會分析孩子的初衷點,如果是壞的不好的,像上面孩子惡意騷擾別人的那種,一定要及時的制止並給予適當的懲罰。

但是有時候由於大人跟孩子缺乏交流,而大人誤解了孩子的行為,稍微處理不當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比如說當你在家裡認真工作的時候,孩子老是故意製造出一些刺耳的聲音,這個時候你肯定會很憤怒,認為孩子故意搗亂,真是個「熊孩子」,但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他只是想讓你多陪他玩一會兒呢?又比如說孩子隨意浪費家裡的礦泉水,老是不喝把裡面的水全都倒掉,只留下瓶子,看似是個隨意浪費水的「壞寶寶」,但其實他可能只是看見外面撿瓶子的老奶奶太可憐而自己偷偷的攢瓶子想要送給老奶奶呢?當孩子們在做心底裡面的好事情的時候,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指責,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的。

家長們要分清孩子是「真熊」還是「假熊」,我們不能把孩子想的太完美,但也不必過於苛刻,在我們自己做好榜樣的同時,也請你要注意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更不要隨意的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在聲討孩子的同時,請先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哪裡沒做好,是不是有哪裡出了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傾聽好孩子們的心聲呢?

一、多花時間與孩子接觸,獲得孩子信任


有的父母可能會比較忙,所以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這就導致和孩子和父母之間有一種疏離感


孩子對父母也漸漸不再信任,不再把自己心裏面的想法講給父母聽,導致父母有時候可能會誤解孩子的一些行為,就誤以為他們很「熊」。所以父母們還是要多花點時間和孩子相處,多和孩子親密接觸,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

二、接受孩子所有的完美和不完美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家庭是教會孩子做人、生活、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

既然孩子是父母的作品,那麼無論這個作品是殘缺還是完美,父母都應該百分之百接受,就算孩子身上滿身缺點,作為父母也應該義無反顧無條件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百分百信任和接受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基礎。

三、學會正確的使用讚美和批評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與欣賞。」


而父母對孩子的讚美和欣賞,不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同時也會教會孩子學會讚美尊重別人。當一個孩子的優勢因不斷的被肯定而發揮到最佳狀態時,孩子的劣勢會自然減弱。可以適當批評孩子,但要經常誇獎孩子。

楊振武曾經說過: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髮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交回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交會孩子怎樣做人。

總之,對孩子的培養不是僅局限於一方面的,對孩子的認識也不僅僅只看表面現象,要想孩子不「熊」,家長要保證自己也不「熊」,孩子在成長的同時,家長也是在成長的,如果只有孩子成長而家長沒有,那孩子成長的方向必然會有一定的偏差。只有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幫助孩子贏取更美好的人生。


