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辦公室的一位同事所說的事情震撼到了。
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們班上一位學生遲到,然而隨著家長的介入就不簡單了。當這位學生第一天遲到的時候,他就稍微了解了一下學生遲到的原因,沒想到下午家長就打電話來質問:「你為什麼批評我們家孩子?」,讓他很無語。然而事情並沒有完。第二天,這位學生又遲到了,他鑑於昨天家長的質問而沒有問學生遲到的原因。於是事情又來了,下午該家長又打電話質問:「你為什麼不管我們家孩子?」這直接讓他抓狂,就來辦公室吐槽,連帶整個辦公室的老師都很無語。
事情很小,卻折射出了當前教育的困境之一,家長過多或過少參與教育,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以至於出現了很多熊孩子。然而在我看來,每個熊孩子的背後未嘗沒有一個熊家長,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而這些熊家長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所謂的甩手掌柜型。他們認為自己花錢把孩子送進學校,老師就應該全面負責孩子的教育,至於怎麼教育,就與他們無關。在這樣的理念支撐下,家長往往很少甚至不會參與孩子的教育,使得孩子往往會呈現出漫不經心的姿態,反正我爸我媽都不管我了,順其自然,進而形成了一種散漫的性格,對學習乃至其他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類就是所謂的指手畫腳型。他們熱衷於參與孩子的成長,於是他們廣泛學習和了解相關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並且付諸於實踐,然而他們所接受的方法大多來源於網絡,很多都不正確。由於他們熱衷參與,對老師的教學指指點點,認為老師的方法落後不適用了,應該使用他們的方法,很容易給教學秩序造成不利的影響。
第三類就是上文所說的無事生非型。他們基於保護孩子的理念和刷存在感的動向,往往一聽見孩子吐槽委屈,就容易大動幹戈,輕者質問老師,重者向教育行政部門舉報,將事情鬧得不可開交,搞成孩子的肆無忌憚和老師無比尷尬的境遇,往往會打擊教師的積極性,形成一種想管而不敢管的心理,讓學生放任自由,最後受罪的還是孩子。
正是由於熊家長的存在,激增了了熊孩子的數量,給教學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所以為了更好的推進教學秩序,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相關部門和媒體應該做好輿論引導,本著理性的原則處理和報導相關師生衝突、家校衝突的問題,不可一味地偏袒家長,助長家長的氣勢,以免引起後來者的效仿。
第二,學校應該做好家校溝通的工作,讓家長真實了解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渲染,不隱瞞。倘若有條件的話,可以邀請家長輪流親身體驗班級管理,既可以感知班級管理的艱辛,理解老師的不易,也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而不只是聽孩子說。
所以教育最好的狀態當是家長和老師結伴同行。
本文為【晨閱浮一白】原創文章,未盡許可,請勿轉載。