文|雞湯不毒

相關焦點

  • 熊孩子,真的只是孩子「熊」嗎?
    明明在該嚴格教育的時候,家長偏偏扮演「愛心無限,慈父慈母」的角色,而孩子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養成了一大堆的毛病。以下的熊孩子們具有「不良攻擊行為」,已經不是一般的打打鬧鬧,而是具有一定的攻擊性, 原因是孩子無法在家長那裡學習到良好的溝通方法,是溝通出現了障礙。
  • 女子上廁所6歲男孩擅闖,其母出言不遜,不怕熊孩子,就怕熊家長
    當一個熊孩子犯了錯之後,家長如果一味護犢子,一味溺愛,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是以孩子小不懂事兒為由開脫責任,甚至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或者是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肆意謾罵,在熊家長的縱容和言傳身教的作用下,熊孩子則會越來越熊,會成為一個不受人歡迎的人,甚至會走上歧途。
  • 3個「熊孩子」逼停列車: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熊家長
    明知是老鼠藥,還敢往同學嘴裡放的「熊孩子」,而家長卻以孩子還小為由讓兒子逃避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人之初,性本善」,幼兒都背的滾瓜亂熟。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可為什麼純潔可愛善良的他會變身成「熊孩子」,讓人憤怒呢?
  • 孩子亂按電梯鍵家長視而不見引熱議,網友:不怕熊孩子就怕熊家長
    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說如果家長在某方面做得不好,那麼孩子也會變成這個不好的樣子,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但是在現今社會熊家長和熊孩子那可真是都不少。那麼在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受到別人的指點,特別是在小時候孩子做壞事而家長就在旁邊卻又視若無睹的時候,就像這個視頻裡的家長和孩子,而這裡面的家長的做法也被人所討厭。
  • 熊孩子與家長應對策略點評||熊家長會讓熊孩子越來越熊
    可是,孩子又為自己的熊行為付出了什麼代價呢?如果不讓孩子為其熊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其教育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是有負面的——比如,我在外面隨便熊,反正有喜歡負責任的媽媽在為我買單!!B熊孩子事件:有次坐高鐵,車廂後排坐了兩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倆小孩上躥下跳,尖叫笑鬧不斷……。前座乘客受不了了,高聲問了一句:「這是誰家的孩子啊?家長怎麼不管管?」
  • 熊孩子被網友炮轟,對不起,「熊」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國網友也不是吃素的,紛紛開始炮轟熊孩子,甚至有的落井下石,為熊孩子被成功營救感到「惋惜」…還有一部分網友則是「心疼」電梯和消防員,間接無視和諷刺熊孩子…不知道網友們的評論如果被熊孩子的父母看了會作何感想,是不是也會為自己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呢?還是應了那句「熊孩子的背後必有一個熊家長」,對網友的評論嗤之以鼻,不以為然呢?
  • 令人痛心的真相: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個更熊的家長
    在信上,這位匿名的家長抱怨工作人員不讓小孩在博物館內吃東西,不讓孩子亂跑。關鍵還理直氣壯地說道:「這不是壓制孩子的天性嗎?」此外,我上網搜了一下,發現還有很多關於熊孩子的新聞:熊孩子高鐵亂跑被勸阻而遭到其父母辱罵的,熊孩子高空拋物,熊孩子在動物園傷害小動物的,熊孩子電梯裡撒尿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 可怕的不只是熊孩子,還有熊家長
    然而在我看來,每個熊孩子的背後未嘗沒有一個熊家長,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而這些熊家長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所謂的甩手掌柜型。他們認為自己花錢把孩子送進學校,老師就應該全面負責孩子的教育,至於怎麼教育,就與他們無關。
  • "熊孩子"該怎樣教育,正確的教育孩子,讓孩子摘掉"熊"的頭銜
    之後小區物業找到孩子的家長,和家長進行了溝通,知道孩子做了這樣的事情之後,家長狠狠地訓斥了孩子,並向小區業主進行道歉,同時保證每天監督孩子打掃電梯的衛生一個月。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熊,而是管不住自己,這時候,家長對孩子態度至關重要,在孩子&34;的時候,儘量不要大聲的訓斥孩子,也不要逼迫孩子坐著不動,可以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之後,再和孩子討論,哪些舉動並不是正確的。
  • 熊孩子可恨,熊家長更可恨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了「熊孩子」這個詞,很多時候熊孩子讓人無奈,有的時候熊孩子做的事情真的讓人感到可恨,但有一部分熊孩子的背後卻有著熊家長,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更加讓人可恨。這樣的熊家長怎麼能夠教育好孩子?
  • 《瑪莎和熊》:解讀這位成功的「熊爸爸」,陪伴孩子的正確方式
    「熊孩子」和「熊爸爸」的故事最近,每天陪兒子觀看3集風靡全球的動畫片《瑪莎和熊》。每一個小故事都很有意義,同時也反思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瑪莎和熊》講述的是小女孩瑪莎和她的好朋友熊在森林裡發生的有趣故事。
  • 熊孩子捏碎超市18包泡麵:孩子越來越「熊」,父母從自身找原因
    孩子的調皮實屬正常現象,但調皮也分為「好與壞」,正向的調皮我們稱為可愛的孩子,那壞的調皮我們稱為是「熊孩子」,熊孩子的a一些做法會令人感到氣憤,調皮的沒有界限。那難道孩子一出生就是熊孩子嗎,孩子在最開始有「熊」行為的時候,父母是制止還是縱容呢?曾經網上有個熊孩子相關的事件,但這個事件的關注點卻是孩子的家長。
  • 設「熊孩子車廂」的建議熊不熊?
    近日,電視名嘴孟非和「熊孩子」「熊家長」們懟上了。孟非發微博稱:「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為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看得出來,孟非近期的一趟高鐵旅程,飽受「熊孩子」及其家長的困擾。
  • 一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對熊家長!!!
    一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對熊家長!!!大人自己玩自己的,讓孩子自己亂跑,不帶管的,人家孩子玩什麼具,這孩子就各種搶什麼!人家都躲著他!這孩子還拿著撞球杆亂扎,扎到人了,他家大人也不管!並且理直氣壯的讓他孩子繼續胡亂揮舞著撞球杆!!!真是服了。什麼大人教出什麼孩子!
  • 降服孩子「熊調皮」對症下藥,聰明媽媽用這三招!
    也許有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熊」只是有些調皮,可是調皮沒有好好教育和引導,就會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受人喜歡和讚揚,如何降服孩子的「熊調皮」,跟著小島一起來學習吧~孩子調皮一定是「熊孩子」嗎?
  •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熊家長」,父母三觀正太重要了
    身邊的熊孩子可謂是無處不在,朋友圈也常常會被這樣的求助刷屏:「如何一針見血的擊潰熊孩子?」「怎樣不動聲色地對付熊孩子?」「我能不能把熊孩子胖揍一頓?」前幾天,我帶妻子去孩子王,為女兒屯尿不溼。一路上碰到的幾個熊孩子,更是讓我家女王大人鬧夠了心。
  • 面對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就得這麼幹!看完感覺神清氣爽
    近幾年「熊孩子」層出不窮,家長的溺愛,孩子的過於早熟加上不適當的教育,熊孩子便開始越來越「熊」。而幾乎每一個熊孩子背後往往會帶出一個熊家長。在網上流傳這麼一個視頻,一個熊孩子向鄰桌吃飯的火鍋裡吐口水,結果小孩的家長滿不在乎:小孩子嘛,不懂事啦,讓一讓不就好了。在得到家長維護之後孩子滿臉得意洋洋。
  • 連踹影院銀幕致損失上萬,熊孩子家長無動於衷,這種家長還有救嗎
    孩子辨別是非能力差,無法預估事情的後果。家長怎麼任由他搞破壞呢?孩子以破壞東西為樂,如此下去,孩子長大了將不堪設想。是我聽到過,最不敢置信的話正因為是個孩子,才應該教他學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算上耽誤的時間成本,損失達到了4萬塊錢左右。雖說熊孩子惹事家長跟著遭殃,可家長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放任買單,真的要好好吸取這個教訓了。
  • 熊孩子地鐵上練體操惹人厭,網友直言:熊孩子的背後不只是熊家長
    ,其中還有一名在我們看來本應很文靜的女生,而網友對這一事情則一針見血地進行了評價:「熊孩子的背後不只是熊家長」。「熊」熊孩子之所以會做出種種熊行為,並不只是缺乏管教這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而是要從4個方向上進行思考:一、家長寵溺熊孩子做出熊行為,最首要的原因就是熊孩子的家長們對他們進行的寵溺
  • 沒有什麼熊孩子,有的只是熊家長。
    ,很多人都這麼認為,要不然也不會有這樣的俗語流傳;然後,隨著人民當家作主,社會階層的改變,這句話就開始被批判,被視作為糟粕,現實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農民的兒子成為高官,工人的兒子成為教授)也證明了這句話的錯誤;可到了現在,這句話似乎又開始展現出了其正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